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马军峪中探仙泉

作者:石同勋

      在纣王殿村委会主任陪同下,我们步入马兵峪踏寻三千年前纣王的足迹。据传,这十里峡谷是当年纣王训练骑兵的地方,故名。
  我们沿着当年殷纣王走过的路,徜徉在峡谷中,去寻觅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迹。触景生情,引起我们对历史的追忆——三千年前,纣王为了安定天下,征服东夷,把军队拉到这深山沟壑中进行封闭式的训练,足见其卓越的军事天才和安邦治国的雄才大略。正如毛泽东同志生前对他的评价:“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岁月荏苒,星转斗移,沧海桑田,山在变,水在变,一切都在变。而今步入马军峪,既看不到万马奔腾,又听不到聩耳嘶鸣,更找不到当年的一点蛛丝马迹。村主任告诉我们,群众在耕种土地时曾捡到过箭头,既不象铜,又不象铁,十分精致。这恐怕就是当年的历史见证吧!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而今天映入我们眼睑的则是群峰翠黛,层林尽染,梯田层层緾山腰,庄稼油油溢芬芳;流水潺潺弹琴弦;鸟啼声声鸣山岳。是处一派升平景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豪情上碧霄。”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殷辛在天之灵,他所期盼的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江山一统的升平乐园今实现了。“按图讲颂文山句,千古英雄共一心”。华夏儿女,一力同心,正昂首阔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飒飒山风,阵阵鸟啼,把我们引到小寨岺下,五龙泉边。一泓40平米的椭圆形水潭座落在泉边,水平如镜,清澈见底。哈,这里又是一个奇观。壁立万仞的山脚下,一股山泉从石罅中喷涌而出,ri泉眼直径足有20公分。泉水又通过五个石雕龙头喷入池中,故称五龙泉,谓之五龙治水,岁岁丰收。妙趣横生,令人玩味。我们急不可待地蜂踊泉边,双手捧起水痛饮一番,甘冽舒口,如饮琼浆。不约而同,啧啧称赞。
  我们席坐泉边小憇,村主任给我们讲了五龙泉的故事。五龙泉原来在南山脚下背荫处。一天有个江南蛮子到这里游玩,发现这泉水中含有许多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可治百病。他生了歹意,便把泉水装进三个宝葫芦挂在树上,入夜之后准备带走。傍晚,一个羊倌来泉边饮羊,却找不到泉水,十分着急,四下张望,只见树上挂着三个葫芦,一怒之下,扬鞭奋抽,把葫芦打到这里,就形成了五龙泉。当年纣王的千军万马都是饮用这泉水,这泉水一年四季不枯,不仅保证全村的人畜吃水 村里家家的自来水都是从这里引过去的,还能灌溉这道沟里的所有土地,旱涝保丰收。村主任还特别强调,这泉水的确有医疗保健作用。多年来,他们村患高血压、食道癌的病人很少。村主任的一番话,给五龙泉增添了许多神密的色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觉得纣王殿处处都是宝。难怪纣王选择这里屯兵。
  归途中,我们纷纷建议,尽快对泉水进行化验。如果有价值,就抓紧开发,别让这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付之东流。
  拙笔赋小令《忆秦娥》,聊酬大自然的恩赐。


      忆秦娥·五龙泉


                  五龙泉,汩汩喷涌不计前。

                     不计前,甘冽舒口,益寿延年。

                       宛如杨枝洒甘霖,闾甍咸益尽吹颜。

                          尽吹颜,抃舞踏歌,谢忱苍天。  

【作者简介】

石同勋,淇县人,1938年生。曾任县文化局长。鹤壁市书协理事,淇县书法美术协会主席。醉心书法楹联,潜心研究淇县历史文化,有多部著作面世。现《淇县热线》《朝歌楹联》栏目主持人。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