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鬼谷子》

作者:小眼眯死人


 

  前言

      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古代兵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兵书的种类繁多,内容包括战史、谋略、阵法、阵图、军制、兵策、天象地候、疆防、将帅、后勤等等。古代兵书除兵家专著外,还散见于历代王朝的政书、史料中的军事部分,文史家论兵等大量军事学资料。中国兵书,虽然卷帙浩繁,但在流传中也多有散失。除战乱兵荒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焚毁兵书,不准民间随意抄藏。纵观历史,在古代文化经典中,凝聚人类韬略最丰富、最集中的著作就是兵书。古代兵书在人类文明发达、社会进步的现代,仍具耀眼的异彩。为了当代大众的需要,不少有心人选取了中国古代兵书精华,奉献于读者,让人们从千百年来人类生死搏杀的经验中,开悟智谋。中国传统兵法著述,粗略统计约有1300 余种,但世传者仅有200 多种,而其中称得上精品的却为数不多。《鬼谷子》便是这少数精品中的一种。《鬼谷子》本来不是兵家专著,而是纵横家理论争鸣的著作。然而,自古以来,非兵者论兵,已是常事,所以纵横家的祖师--鬼谷子,也在纵横术中论及兵法,因此,《鬼谷子》也列入兵法名著之中。鬼谷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是我国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他的学生苏秦、张仪,曾以合纵连横之策游说各国诸侯,并以此决定了秦与六国对峙及由秦统一中国的政治局势。相传著名兵法家孙膑和战国名将庞涓也是他的学生。作为一位老师,能教出如此有名的四位学生,而且皆以对立形式争霸政坛,名垂后世,并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各显非凡的才能。他们的老师是怎么教授他们的呢?看来,鬼谷子确实是一位令人神往的人物。关于鬼谷子的身世,说法不一。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也有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而乐壹在注《鬼谷子》一书时却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提出鬼谷先生是苏秦特意造出的,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其实并无鬼谷其人。与学者的观点不同,道教则以自己的神秘方式,将鬼谷子纳入道教神仙谱系,认为鬼谷先生曾在人间活了百尔岁,而后不知去向。道教把鬼谷先生称为"古之真仙也",所以《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又把鬼谷子描绘成能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预知吉凶、妙手回春的神仙。那么,鬼谷子究竟是何许人?从《史记》记载中考察,鬼谷子确有其人,生活在公元前2 世纪,姓王名栩,自号鬼谷子,曾教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当时的知名人士。但他不愿为官,过着隐居生活,所以他的详情不为世人所知,因而关于他的身世,充满神秘色彩。《鬼谷子》一书,内容主要是大量的谋略术,与军事相关,涉及大量的军事气象学、军事心理学,以及布阵法等,所以称为兵法。然而,作为游说诸侯的纵横术,是《鬼谷子》一书的主体内容。纵横术是外交家的权谋,充满了诈谋、阴谋、诡道。这些谋智,将古代政治、外交、军事中的诡密术和投机术充分地显示出来,表现诡辩的逻辑思维价值,尤其是为"阴谋术"提供了理论思维的依据。纵横家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用"阴谋"、"诡计"认识世界,解决争端,指挥军政活动,在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时代,曾横行于天下。尽管纵横术在后来被儒士贬为"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但是,纵横术那充满智慧的谋略术,在社会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活动中,仍然继续发挥其难以取代的作用。当今的社会,充满了尖锐、激烈、复杂、纷繁的竞争,在这些竞争中,人们在遵守法律、道德的同时,在许多情况下,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智谋、测算、分析等等。特别在商业谈判中,辩证机智、技巧几乎无所不在,所以,在商业经济时代,人们更应善于识破来自对方的形形色色的诡辩形式或韬略智谋,从而保证自已免受损失。因此,人们更注重研究各种谋略之术,这使得过去曾为少数人垄断的谋略术走向大众化。当大众走向人人皆知韬略的时代,就会少受少数人的愚弄,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更为坦诚。在谋略大众化的现代,《鬼谷子》便以其独特的谋略风采,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不仅借鉴其兵谋策略、外交策略、政治策略,而且将其谋略思想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之中,用经营谋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鬼谷子》一书所倡导的辩证论或诡辩论,令人心服,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而且世界上的军政权谋家及企业家也给予高度赞誉。日本大桥武夫以专著探讨《鬼谷子与经营谋略》,在德国、美国、东南亚,均有广泛的影响。深信《鬼谷子》奇诡变诈的术法、玄奥的养生之道,必会使"鬼谷术"扩而大之,使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喷放芬香。 
《鬼谷子》虽然是奇葩精品,但它毕竟年代久远,文字和内容深奥,现代人阅读相当困难。为了让这部古代精品童放异彩,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我们竭尽努力,把《白话鬼谷子》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参加本书写作工作的还有门冀华、郑吟韬、黄小峰、刘兴玉、郭蕊、赵鑫、门秀实、罗建新等同志。

 
   
