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年间,官至工部尚书的李燧75岁时告老还乡,死后葬于今天山城区石林乡的李家坟村境内。李燧墓围墙长约800米、宽300米,墓区内古树参天,松柏茂密,有阵容庞大的神道仪仗和石牌坊、碑林等。8月17日,当地村民在李燧墓前为记者介绍了30多年以前李氏墓区宏大且壮观的景象。
李燧墓
◆ 荒茔一堆草没了
李燧墓位于山城区石林乡李家坟村东北隅,墓区内李燧及其子孙的墓冢总体上呈“器”字型分布,当地人称这块李氏墓地叫李家坟,李家坟村也由此得名。
记者由南面进入李氏墓区后走过两座牌坊的遗址,再穿过一片玉米地便来到李燧墓前。眼前的李燧墓被包围在一片开阔的玉米地中,残存的李燧墓冢占地近半亩,高约5米。村民说,现在看到的李燧墓冢与几十年前相比还不到原来的一半。记者看到,墓冢南边有个新挖掘的盗洞,洞口直径约一米,向下挖掘两米多深后通向墓穴。村民指着盗洞说,这是十几天前盗墓贼刚挖的洞。
村民们在李燧墓前将记者围在中间,用树枝在地上为记者画出了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李氏墓区的结构和布局,介绍了李家坟早年间的情况。
李家坟村是石林乡耿寺村的一个自然村,现有40户、近200口人。据今年80岁的韩希章和67岁的刘景生等多位老人介绍,李氏墓区建在村东北这片岗地上,从远处看这片岗地酷似龟状,当地人称它为龟形地,李氏墓区正处在“龟头”之上。李氏墓区建成后直至上世纪40年代一直有专人负责守墓,但是这期间还是免不了被一次次地盗掘,甚至曾有盗墓贼动用武力强行盗墓。
盗墓贼看中的只是墓穴内的随葬品,对墓区地面上的东西并不感兴趣,所以直到上世纪60年代之前,李氏墓区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并未受到大的毁坏。到了1968年前后,墓区地面上的各种建筑及神道仪仗、古木、石狮、石碑等才被毁坏殆尽,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村民们说,李燧及其子孙的墓区当初建有四边围墙,围墙今已不复存在,只能看到一段一段残存的墙基。现在,除了尚存的李燧墓冢之外,原来呈“器”字形分布的李燧儿子和孙子的墓冢后来均被夷为平地,变成村民的承包地。
记者看到,残存的李燧墓冢四周长满了半人多高的杂草,茂密的杂草将墓冢覆盖得严严实实,让人顿生苍凉和沧桑之感。
◆ 记忆中的李氏墓区
村民们对30多年以前李氏墓区的状况依然记忆犹新,他们告诉记者,李氏墓区原来有长方形的围墙,围墙南北长800米、东西宽300米左右。墓区大门朝南,门前有多级青石台阶,上了台阶,就到了墓区第一座两层结构的牌坊,牌坊为青石构造,长10米、高6米。牌坊下面立有两排石柱,石柱前有两个高约两米的石狮子,石狮子旁边分别立着两只石羊。
穿过第一座牌坊一进入墓区,有两根粗大的石旗杆立于左右,石旗杆八角八棱,高约10米。由此向北经过一条长长的甬道便到了第二座牌坊,这座牌坊的规模与第一座牌坊大体相当。甬道两边排列着十二生肖的石雕,每座生肖石雕的高度近两米。第二座牌坊两边分别立着一个高达5米的石人,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石人旁边排列着5通高大的石碑。
