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身穿蟒袍的岁贡生

作者:陈志付

      清末杰出的医学家、书法家张皙,医术高超,相传有“起死回生”之术,其书法造诣也很高,浚县民间至今有“张子白飞笔点太原”、“无张不称财”的说法……

身穿蟒袍的岁贡生  

浚县民间收藏的身穿蟒袍的张皙画像

  明清时期,浚县的中医药事业相当发达,一些名医编著的医书或创建的药方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浚县新镇人与英国传教士在新镇合作创办西医院,西医从此传入浚县。

  清末杰出的医学家、书法家张皙,是明末清初四大名儒之一傅青主的高足。张皙,字子白,医术高超,相传有“起死回生”之术,他的书法造诣也颇深,民间至今有“张子白飞笔点太原”、“无张不称财”的说法。11月3日,记者来到张皙故里浚县屯子镇张洼村采访时,意外发现民间收藏的一幅张皙画像中,张皙身穿蟒袍。追问缘由才知道,原来,当年京城一位王爷的母亲病危,“群医敛手”,张皙主动登门,只用3剂药便医好了王爷母亲的病,王爷为感谢张皙,特赠蟒袍一件。

 

       当地一位收藏爱好者收藏的残碑见证了云锦寺的历史。明末清初四大名儒之一傅青主设帐讲学的象山云锦寺,毁于上世纪中期,据称云锦寺当年的规模不亚于少林寺 

  位于浚县屯子镇境内的象山,当地人又称平山。象山南山腰原有一座古刹名曰云锦寺,为明末清初四大名儒之一傅青主隐居、讲学的地方。《浚县志》记载,康熙年间(1666年前后),傅青主隐居象山云锦寺,设帐讲学,行医民间,著名历史人物张皙、越素庐、马大士等皆为傅青主的高徒。傅青主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书法家,其弟子张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成为一方名医,史料记载张皙医术高超,有“起死回生”之术。与傅青主一样,张皙的书法造诣也很深,浚县至今还有“无张不称财”的说法,意思是说,家里如果没有张皙的字,便不能称为财主。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皙应浚县知县梁通洛之邀作《重修文治阁记》,并题写了“清环黎水”、“黛护伾岚”的匾额。文治阁取“以文为治”之意,位于浚县县城中心,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是当地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匾额上张皙的题字稳重大气,遒劲有力。今存的“傅山弟子张皙楷书”一册及行书一幅,为浚县古代书法的珍品。

  ◆岁贡生出身的张皙

  在张皙故里浚县屯子镇张洼村,记者从张氏家谱上了解到,张皙乃“明威大将军”张冀的第九世孙,元朝末年,其祖上有人曾官居枢密院枢密使。明朝初期,这位枢密使反元投明,其孙张冀跟随燕王朱棣北伐追剿元朝残部,朱棣在黑河一带被元军包围,张冀拼死救出朱棣。当时元军的主将是元顺帝之孙,号称“万将无敌”,却最终被张冀活捉。朱棣当上皇帝后,追授张冀为“明威大将军”、“万户侯”,准其家族永享万户俸禄,并赐封土地,其封地就在现在的安阳一带。

  张皙生于清后期,系山东济南知府张施大之子。史料记载,张皙,字子白,今浚县屯子镇张洼村人,岁贡生出身(岁贡生系明清科举制度中每年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也称岁贡,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即为岁贡生)。张皙早年曾任荥阳教谕和宁陵教谕,后升任广东清远知县。不久,他的父亲蒙冤入狱,张皙从此厌恶官场,最终辞官回到浚县故里,遁入象山,拜傅青主为师,潜心于医术、书法,成为名噪一时的医学家和书法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妙手回春救活两条人命

  师承名师傅青主的张皙,医术尤以妇科见长,对浚县中医影响深远,其门生张逢麟后来也成为一代名医。张皙集诸家之长写就《得心应手》一书,记录了从医的经验与心得,其后代编著的《祖传中医妇科良方汇集》,“载方130余,对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病等妇科疾病有特效”,其中的乌金散、牛黄散等方剂,至今仍用于临床。

  有一年,浚县有一家人正抬着一口棺材去墓地下葬,一路上棺材下面不断滴着鲜血。这一幕恰好被由此路过的张皙看到了,他追上去询问亡者死因,这家人告诉他,死者是因难产而死的,早就没救了。张皙根据经验推断人还没有死,要求开棺施救。棺材打开后,张皙发现这名妇女只是因难产而昏迷了过去,马上实施抢救。经过一番针灸,这名妇女渐渐苏醒,随后腹中的胎儿也呱呱坠地。张皙从棺材里救活母婴两人的故事,开始在浚县当地广为流传。

  ◆张子白的字——熟能生巧

  张皙不仅医术出众,书法造诣也令人折服,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据说,当年张皙的字在浚县堪称一字千金,富贵名流都以能得到张皙的墨宝而感到体面,直到今天当地还有“无张不称财”的说法。

  有句歇后语在浚县尽人皆知:张子白的字──熟能生巧。这其中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次张皙到黄河南岸拜访一位朋友,这位朋友也是一位书法高手。来到朋友家后,正赶上当地有庙会,朋友便邀张皙一道去赶会。两人一路谈笑风生来到了庙会上,走到一位老太太的烙饼摊前时,他们停了下来,张皙被眼前这位卖烙饼的老太太吸引住了。老太太的身后放着几摞已经烙好的油饼,只见她一手擀饼翻饼,一手续柴烧火,饼烙熟后,头也不回用铁铲将油饼直接挑到身后,油饼不偏不倚落在了一摞烙好的油饼上。

  张皙在一旁看得出神,不禁问老太太:“老人家,您烙饼的手艺这么高,是怎么学来的?”老太婆答道:“烙饼跟文人写字一样,练得多了,手自然也就巧了,这就叫‘张子白的字——熟能生巧’,你听说过吗?”