  
收放术 捭①阖②第一
      [原文] 粤若稽古③,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状生之先④。观阴阳⑤之开阖以命 物⑥,知存亡之门户⑦,筹策⑧万类⑥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⑩ 焉,而守司(11)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12)。变 化无穷,各有所归(13)。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14),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 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15)之。审定有无与其实(16)虚,随其嗜欲以见 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17),阖而捭之(18), 以求其利(19)。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20)。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 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21)。离合(22) 有守(23),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24),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25),而与道相追(26)。 捭之者,料其情(27)也;阖之者,结其诚(28)也。皆见其权衡轻重(29),乃 为之度数(30),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31)。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阖 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32)。纵横(33)、 反出、反覆(34)、反忤必由此(35)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36)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 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 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 闭也,谋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37)。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 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 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38) 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 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39),故与阳言者依崇高(40),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41)。可 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 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 阳还终始,阴极反阳(42)。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 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 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①捭:开的意思,敞开心怀积极行动,采取攻势,或接受外部事物及他 人的主张和建议。 ②阖,闭的意思,关闭心扉,把进来的事物化为自己的事物,或不让外 来事物进入,取封闭形态。 ③粤若稽古,粤,语助词。若,顺;稽,考察。意为按着一定的规律考 察历史。 ④先:先知先觉,此意指尊者,指导者,先驱者。 ⑤阴阳:《易经》上的用语,指创造字宙空间万物对应的两种气。阳意 味春、光阴、君、男性,是积极的行动,阴意味着秋、夜、暗、臣、女性、 消极的行动。 ⑥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观察阴阳变化来辨别事物。 ⑦存亡之门户:指生死之理。 ⑧筹策:计算策划。 ⑨万类:万物 ⑩朕:指征兆、迹象。 (11)守司:看守加以管理,以便救亡图存。 (12)其道一也:大自然的规律,凡圣人的道理就有一个。 (13)各有所归:世间一切事物各有归宿。 (14)审察其所先后:应该先的事物应居先,应该后的事物就居后,一切 都应该调查判定。 (15)以牧,进行调查。 (16)实:实情。 (17)指:意同宗旨。 (18)阖而捭之:假如明白实情;就应自行闭藏或开启。 (19)求其利:研讨对方所说的善恶利害。 (20)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放使事物显现,或者封闭使事物隐藏。 (21)原其同异:探讨事物相同与不同的特点、性质。 (22)离合:离,不一致:合,一致。 (23)有守:确立自己的观点而信守之。 (24)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要行动时,必须作周密的考虑。 (25)微:微妙。 (26)与道相追:合乎道之理,与道相贴近。 (27)料其情:检验实情的真伪。 (28)结其诚:结,坚定,使诚意坚定,有好结果。 (29)权衡轻重:衡量比较事物轻重。 (30)为之度数:测量重量和长度的数值。 (31)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如果不合一般事物规律,圣人 就继续引导。 (32)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万物均在变化一样。 (33)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 (34)反覆:或离反或复旧。 (35)由此:根据捭阖原则。 (36)道之大化,说之变:大化,变化。"说之变",游说原则和主张灵 活运用。 (37)终始其义:万物始终保持着阴阳变化之理。 (38)诸言:各种言论。 (39)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放或闭藏,都以阴阳之道试行。 (40)阳言者依崇高:和情之阳者交涉时,就谈论崇高并对之加以试行。 (41)无所不可:游说人,游说家、游说国、游说天下,都没有什么不可 以的。 (42)阳还终始,阴极反阳:意为阴阳运行,彼此相生,互相转化。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者。通过观 察阴阳变化可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测算万物的发 展变化过程,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控制事物发 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 并以此驾驭万物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已的归宿: 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 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 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 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 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都要仰仗无为来认识考察 它们。审察它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它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开它们的 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它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 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实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寻求有利时机。 开放时使之显现;封闭时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与对方情感一致; 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与对方诚意不同。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 把那些计谋研究清楚,要明白对方计谋有与自已不相同的,有与自已相同的, 必须有主见,同时要注意按照对方的思想志向,区别对待。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处事慎密。 周密最重要的是要精细,要合乎规律和道理。让对方放开,是为了侦察他的 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的实力 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实力表现。圣人要为。此而 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现有实力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焦虑。 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已出去;或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 通过封闭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他人离开。开放与封闭是世界上各种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 化,一年四季始行、终结促使万物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无论 是离开、归复、反抗,都是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的。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的现象,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顺首先 慎重地考察万物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窗, 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口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 闭法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使之开放、发言、 公开;所谓"阖之",就是使之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 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 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 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 的一类事物,叫做"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 生派",它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 可以称为"没落派",它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 来游说的人按崇高的原则引导对方,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按卑下的原 则引导对方。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 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游说人, 可以游说家,可以游说国,可以游说天下。要做小事,要进入无限微妙境界
 
 
   
  
钧言术 反应第二
[原文] 古之大化者①,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②;反以知古,覆 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③虚实④之理,不合来今⑤,反古而求 之。事有反而得覆⑥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⑦;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⑧。言有不合⑨者, 反而求之,其应⑩必出。言有象(11),事有比(12)。其有象比(13),以观其 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14)合事,得人实 也。若张置网(15)而取兽也,多张其会(16)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 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17),乃为之变(18),以象动之, 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19)。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20),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21)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 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基听之。欲闻 其声反默,欲张反敛(22),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23)者,象而比之, 以牧其辞(24),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25),或以事上,或 以牧下(26),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27)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 喜怒由此以见其式(28),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29)。故 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 知类(30)。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31),如腾蛇(32) 之所指,若羿(33)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34)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35)。其伺 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 针,舌之取燔骨(36)。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 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 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37),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 牧入,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注释] ①古之大化者:化是教化,大化者指圣人。 ②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同返,覆,都是反复的意思,追溯过去的 经验,进行研究以面对当前,认识未来。 ③动静:是指运动和静止。④虚实:真伪的意思。 ⑤来今:未来与现在。 ⑥反而得覆:调查过去,研究现在,以定将来的对策。 ⑦人言者动也:别人发言就是动。 ⑧辞:倾诉、主张、陈情。 ⑨言有不合:所说的话不合理。 ⑩应:答应。 (11)象:法象,仿造形象和原形比较,确定正误。 (12)比:比较,和原则比较确定正谬。 (13)象比:按照形象进行比较。 (14)钓语:如钓鱼投饵一般,在交谈时给对方以诱饵,以便引出对方的 话头。 (15)罩(读jī)网,置是捕兔子等野兽的网,网是捕鱼等水产的网。 (16)会,聚集的意思。 (17)其言无比:如果言辞不能进行比较。 (18)乃为之变:改变方法。 (19)牧之:进行调查加以说明。 (20)愚智:愚者和智者。 (21)鬼神:指死者的灵魂和万物神明。也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 (22)敛:收藏、制止。 (23)开情:敞开心怀叙述。 (24)象而比之,以牧其辞:用形象、比喻法,驾驭言辞。 (25)或因此或因彼:从种种事情发端。 (26)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或者事奉君主,或者观察民情。 (27)情诈:真诚和虚伪。 (28)式:定式、形态、态势。 (29)观其所托:分辨出主张的本意。 (30)见微知类:从微小的事情上,观察出大事物的变化。 (31)符应不失:如同合于符节一样,来响应。 (32)腾蛇:飞龙的意思。 (33)羿:即后羿,传说中的神箭手。 (34)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假如你想要知道他人,就必须先了解自 己。了解自己后,才能知人。 (35)比目之鱼:一双眼睛生于身体一侧的鱼,经常是两尾并游,这里比 喻恩爱夫妻。 (36)燔骨:烧烤的骨头上所带的肉。 (37)牧人不正:不能公正地驾驭人。
      [译文] 古代以大道教化众生的圣人,所以能与无形共生共存,是自然物化的规 律。反顾而回溯以往,再回首察验未来,既可以知古,也可以知今。既可以 了解对方,又可以知道自已。 依动、静、虚、实的运动原理,如果在未来及现在得不到实践,就可以 反思历史去研求前人的经验。有些事要反复考察探索才能把握。这是圣人的 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别人说话,是动态的;自已缄默是静态的。要根据别人说的语,听他的 辞意内涵,如果,对方言辞有矛盾,要反复地追问他,对方(真正)的答辞 就会出现。 语言有形象性,事物可用比喻。因为有形象与比喻,所以要观察藏在言 辞下面的含义。一般地说,形象可以模拟事件,比喻可以比附言辞,然后以 "无形"的规律来求得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我方)所要知道的事, 从而得到与人、事相吻合的真相。这就像张开网逮野兽一样。多张一些网, 汇信而来的野兽就会多些。如果把捕野兽的方法用在人事上,只要方法合宜, 对方就会自已"出来",这就是钓人的"网"。要经常拿着这个"网",追 逐对方,如果从对方的言辞上不能进行比较,就要改变方法。用"形象"的 手段,使之感动,以体会对方的思想、情感;进而控制对方。自已返回去, 对方再度来,双方言辞均有形象、类比,于是心中就有数了。反复地用言语 攻击、偷袭对方,事虽万变但不失于"言辞",用"言辞"申明大道。圣人 以此诱导惑化愚人、智者,使万事不容置疑。 古人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这可以改变鬼神,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 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密。如果控制不周密,得到的情况 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实。要把形象和类比,灵活运 用,就要会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听别人讲话,自已就要沉默; 想要敞开,就要先收敛;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获取,就要先给与。 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 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 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 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是真实情报还是诡诈骗术。活动、停止、 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在事 先确定法则。用反向形式来得到对方的回应,以观察其寄托。所以用这种反 向思维的方法,自己要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 辨别雄雌。虽然没有论及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细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 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就要深居敌境,估计敌人的能力,再摸清敌人的意图, 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飞龙一样神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已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已,然后才能了解 别人。了解别人,就像比目鱼一样形影相随;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响与回 音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 就像用磁石来吸引钢针,应用舌头来剥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已暴 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要十分迅速。就像由阴变阳、又像 由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要用圆 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 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控制。如果自已不事先确 定策略,统帅别人就没有规范。做事没有智术,叫做"忘情失道",自已首 先认真确定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 门道所在,就可以称为"天神"。
 