穿过第二座石牌坊,就到了密集的墓冢区。李燧墓位于最北边,占地约一亩,高度在15米以上。李燧墓的正前摆放着一张大石桌,为祭奠李燧时所用。由李燧墓向南约50米,东西两边即为李燧的长子和次子的墓冢,相比李燧墓小了不少。东边李燧长子的墓前面排列着长子的两个儿子的墓冢,西边次子墓前排列着次子的三个儿子的墓冢。这些墓前都立有石碑,石碑上刻有碑文。
村民们说,他们还记得李燧墓前的碑文中记载着“明太保李长素”等内容。他们说,在李家坟方圆几十里范围内再也找不到像这样气势宏伟、规模庞大的古墓群。
今年80岁的韩希章老人是位退休教师。他说,李家坟的李氏墓区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被一次次人为毁坏,给后人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 奢华的墓葬
据韩希章和其他几位老人回忆,他们小的时候就听说李氏墓区自建成后便有人来李家坟盗墓。早先,他们和村里的许多人都曾经从李燧墓正上方一个深达20米的盗洞进入过墓穴,有人还在墓穴里捡到一枚戒指,用这枚戒指换回了3捆白线。这个墓顶上的盗洞后来被填平了。听老辈人说,李燧墓为“铁梁吊棺”,即墓穴中横跨着一根粗大的铁梁,李燧的棺椁吊在铁梁上,吊棺下面是很深的水,据说这是专门针对盗墓贼而设计的。尽管这样,李燧墓还是避免不了一次次被盗掘,里面除了剩下两块盗墓贼搬不出去的0.8米长、0.8米宽的玉石碑刻之外,其他随葬品早就被盗光了。
相比之下,村民们对李燧墓里面的情况知之不多,而对李燧长子李继光墓中的情况则能够描述得一清二楚。1964年,当地大修水利工程,由于资金紧张,村民们便将李继光的墓挖开了,要拆掉建墓的砖用来修建防洪墙。李继光的墓被挖开后,墓穴的空间有两间房子大小,分前厅和内室两部分。墓穴的墙壁为青砖砌成,厚度达一米,砖缝中夹着一层又一层的铁皮,极为坚固。由墓道进入前厅,只见正前方用四个石鼓支撑着一张供桌,桌面为长两米、宽一米的大石板;前厅的左右两边分别有座小庙,庙里各站立着6个年轻的女性陶俑;供桌的后面立着一面屏蔽墙,绕过屏蔽墙,便进入墓穴的内室,里面有一张大石炕,石炕上面并排摆放着四口棺材,每口棺材外面都用桐油拌成的石灰泥密封起来。这四口棺材应该是李继光与他三个夫人的。这次拆墓取砖,墓穴突然塌方,将一个年仅19岁的韩姓村民砸死在里面,拆墓活动就此停了下来。说起这次拆墓,村民们一面悔不当初,一面感叹墓室的奢华。
盗洞
◆ 疯狂的盗墓贼
历来贵族的墓葬都令盗墓贼馋涎欲滴,身为贵胄的李氏家族为对付盗墓贼费尽了心机。李燧尚未去世的时候,李氏墓区就已经开工兴建了,传说除了李家坟村的李燧墓外,当年还修建了另外两处李燧墓来迷惑盗墓贼。可是,李家坟村这处真墓终究躲不过盗墓贼的“火眼金睛”。为防止祖墓遭到破坏,李家人将祖墓附近的25亩土地留给守墓人无偿耕种,让祖籍汤阴县营耳村一户刘姓人家迁居到李家坟,长年在此守墓。这户人家在这里繁衍生息,李家坟村由此诞生。
李氏墓区自建成后便展开了守墓与盗墓之间的博弈。最早盗挖李燧墓的是那些闻讯而来的南方人,当地人称他们为南蛮子。南蛮子来到后长期驻扎在李家坟村附近,昼伏夜出,伺机盗墓。村民说,这些南蛮子尤其精明。由于用一两个晚上的时间不可能将墓穴挖开,南蛮子每次盗墓总要同时挖两个以上盗洞,天亮之前将其中一个洞口掩盖起来,将其余较浅的洞口留给守墓人白天来填平。再来盗墓时,他们便揭开掩藏起来的洞口继续向墓穴深处挖掘,一边挖掘一边将墓土运到几百米外倒进河沟里,天亮前再将洞口盖好,不留下盗墓的痕迹。