  这番话让张皙深感意外,没想到几百里外的一位老太太竟也知道他的名字。他对朋友说:“一个卖饼的老太太都知道熟能生巧,况乎我们读书人呢?”

  从此以后,张皙回到云锦寺更加发奋钻研医术,潜心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皙最终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医学家和书法家,“熟能生巧”这段佳话也因此流传至今。

  ◆张子白飞笔点“太原”

  张皙的父亲张施大曾任山西平定知州。一次张皙到山西看望父亲时,正赶上太原府修缮城门,需要请个书法家为城门题字。太原知府早就听说平定知州张施大的儿子张皙书法造诣很深,有“一字千金”的盛名,得知张皙来到山西,便马上来到张施大府中,亲自请张皙为太原城门题字。

  太原知府一边请张皙,一边差人在城门下备好了笔墨纸砚。张皙随知府来到太原城门下,只见他望了一眼门楼便径直登了上去,飞速在门额上写下了“大原”二字。当时城门下人山人海,听说知府大人请来一位“一字千金”的书法高手为城门题字,人们纷纷前来观看。

  张皙从城门上下来后,不慌不忙坐在椅子上喝茶。这时,城门下的人炸了锅似的议论开了,都说知府大人这次请来个蠢才,总共两个字就写错了一个,把“太原”写成了“大原”。知府听到议论,看看城门,又见张皙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心里非常懊恼,感到在太原百姓面前丢了面子。而张皙却对身边人的议论装着没听见,继续品茶。品茶间他抬头瞅了一眼知府,看到知府的脸上已经挂不住了,张皙这才站起身来,只见他拿起毛笔在墨汁里蘸了蘸,然后从容地朝城门上掷去,不偏不倚,毛笔正好落在了“大”字下面,“大原”立刻变成了“太原”,而且两个字犹如一气呵成。

  这一下,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叹服不已,引来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有人喊道:“河南人飞笔点太原,太绝啦!”知府忙上前拉住张皙的手说:“子白呀,你的字本官早有耳闻,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张皙笑答:“大人过奖,这只是熟能生巧罢了。”

  ◆岁贡生为何蟒袍加身?

  记者在浚县采访时,意外发现了一幅民间收藏的张皙身穿蟒袍的画像,《浚县志》中也有一幅同样的张皙画像。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这种制度也体现在服饰上。蟒袍是王公贵胄的服饰,张皙仅做过一方知县,并且很快辞官为民,他怎么穿上了蟒袍呢?

  这还要从张皙的父亲张施大说起。

  张施大是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进士,初任山阴知县,后任广西柳城知县、山西太原府平定知州、山东济南知府等职。史料记载,张施大为官清正,初任柳城知县时,当地经济落后,部族纷争不断,“施大集村民谕以国法,顽俗整治”,渐渐赢得了柳城百姓的拥戴。升任山西平定知州后,“施大给牛种,劝开垦,绥催科,民复业者数千户”。因政绩卓著,张施大后又升任山东济南知府。这期间,张施大因被人陷害,被打入刑部大狱。张皙闻讯后辞去官职,奔走各方为父鸣冤,却四处碰壁。

  据说,张施大是被当时京城八大亲王中的一位亲王所害。这位亲王倚仗权势专横跋扈,徇私枉法残害忠良,由于贵为亲王,人们对其敢怒不敢言。生性耿直的张施大对这位亲王的所作所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朝廷奏了亲王一本。后来,皇帝将这位亲王流放到了关外,可不久他又回到了京城,诬告张施大里通外邦,并最终把张施大打入了大牢。

  张施大入狱三年,张皙一直在京城为父亲申冤。到了第三年,张皙听说当年陷害父亲的这位亲王的母亲身染重病,寻遍名医也未见效,已经奄奄一息,张皙感到终于等到了解救父亲的机会。于是,他主动来到亲王府,提出要为亲王的母亲治病,他对王爷说,如果治不好亲王母亲的病,他愿听发落。这位亲王是个孝子,听到有人说能治好母亲的病,扑通一声跪倒在张皙面前说:“先生若能医好母亲大人的病,要钱给钱,要官给官。”

  张皙来到亲王母亲病床前,一番望闻问切后,开出了3服药。亲王母亲服下后,病情果然好转,亲王自然感激不尽,问张皙要钱还是要官。张皙说:“一不为钱,二不为官,只求王爷摈弃前嫌,救我父亲出狱。”亲王问明缘由后,吃惊不小,说道:“你不计前嫌治好了本王母亲的病,本王定当相报。”很快,张施大便出狱了。

  亲王母亲得知张皙的良苦用心后对亲王说:“张皙是个孝子,就赠他一件蟒袍吧。”亲王一开始有些不情愿,对母亲说:“张施大已经出狱,其子张皙只是一个落泊的岁贡生,蟒袍不赠也罢。”亲王母亲听罢斥责道:“张施大本是清白之身,放他出狱理所应当。张皙救老身一命,既不要钱也不要官,蟒袍一定要送!”亲王只好遵从母命,送给了张皙一件蟒袍。
  (线索提供:邵志伟) 来源:淇滨晚报2007-11-7

,,,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