 
   
  
 
进策术
内①揵②第三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③,近而疏④;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曰进前 而不御⑤,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⑥。或结以道德,或结以 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⑦。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 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蛈母⑧之从 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 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曰进前而不御者, 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⑨而为之 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⑩。此用可出可入,可 揵可开。"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 《诗》、《书》,混说损益(11),议论去就(12)。欲合者,用内;欲去者, 用外(13)。外内者必明道数(14),揣策来事(15),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 功建德。治民入产业(16),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17),下乱不寤(18), 揵而反之(19)。内自得(20),而外不留说(21),而飞之(22)。若命自来己, 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23)为大仪(24)。 [注释] ①内:纳的意思,也就是叙述自己的观点。 ②揵(jiàn)通楗,本义为门闩。有坚持的意思,又有承担、关闭、堵 塞、束缚等意。 ③远而亲:看似疏远,其实极亲密。 ④近而疏:看似亲密,其实极为疏远。 ⑤御:"用"的意思。 ⑥素结本始:素,平常,本始,本源、根本。本篇指在君臣心灵之间, 紧紧的联着一条绳子。 ⑦采邑:就是封地。 ⑧蛈母:就是土蜘蛛,每当出入巢穴时,都要一一把穴口加盖以防外敌。 ⑨类:类似、共同点。 ⑩术:技能、谋略、手段。 (11)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引用"诗经"和"书经"来验证 自己的观点,加以褒贬。 (12)议论去就:议论是否应该作。 (13)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从内运动可使情合,在外运动可使情离。 (14)外内者必明道数:在决定内外大事时,必须明白道理。 (15)揣策来事:推断将来的事情。 (16)产业:产是谋生,财产。业是事情、经营功绩。 (17)上暗不治:是说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 (18)下乱不寤:百姓叛乱而不能辨明事理。寤通悟。 (19)揵而反之:固守己见,也会使事物走向反面。 (20)自得:君主自以为贤明。 (21)不留说:不采纳他人的进言。 (22)飞之:褒奖的意思,飞是表扬。 (23)退:保全。 (24)大仪:大法,大原则。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 有的留任在身边却不使用他,有的离任以后反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见到君 主却不被信任,有的离君主十分遥远却被思念。凡是事物内部都有规律,任 何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结合。或者用道德相结合,或者用朋党相结合,或 者靠钱物相结合,或者靠封土相结合。要想推行一种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 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 离去就离去,想聘用就聘用,想思念就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 出来时不留痕迹,进去时不留痕迹,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制止它。 所谓"内"就是接受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谋策。所以说,与 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 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趣不一;在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 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变化着的现 实证明可行;每天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行为与实情 相悖;距君遥远却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加 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没有看清对方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 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定然没有好结果。只有了解情况,依据实际确 定方法,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才可以出去,可以进来;可以进谏君主,坚持 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就是依据此理而有先见之明,议论万事万物。其先见之 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是《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 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是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在内部 努力,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先明确理 论和方法,会预测未来,并善于在各种疑难处,当机立断。在运用策略时没 有失误,从而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管理百姓,要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 叫做内部安定,团结一致。 如果国君昏庸不理国家政务,基层纷乱不明,为臣理事,各执己见,事 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以为是。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有所防备。如果要拒绝诏命时,也要 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就不如急流勇退,乃是最好的。
 
 
   
  
禁漏术
抵①■②第四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见者,不察其 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③以验来④也。■者,罅也,罅者漳也,漳者成大 隙也。险始有腾,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 此谓抵■之理也。 事之危⑤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⑥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⑦,挥之于太山⑧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⑨之谋,皆由抵■ 隙,为道术。 天下分错⑩,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认谗■■,贤人不用,圣 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 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罅"■,圣人见萌芽■罅,则抵之以法。世可 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 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 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隙,不可不察 也。察之以捭开,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 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 为天地守神。 [注释] ①抵:对抗的意思。②■:同隙,是虚的意思。③往:既往、过去。④ 来:将来的意思。⑤事之危:有危机征候的表现。⑥因化:顺应变化。⑦秋 毫之末:指秋季动物所生出细毛。比喻事物微未。⑧太山:也作泰山,是壮 丽又宏伟的名山。⑨兆萌芽孽:兆萌是微小的征候。芽孽是伐木后从根部所 生的新芽。⑩分错:错是混乱、骚乱。分错是四分五裂。■谗贼:本, 是歹徒, 又进谗言。■窜匿:逃跑隐匿。■贪利:贪图利益■土崩瓦解:崩离,四分 五裂。■伐射:互杀互射。■罅:裂痕、隙开。■反之:帮助这些,使之复 原。 ■五帝:我国古代五位圣天子,也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也 有的说为:伏羲(太■)、神农(炎帝)、黄帝、尧、舜。 ■三王:古代三位明王,也就是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 ■右:上位。 ■天地之使:天地的代行者。 ■上合:对上可合作。 ■检下:对下可以督查。
       [译文] 万物都有它们自然存在的规律,事情都有它们自然离合的道理。 有的距离很近却看不见,有的距离很远却能知其然;距离近的所以看不 见,那是由于习而不察对方虚实的缘故;距离远的所以能知道,那是因为经 常来往互相体察的缘故。所谓"■"就是"瑕罅",而罅就是裂痕,小裂痕 会变成大瑕罅。当裂痕刚出现时,常有预兆,就应该设法加以对付堵塞,使 其变小,使其不再扩展,使其消失,并从而有所获,这就是抵■的原理。 当事情发生危机时,圣人是知道的,而且能独自维护其功用。利用事物 变化的原理说明事情的原委,并且能通过各种谋略,以观察敌手的一举一动。 万物都是从秋毫之末开始的,但是成功之后根基却能如泰山,宏伟壮观。当 这种圣人的德政推行外方后,那么奸邪小人一切阴谋诡计,都被排斥,乃至 于消灭。可见抵■敌人就是一种道术。 天下纷乱,朝庭无明君,公侯无道德,小人嚣张狂妄,贤能之人不被任 用,圣人逃匿,贪赃枉法者兴风作浪,君臣互相猜疑,国家纲纪土崩瓦解, 以致百姓互相攻战杀伐,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骨肉乖离,夫妻反目,这就 是"裂痕出现"。当圣人看见这种裂痕之后,就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对付这 种局面。圣人认为:国家能够治理,就要对反叛者加以抵抗消灭;不可治理 就对之彻底改造,使之获得新生。或这样对付;或那样对付,或使反叛者归 正,或使反叛者消亡。 五帝时代的政治,是对敌手进行抵抗进而消除以维护、巩固政权;三王 时代的政治,是对敌手进行抵制、消灭而取得政权。 至于诸侯之间的互相征伐,其次数之多已无法统计。当天下混乱时,能 抵抗对手的人为尊者能人。 自从天地有离合变化以来,就有逆乱事件出现,这是为政者不可不慎察 的。要想观察这问题,就要用"捭阖之术",能用此道的就是圣人。所谓圣 人,乃是天地的使者。 假如世间没有可"抵"之事时,就隐形匿行等待时机,假如世间有可"抵" 之事,就挺身而出,为国家谋策。对上可以跟君主合作,对下可以治理百姓。 既有所根据,又有所遵循,就是天地的守护神啊。
 