更有甚者,到了1937年至1938年间,来自安阳等地的武装土匪加入到了盗墓贼的行列。他们来到李家坟后,明目张胆地以武力相要挟,用枪对着守墓人,让守墓人不要管他们盗墓的事。守墓人将情况汇报给李氏家族,李家人只得为守墓人也配备了枪支。不久,土匪又来盗墓,守墓人朝他们放了一枪,土匪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接连还击了三枪,令守墓人不敢再上前阻止,只得忍气吞声任其疯狂盗掘。
村民们说,从他们记事起直到今天,来李家坟盗挖古墓的连续不断,十几天前,他们又发现了李燧墓上这个新挖开的盗洞。
◆ 匪夷所思的毁坏
采访中,村民们历数李氏墓区在上世纪中期被一次次人为毁坏的过程。村民说,那个时期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他们小的时候经常与同伴爬到墓区的石牌坊上面玩耍。大约在1958年以后,灭顶之灾开始降临李氏墓区,除了上述兴修水利工程时拆墓取砖的毁坏活动外,墓区地面上的附属物在短短的十来年间被人为毁坏殆尽,两座大型石牌坊和石碑、石柱、神道仪仗全部被拆除后运出墓区,当作普通石料使用。不能当作石料使用的十二生肖石雕被就地砸碎,墓区大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被人拉到公园后不知去向。记者在一户村民家院门前见到的两个石鼓就是从李氏墓区搬来的。村民说,这种雕刻精美的石鼓、石礅在不少人家里都有,平时当凳子坐。
李燧的墓冢后来被劈掉大半,村民将劈开的墓地平整为耕地,残存墓冢的四周长满杂草,墓顶之上所剩面积虽然不大,也被人平整后种上了庄稼。李燧儿子和孙子的墓冢全部被夷为平地,变成了耕地。
李家坟村的人在与记者交谈时,既认为盗墓贼极其可恶,又表示当年盲目毁坏古墓的行为匪夷所思。
◆ 工部尚书李燧
据村民介绍,李燧的家在李家坟村东边不远的一个叫镇扶寨的地方,那时李家坟村和镇扶寨同属汤阴县管辖。李燧25岁时中进士,后来官职屡升,直至工部尚书。他生前不仅是当地最为显赫的人物,也是朝廷重臣。他生性耿直,在60岁这年由于不愿与宦官同流合污,便辞官退居故里。5年后李燧又被起用,任工部尚书。到了75岁时,李燧告老还家。李燧去世时83岁,葬在李家坟。
《汤阴县志》(乾隆版)记载:“少保工部尚书李燧墓在县西耿寺,嘉靖三年敕修。”
另有史料记载:李燧,字时器,明汤阴县人,生于正统十二年。李天资颖敏,气宇端凝,接物易和中不可犯,智邃密外不欲彰,成化壬辰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官至工部主事,历工部尚书、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享年83岁,谥恭敏。李燧墓在李家坟村东北龟形地,墓区古树参天,有神道仪仗(石人、石马、石象、文臣武将、石羊、怪兽)、石牌坊、《李氏墓地》碑。
村里的老人说,李燧死于明嘉靖八年,嘉靖皇帝在他死前的嘉靖三年就为他敕封了墓地。李燧生前政绩卓著,皇帝为了褒奖他,给他的曾祖李荣、祖父李健、父李深分别追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工部尚书。他的儿子李继光、李继先和李继充都得到了朝廷的器重和重用,孙子李汝被遥授光禄署丞。李燧死后,他的后人一代代来李家坟焚纸上香,直到60多年前还有人在逢年过节时抬着整猪、整羊来到李家坟祭奠先人。
来源:淇滨晚报200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