 
 
   
  
 
探意篇
 飞①钳②第五
[原文] 凡度权③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④,必先察同异之计,别是 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⑤,知有无之术⑥;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⑦;然后 乃权量⑧之。其有隐括⑨,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钳之辞⑩,飞而 钳之。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11)。其不可善者(12):或先征之, 而后重累(13);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14)。 其用(15)或积财货、琦玮(16)、珠玉、白璧、采邑(17)以事之(18),或量能 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墟。 将欲用之于天下(19),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20)地形之广狭, 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 审其意(21),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22),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 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23)、料气势(24),为之枢机(25)以迎之 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26)也。 用于人,则空往(27)而实来(28),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纵,可 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①飞:是扬的意思,夸奖对方使其放心发言。 ②钳:牵制束缚,控制的意思。 ③权:权衡,指人的计谋。 ④立势而制事:把事导向成功。 ⑤内外之辞:内是实质,外是表面,也就是所说事情的反正两面。 ⑥有无之术:探讨有无的术数。 ⑦亲疏之事:或亲密或疏远。 ⑧权量:计量长短轻重。 ⑨隐括:隐情,说不清的地方。 ⑩引钩钳之辞:钩是弯曲金属所作的钩针,比喻诱使他人言论归顺己方。 (11)其说辞也,乍同乍异:钩钳之语,对于对方的言论,本着"有时同 意,有时反对"的原则进行。 (12)不可善者:即使运用飞钳之法也不能改变的人或事物。 (13)重累:同重叠,反覆试验。 (14)毁为重累:反覆试验,对方暴露缺点。 (15)其用:准备要采用时。 (16)琦玮:珍贵的宝玉。 (17)采邑:封地。 (18)事之:对待他。 (19)用之于天下:把飞钳之术推广到全天下。 (20)制:知的意思。 (21)心意之虑怀,审其意:详细知道思虑和希望等。 (22)说其所重:游说其所尊重的。 (23)材力:材同才,指才干。 (24)气势:气和势都是势,是表现思想的力量。 (25)枢机:转动门户的轴叫枢,启动发射的装置叫机,是事物的关键。 (26)飞钳之缀:飞钳之术的秘诀。 (27)空往:仅仅用语言赞美、歌颂。 (28)实来:使对方打开心扉,拿出真情来归服已方。
      [译文] 只要善于揣度人的智谋,考量人的才干,就能吸引远近人才。要造成一 种声势,使事情获得成功,就得先观察人们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议论的是 与非,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其真假,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 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然后再看看这样做的利弊得失。衡量这些关系时,如 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借用引诱 使对方说出真情,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 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 再对他们反复试探;或者先对他们反复试探,然后再摧毁他们;或者在反复 考验中,毁灭对方,或者把摧毁对方作为反复考验。想要重用某些人时,可 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封地,以便对他们试探;或者通过衡量其 才能创造气氛,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机会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 要运用抵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量人的权谋和才干,观察天地的 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诸侯间交 往中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 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游说他,先用 "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爱好之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控制住对方。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 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 钳"之术达成妥协,有意识地适应对方。这就是"飞钳"的秘诀。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外交,可用华美的辞藻套出对方的实情,保持 联系,勿使失误,以便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把握关键实现合纵,也 可以实现连横;也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也可以 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 不可丧失其节度。
 
 
   
  
万全计篇
忤合①第六
[原文] 凡趋合倍反②,计有适合。化转③环属④,各有形势⑤。反复相求,因 事为制⑥。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 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 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⑦合于计谋⑧,与之为主⑨。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⑩,必有反件。反(11)于是,忤于彼;忤于此, 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 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12)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 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13)而后(14)行之以忤合之术(15)。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16)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 求合(17)。故伊尹(18)五就汤(19)、五就桀(20),然后合(21)于汤。吕尚(22) 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23),故 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 情,不能成名(24);材质不惠,不能用兵(25);忠实无真,不能知人(26)。 故忤合之道,已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 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 [注释] ①忤合:忤,抵触、背逆。合,符合,不违背。忤合,在这里是指以忤 求合,先忤后合。 ②趋合倍反:趋合是趋向合一,相当于"合";倍反是背逆,相当于"忤"。 倍,同"背"。 ③化转:变化转移。 ④环属:像铁环一般连锁起来而没有裂缝。 ⑤形势:事物发展变化的态势。 ⑥因事为制:因,依据、凭借;制,法则,法度,控制。这里是指要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⑦成于事:把事情办成功。 ⑧合于计谋,实现或符合预定的计谋。 ⑨与之为主:与之,与他们。为主,为主人。指都是各为其主。 ⑩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忠,忠实;反,背反,忤,抵触,背逆。任 何计谋都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主人,必然要相抵触。 (11)反:此处当顺从解释。 (12)材能:才质和能力。 (13)计定:确定计谋。 (14)而后:然后。 (15)忤合之术:即反台之术。 (16)忤合:逆合。 (17)合:耦合。 (18)伊尹:古代传说人物,辅弼商汤消灭夏桀,是商朝开国名相。 (19)汤:商朝的开国之君,重用伊尹消灭夏桀,开创商王朝,推行善政。 (20)桀:古代传说人物,他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被商王汤消灭。 (21)合:契合。 (22)吕尚:即太公望,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对周朝的建立贡献极大, 是齐国的始封主。 (23)天命之钳:天命的制约。 (24)成名:树立名声。 (25)兵:这里指军队。 (26)知人:了解他人。
       [译文] 大凡联合与对抗的行动,都有相应合宜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 样连锁而无中断。然而,变幻着的事物各有具体情况,彼此间互相依赖,要 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是为了教化众人,扩大影 响,宣扬名声。他们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观察天时,抓住有利时机, 根据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据此先把握实质,并设法促进事物 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上没有永远显贵的事物,事物没有永恒的师长和榜样, 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重要的是不违背预定的计 谋。如果为了自己的君主,合乎这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那一方的利益。凡 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 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 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 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 国家,就必然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 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把整个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 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 合"之中权衡之。总之运用"忤合"之术的范围或大或小,其功用是相同的。 所作之事都要预先谋划、分析、计算之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以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驾驭着四海 之内的各家势力,控制各个诸侯,在"忤合"中促成转化,然后达到"合" 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然后才决定一 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仍未显 露于世人,最后归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明 主而毫不犹豫。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是不能驾驭天下的; 如果不用心冥思是不可能揭示事物的规律的;如果不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 实情,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 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 是:首先估量自我聪明才智,度量自身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内还比 不上谁。这样就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了。
 
 
   
  
猜疑篇
揣①篇第七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②不审,不少强 弱轻重之称③;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 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 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群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④ 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候之亲孰用、孰不用? 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如此者, 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 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具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⑤。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⑥。夫情变 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⑦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 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 数⑧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 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 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⑨谋虑,故观蜎飞蠕动⑩,无不有利害(11),可以 生事变。生事看,几之势(12)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注释] ①揣:推测对方的心理。 ②量权:量是秤称重量,权是秤所用的砣。 ③称:又作秤,天平。 ④宾客:古代称被礼遇为军师和策士等人。 ⑤变:指好恶喜惧变化而言。 ⑥所安:安身立命的根据。 ⑦见:显现。 ⑧数,通术。 ⑨时其:抓住时机。 ⑩蠕动:这里泛指能飞行、蠕动的小虫。(11)无不有利害:世间没有不具备利害之心的东西。世上之事无不包含 着利与害的因素。(12)几之势:几,细微,细微的态势。
       [译文] 古时候,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然会审慎地把握国家的发展趋势,揣度 各诸侯国的具体情形。如果不能周密切实地审时度势,权衡利害,就不会知 道诸侯国的强弱情况。如果不能周密地揣度形势,便不知道个中隐蔽的情况 的发展变化。 什么叫权衡得失呢?就是能准确揣测(对方)大原小,明察多与少,衡 量财货有与无,预测百姓众与寡,丰足与贫乏,不足与有余各有多少?(在 战争中)分辨山川地貌的险要与平易,哪处与己有利,哪处与己有害,(研 究计策时),哪个是长策,哪个是权宜之计。在君臣亲疏关系中,要知道哪 些人贤德,哪些人不正派;在谋士与宾客中,哪个足智多谋,哪个是平庸之 才。考察命运的福祸时,什么是吉利的,什么是凶险的;与诸侯交谊中,谁 是可以效力的,谁是不能效力的;在判断老百姓的心理趋向时,哪种是平安 的,哪种是具有危险的,什么是老百姓喜好的,什么是老百姓厌恶的;不顺 从者,哪些要审察,哪些可相契。以此明察百姓心理变化的趋势。在准确地 把握上述事态发展变化之后,才能称为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 揣摩人情,游说人主的谋士,应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游说,要使其愿 望极度膨胀。只要对方有欲望,他就不愿隐瞒事物的真实情况。而在对方怀 疑,戒惧时去游说他,则要使其对所厌恶的事情恨至极点。倘若对方有所厌 恶的事,此时也不会隐瞒其真实情况。(因为)对方在有欲求的时候,常会 反映在他们外在神态变化之中。如果对方有所感动,却不显露在外部神态中, 可先不要着急,不要与他直面地讨论,可与他说一些另外他能熟悉的东西, 说一些使他感到亲近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他安身立命不露神色的依据。一般 地说来,心中的欲求,能形之于外部神态,因此,不时地察颜观色,就能知 道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这就是所谓"测深揣情"。 因而,决策国家大事的人,必须会权衡得失利弊;同理,游说人主的谋 士,也必须会揣摩人主的心理。策划、谋略、探察人的欲求,均同此理。 揣情之术,可以使人富贵,也可以使人贫贱;可以使人有重权,也可以 使人微不足道;可以使人受益,也可使人受害;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 失败;这些都是揣情之术产生的后果。所以,即使有贤明君王的大德,有上 智之人的聪慧,若无忖度时势,探人心理的揣情之术,面对着隐藏了真实情 况的事实,也依然不能识破它。由此可知,揣情之术是策划事物的基本条件, 游说人主的基本法则。 事情发生在人们面前,往往人们难以事先预料。(事先预料)是一般人 难以做到的。所以说揣情之术是最难以把握运用的。揣情之时,必须根据不 同时势、情态作出判断。在现实中,连昆虫的飞行与蠕动,都是按照自身的 生理规律存在,应变于环境。世上万物都是利害共生,而且全在变化之中。 事情一开始,都会产生一种微小的态势。揣情者,, 就要用合情合理的言词装 饰成文章,而后再与对方论说。
 
 
   
  
 
悄取篇
摩①篇第八
[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②者揣之主③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④。微摩之 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⑤。故微而去之,是谓 塞窖⑥、匿端⑦、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 之⑧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⑨ 日成而人不知,主兵⑩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11),故曰"神"; 成之于阳(12),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 知其所以利(13);积善也,而民道(14)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 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15),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 畏,而天下比之神明(16)。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 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17)。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 名者发(18)也,行者成(19)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 (20)。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 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21)也。"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22)与时相偶者(23)也。"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 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 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24)'。 夫几者(25)不晚(26),成而不保(27),久而化成(28)"。 [注释] ①摩:揣摩的意思。 ②内符:情欲活动在内,符验就表现在外。 ③揣之主:揣是用观察表现于外的符验来判断内心状况,而符验是揣的 基础。 ④隐:在隐密中进行。 ⑤有为之:自己所应采取的办法,有所作为。 ⑥窖:地窖。 ⑦端:端绪、开始、前兆。 ⑧符之:与此呼应。 ⑨主事:所做的事情。⑩主兵:所指挥的军队。 (11)谋之于阴:策划不让人知道。 (12)成之于阳:使人公开了解。 (13)其所以利:为什么那样有利呢? (14)道:当作应走的路。 (15)不争不费:不使用武力,不消耗军费,意思是防患于未然。 (16)比之神明:称之为神明。 (17)其摩者??有以卑: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因此摩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8)发:扩大名声。 (19)成:使其成功,来观察对方。 (20)卑者谄也:所以会出于笨拙,是为了迎合对方的意思。 (21)无隙:紧密的意思。 (22)道数:道与术。 (23)与时相偶:道理、权术、天时三者合一才能成事;偶是伴同、顺沿、 并列之意。 (24)独行之道:只有圣人最能实行揣摩之术。 (25)几者:通晓机微的人。 (26)不晚:勿失良机。 (27)成而不保:把事作成,也不居功。 (28)久而化成,久而久之,一定能成功。
       [译文] 所谓"摩"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内心活动是"揣"的对象。 进行"揣情"时,有"揣"的规律可依,而这些规律却是隐而不现的。适当 地去"摩"时,要根据对方欲望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部形 象反映出来。内在的感情要表现出来,必然要有所作为,这就是"摩"的作 用。 在"揣摩"之后,要适当地离开对方,像把地窖盖上一样隐藏起来,消 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这样,办 成了事,却不会留祸患。在此处"揣摩"对方,而要在另一处,观察对方表 现,顺应事物规律,使我方"揣摩"能在对方应验,则办事无所不成。 古代善于"摩"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 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就一定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 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惧(才是高明的)。 圣人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办事成功都显 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积累 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好处,他们还在暗中 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人们把"谋 之于阴,成之于阳"的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 人的统帅,坚持不懈的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消耗人力物力,老百 姓也不知道为何敌国拜服,也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为此,普天下都称"谋之 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在实施"摩"时,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征服的,有用娱乐麻痹的, 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 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害诱惑的,有用谦卑争取的。和平就是宁静,正义就 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树威吓,名望就树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 洁就是干净,信誉就是清明,利益就是求取,谦卑就是谄媚。所以,圣人所 施用的"摩"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 为他们运用不当。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 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已的主张;主办事,最困难的就是必办成功。 这三个方面只有成为圣人才能胜任。 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选择与自已观点相通的对象。所以说: "办事情要稳健,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成功,必须有适当的 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是与天时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必须使自 已的说辞合于情理,合情合理才有人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 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湿的 地方就要先存水。这些都是与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 是这样的。这就是"内符"与"外摩"的相适应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 不同特性来实施"摩"之术,哪有不发生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欲望而 施行"摩"之术,哪有不听从游说的呢?所以说只有圣人最能实行揣摩之术。 大凡通晓机微的人都会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居功,天长日久就一定取得 成功。
 
 
   
  
权益篇
权①篇第九
 [原文] 说者,说之也②;说之者,资③之也。饰言④者,假⑤之也;假之者, 益损⑥也。应对⑦者利辞⑧也;利辞者,轻论⑨也。成义者,明之⑩也;明 之者,符验也。难言(11)者,却论(12)也;却论者,钓几(13)也。佞言者, 谄而于忠:谀言(14)者,博而于智;平言(15)者,决而于勇;戚言(16)者, 权而于信;静言(17)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种文辞者,博也; 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18)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19)而窒非(20)者, 反也。 故口者机关(21)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22)也,所以 窥间见奸邪(23)。故曰:"参(24)调而应,利道(25)而动。"故繁言而不乱, 翱翔(26)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 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 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 讳忌也。众口烁金(27),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 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 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28)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29)之动也, 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 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 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 者言,依于博(30);与拙者(31)言,依于辩;与辩(32)者言,依于要(33); 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34);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 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35);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 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 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 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36)。 [注释] ①权:天秤用的砝码,可衡量物量的变化。 ②说者,说之也:所谓游说就是说服他人。 ③资:资益的意思,也就是给人利益或贡献。 ④饰言:修饰性的语言,也就是很好听的话。⑤假:不真实。 ⑥益损:增减的意思。 ⑦应对:巧妙处理。 ⑧利辞:权宜之计或暂时敷衍的言论。 ⑨轻论:轻视好的言论。 ⑩成义者,明之:具有义理的语言,要阐明其真伪。 (11)难言:指责对方言词的话。 (12)却论:反对论调。 (13)钓几:诱出对方心中所隐藏的机微之事,几同机。 (14)谀言:谄媚的言词。 (15)平言:平实可靠的言论。 (16)戚言:面带忧色的言论;戚是忧的意思。 (17)静言,心平气和时所说的话。 (18)纵舍:进退的意思,也就是举止动作。 (19)先分不足:自己有所不足之处。 (20)窒非:责备他人的过错。 (21)口者机关:嘴是表达或隐瞒意思的器官。 (22)耳目者心之佐助:耳目帮助心搜集情报。 (23)奸邪:奸是恶,邪是不正。 (24)参:指心,眼,耳三器官而言。参同三。 (25)利道:关于有利的道。 (26)翱翔:翱是鸟在空中飞舞的姿势,翔是鸟在空中展翅划圆飞舞的姿 态。 (27)众口烁金:如果有很多人都这样说,无论如何坚定的心都会动摇。 比喻为人应考虑流言蜚语。 (28)介虫:介就是甲或盔甲,介虫是带有甲壳的昆虫。 (29)螫虫:指能用毒针来刺人的虫子。 (30)博:博学多闻的意思。 (31)拙者:不高明的人、才干低下的人。 (32)辩:言论,雄辩。 (33)要:枢纽、要点。 (34)高:指精神高度集中。 (35)敢:果敢进取的气质。 (36)听贵聪??辞贵奇:如听力好就不会真伪混乱,如智慧高就能辩别 可否,如言辩巧妙就明辩是非。换言之,如果能发挥此三者就会成功,因此 智者尊重此三者而不敢妄为。
       [译文] 所谓"游说"就是对人进行劝说。对人进行游说的目的,就是说服人啊。 游说者要会粉言饰词,用花言巧语来说服他人。借用花言巧语说服别人,要 会随机应变,有所斟酌。回答他人的问话,要会用外交辞令。所谓机变的外 交辞令是一种轻俏的言辞。具有正义与真理价值的言论,必须要阐明真伪; 而阐明真伪,就是要验证是否正确。责难对方的言辞,是反对对方的论调, 持这种论调时,是要诱出对方心中的机密。 说着一些奸佞之话的人,会因谄媚而显得忠诚。说着奉承话的人,会因 吹捧对方而显得有智慧。说着一些平实之话的人,由于果决而显得勇敢。说 忧愁话的人,由于握着权,而显得有信用,而说稳重话的人,却由于能反抗 而胜利。用华美的词藻来鼓吹欲望者,就是谄媚。用夸大与吹嘘来进献谋略, 博取上司欢心的人,就是揽权者。前后进退而不犹疑者,就是果决的人。自 已不对而又指责他人过错的就是反抗者。 一般说来,"口"就是人的"政府机关"。用它来封锁、宣传信息。耳 目,就是心的辅助器官,用它来侦察奸邪。所以说,只要(口、耳、目)三 者相互呼应,就会走向成功。 一般说来,虽有繁琐的语言并不纷乱,虽有翱翔之物并不迷惑人,虽有 局势的变化并不危险,就是要在观物时,掌握要害。由此可知,没有眼睛的 人,没有必要拿五色给他们看;同理,没有耳朵的人,没必要让他们听五音; 所以不可以去的地方,不必让他们去,不可以来的人,也没有必要接受他们。 有些行不通的事,就不要办。古人有言,说:"嘴可以吃饭,不可以说话。" 说的是讲话是有忌讳的。警惕人言可畏,那是可以把事实歪曲的。 人之常情,只要自己说出话,就希望有人听,只要办事情就希望能成功。 所以一个聪明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用愚者的长处。不用自己的笨处而用愚人 的善长,这样就使自己永远不会陷于窘迫。说到有利的一面,就要发挥其长 处,说到有害的一面,就要避其短处。因而,甲虫防卫,是用其坚硬的甲壳。 而毒虫行动,一定用那有毒的螫子。连禽兽都知道用自己的长处,何况进谏 的人,更应该会用游说术了。 所以说,在外交辞令中有五种情况:一是病态之言;二是幽怨之言;三 是忧郁之言;四是愤怒之言;五是喜悦之言。一般地说来,病态之言是神气 衰弱,说话没精神。幽怨之言是伤心痛苦,没有主见,忧郁之言是心情郁结, 不能畅言,愤怒之言是轻举妄动,不能控制自己的话。所谓喜悦之言是说话 自由散漫,没有重点。以上这五种外交辞令,精要者可以使用,有利者可以 付之实行。所以与智者谈话,就要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说话,要以强辩为 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 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 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的人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 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然而不少人却 常常背道而驰。所以,与聪明人谈话时,就要让他明了这些方法,与笨人谈 话时,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然而事实上很难作到。所以说谈话有各种方 法,所论事情会不断变化。(掌握这些)终日谈论,也不会把事情搞乱。事 情不断变化,也不会失其原则。故就智者而言重要的是要不乱不虚,听话善 辨真伪,聪颖则善断是非,出言要变化莫测。
 
 
   
   
谋计篇
谋①篇第十
      [原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②。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③。三 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④。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 从⑤。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⑥,为其不惑也。夫度村、量能、揣 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 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⑦。故 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⑧一也。故墙坏 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⑨。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 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 ⑩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 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11) 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12)。故为 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13),因其 见以然之(14),因其说以要之(15),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 以斥之。摩而恐(16)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17),符(18)而应之,拥而塞 之(19),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20),结而 无隙者也。正不如奇(21),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 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22)。无以人之所不欲,而 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 恶也,避而讳之,故(23)阴道而阳取之(24)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25)焉。可知者可用也(26),不可知者谋者所 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 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 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27),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 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 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28)曰:"天地 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 矣。"道理达于此(29)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注释] ①谋:谋划、手段、方法。 ②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由于调查对方的心理状态,就要掌握这个人的 本性。 ③三仪:指上智、中材、下愚而言。 ④参以立焉,以生奇:假如参考三仪来评论人物,就可以施展卓越的策 略。 ⑤始于古之所从:并非现在开始的事情,而是自古以来就当作道,人人 遵行的事。 ⑥司南之车:即指南车。是装置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磁石的车,经常指南方,以此作为定 向,比喻判断正确。 ⑦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假如二人同时遭受君主憎恨,但两人之间 又互相有矛盾,受害者只能是其中一位。 ⑧以察同异之分,其类:根据这个来判断异同的原因。 ⑨墙坏于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墙"又可写作"缡",是指 环绕住宅周围所建的土墙。恰如墙有一点点小裂痕就有崩毁的可能。而树是 从有疖处开始腐败的。一般人事也是从同或不同的空隙处发生破裂。 ⑩一数,一种术。 (11)三才:指仁人、勇士、智者而言。 (12)因事而裁之:谋略家策划适应事物的计谋时,要对此进行巧妙的裁 夺。裁是判断、裁夺。 (13)因其疑以变之:根据对方疑问来改变自己的游说内容。 (14)因其见以然之: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具游说活动是否得法。 (15)因其说以要之: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其游说要点。 (16)恐:受威胁的感受。 (17)微而证之:(对于即使在恐吓或权威下也不知改变的人)要巧妙地 引用证据来证明。微是悄悄。 (18)符:取信于人的证据,为证明而作的符叫割符。 (19)拥而塞之:拥通壅,就是用土堵。塞是封闭,也就是封闭进去。 (20)私不如结:心的结合要比私下的解决来得好。 (21)正不如奇:正攻法虽然是合理的,但是却不如乘对方不备时使用奇 攻法。 (22)其身内??言深者危:虽然是自家人,但是却把隐私泄露于外,这 种人就会被疏远;虽然是外边人,但是他的言论却深通内情,这种人就会陷 于危险。 (23)故:所以。 (24)阴道而阳取之:当顺从对方又忌讳时,假如能悄悄进行,对方就不 至于伤害感情。因此私下进行是谋,却从公开中获得。 (25)貌者不美??至情托:不论对任何事物都不喜形于色的人,是属于 冷静而不偏激的人,这种人可以全心信赖。 (26)可知者可用也:假如能知道对方的内心,就可以使用。 (27)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救亡图存和转危为安的都是很难 的事,唯独智者才能作到这点。 (28)言有之:古语有这种说法。 (29)道理达于此:要彻底认清这种道理。
       [译文] 凡是遵循一定的法则去筹划计策,必须查明事情的原委, 163 以探得实 情。要想得到对方实情,就需确立"三仪"。所谓"三仪"就是上智、中才、 下愚。此三者互相参验,就能定出奇谋。这样产生的奇谋,拥有无所不到的 威力,然而也不过是遵循古代的哲理而形成的。据说,郑国人入山采玉时, 都要开着指南车去,为的是不迷失方向。在考量才干能力,揣情度理方面也 如同作事时要使用指南车一样。 凡是观点相同,感情亲密的人一同谋事,大家都可以成功。凡是志向相 同而感情疏远的人,办事之后只能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又感情亲 密的人,办事之后,一定是共同受害;凡是恶习相同,而又感情疏远的人, 一定是在办事后,一部分人先受损害。 所以说,想要互相都有利.就必须密切关系。如果相互间受到损害,就 要疏远关系。依此方法行事就可以判断事物的异同。这是有一定规律的。比 如墙壁都是由于有裂隙才塌倒,树木是由于有疖疤才毁坏。这就是事物一般, , 的规律啊! 所以,事物不断变化,才能产生问题;因为要解决问题才需谋划;只有 通过谋划才会产生计策。研究计策才能产生相应的方法;有了方法才能游说 决策者,使前进,进而不通,再退一步,进退之中形成制度,以此制度解决 现实中的问题。如此看来,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道理。控制万事万物也 是同一法则啊! 一般地说来,仁德的人不看重财货,不可以用物质引诱他们;却可以让 他们提供财货。勇敢的人不能用危难去吓唬他们,却可以用他们解除危难。 智慧的人有谋略通事理,不可以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却可以向他们讲明道 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是三种人才啊!由此观之,愚昧的人是容易蒙蔽的, 不肖之徒是容易被吓住的,贪婪的人就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 情况来判断。然而,强者是由弱小的力量不断积累而变成强大的;强直的形 式是由许多微小的曲线而积成的;由于积累才使不足者成为富裕者。这就是 道术反致的规律啊! 所以,表面上亲善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去游说他:对于那些内 心亲善而表面上疏远的人要从表面上入手去游说他,可以根据对方所疑惑的 问题,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活动是否见效; 根据对方的答辞来确定自己游说的要点,根据情势的变化来征服对方。根据 对方的所厌进行权衡,确定利弊;根据对方所虑对之申斥,加以防范。揣摩 之后对之施以恐吓;抬高对方之后,策化行动;削弱对方之后,加以扶正; 验证对方真假后,再决定是否响应他。拥堵对方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 迷惑对方。这些就叫作计谋。说到运用计谋,公开者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 党;结党而内部没有矛盾。另外,正常的策略不如奇谋;施以奇策是无往不 胜的。所以说,游说人主的时候,必须先与他谈奇策;同理,向人臣游说时, 必须先与他谈私交。 虽然是自己人,却把家丑外扬,说着有利于外人的话,就会被人疏远。 同理,他是外面人,却知道许多内情,也会有危险。不要把人家不喜欢的东 西强加于人;不要把人家不懂的事,强教于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可以 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可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说, 所进行的虽是阴谋,所得到的却是公开的获取。因而,想要除掉的人,可以 放纵他,让他犯过,然后抓住机会除掉他。无论作什么事,在外表既不喜形 于色,也不怒目相视,是感情深, 沉的人,可以以机密大事相托。对于能了解 的人,可以任用他;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人,一个有谋略的人,是不会重用他 的。所以说,办事情最重要的是控制人,而不是被人控制,控制别人的人, 手中握权;被人控制的人是被统治者。一般他说来,圣人处世之道称为"阴"
 
   
  
 
决策篇
决篇第十一
      [原文]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①,害至于诱也,终无 惑②。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 , 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③。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④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⑤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⑥者,有以信 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 机⑦以用四者⑧,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⑨,参⑩之平素,可 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11)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 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 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12),以正乱治(13)决成败, 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14)者,以自决也。 [注释] ①善其用福,恶其有患:不论任何人得到福就高兴,而讨厌遇灾难。可 见不论是福还是祸,都应慎重考虑之后,再决定办法。 ②害至于诱也,终无惑:假如进行慎重决定,即使祸患迫近心头而又犹 豫不决的事,最后也不致迷惑。 ③利于善者??致疏远:假如疑心他人以善为利,实际上做着恶事,不 但不能接受,甚至还应疏远。 ④离:古通罹。罹,遭的意思。 ⑤圣人所以能成其事:圣人都能作成功的事情。 ⑥以阴贼之:暗中治人。 ⑦平素枢机:平素即平时,枢机是枢要。 ⑧四者:指一言、二言、平素、枢机。 ⑨验之来事:运用将来的事情进行判断。 ⑩参:核对、对照、查对。 (11)危:崇高的意思。 (12)万事之机:万事的枢纽要害。 (13)乱治:指世间的治乱。 (14)蓍龟:占卜的意思。蓍是筮竹,龟是龟甲,都是占卜工具。
      [译文] 凡是决断事情,都是受托于疑难的人。一般说来,人们总希望遇上好事, 而不希望有灾祸,即使灾祸临头了,也不致于被引诱而陷入迷惑。 做决断时,只对一方有利,那么不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这是运用奇策 的基础。如果我们觉出有人(决策时)表面上作善事而实际上在暗中作恶, 我们不仅不能接受他,而且还要疏远他。所以,有时办事不利,使之受损害 都是决策的失误啊。 圣人所以能成就大事业,有五种因素:以公开的道德教化百姓;以谋略 惩治坏人;以信义取信人民;以爱心庇护大众;以廉洁净化社会。 实施公开的鼓励法,应坚持守常如一;用谋略控制百姓;要遵循矛盾法 则,掌握事物的对立面;还要特别注意平常与关键时刻。如果能小心巧妙地 把握上述四个方面,那么推断以往的事情,预测未来的事情,再参照平日的 情况,就可以决策了。王公大臣们,都享有高尚的美名,如果他们可以作出 决断,那么不用费力就根容易获得成功,不用气力就能成事的可以作出决断。 有些虽然费力勤苦,然而不能不作出决策,那么可以作出决断;如果能 排除忧患,就可以作出决断;如果能带来幸运,就可以作出决断。所以说决 断事件,解决疑难,是万事的关键。用澄清治乱来预测成败是很难办的事啊! 所以先圣是用蓍草、龟甲卜筮做决定的(避免了错误的人为因素)。
 
 

 

备明 
符言①第十二 
[原文] 
      安、徐②、正、静,其被节③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④,以待倾损⑤。右主位⑥。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⑦。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望而拒之⑧。"许之则防守,⑨,拒之则闭塞⑩。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11)!右主听(12)。用赏贵信,用刑贵正。刑赏信正,验(13)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14)。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15)之处安在?右主问(16)。心为九方(17)之治,君为五官(18)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因求而与,悦莫大焉。虽无玉帛(19),劝同赏矣。右主因(20)。人主不可不周(21),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22)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23)。右主周(24)。一曰长目(25),二曰飞耳(26),三曰树明(27)。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参(28)。循名而为(29)实,按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日:"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30)。

[注释] 
①符言:是指言同和事实像符契一般完全吻合,符是符契、符节。我国早在汉代就把有节的竹片加以中分,由两人各持一片,日后各拿这一片竹的人,只要把两片竹完全合在一起,连竹节都像原来那样吻合,那就证明是他本人或其代理人。到后来,改竹片而用木片或纸片等。并在上面加盖印记,而且是从印的中间切断分别使用。这种印叫"骑缝印"。还有人主张所谓"符言",乃是"会符之言"的简称。 
②徐:静的意思。 
③被节:被是赶上的意思。被节是赶上他人的节度。 
④虚心平意:要有胸怀,意念要开朗。 
⑤待倾损:对待倾轧和损害。 
⑥主位:身居君主之位的人,应保持安、徐、正、静的态度。 
⑦主明:身为君主者的明察,要用天下之耳来观察。
⑧勿望而拒之:如果听信众人之言,要广泛接受而不加拒绝,这才是为人君的最重要态度。 
⑨许之则防守:假如听信他人之言,众人就会归服保卫君主,也就是能转危为安。 
⑩拒之则闭塞:假如拒绝采纳臣民的进言,那么民心必然离叛,使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通路闭塞。 
(11)高山仰之可极??正静其莫之欤:山的高度和渊的深度固然能测 
量,但是神明的位术却是正静的,绝对无法像测量山河一般来测量。 
(12)主听:君主对于听信人民言论之木,必须具广大的胸襟度量。 
(13)验:与证据互相对照,以便明了真相。 
(14)主赏:君主一定要赏罚必信。 
(15)荧惑:即火星。 
(16)主问:为人君者问,必须得到天时、地利、人和。 
(17)九方:即九窍。是出入空气的小穴,人头上共有七个小穴,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也称为"七窍"。另外加上两个便孔,称为"九窍"。 
(18)五官:指人的五种官能,即:视、听、味、嗅、触。 
(19)玉帛,指玉和绢而言。两者都是贵重品。 
(20)主因:君主最主要的是服从真理。 
(21)不可不周:君主必须广泛知道世间的一切道理。 
(22)寂乎:形容没有人声,很安静。 
(23)不见原也:不知道为善的源头。 
(24)主周:为君主者必须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 
(25)长目:能看到很远的事物,犹如千里眼。 
(26)飞耳:用天下之耳来听。 
(27)树明:用天下之心来想。 
(28)主参:是君主所应该用的各种东西。这就是长目、飞耳、树明。 
(29)循名而为:探采符合名分的行动。 
(30)主名:君主必须探取恰如其分进行统治的技术。 
[译文
      身居君位的人,如果能做到安详、从容、必志、沉稳,既会怀柔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以上主位。眼睛最重要的就是明亮,耳朵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心灵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将这些集于一身,那么君主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闭塞。以上主明。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随便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随便拒绝。假如答应别人,就要守信从而会多一层保护;假如随便拒绝了就会封闭君主的言路。仰望高山是可以望见顶的;测量深渊是可以测到底的;而圣人处事方法,其端正沉稳是无法测其高深的。以上主听。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刑罚时,最重要的是公正。处罚与赏赐的信守和公正,必须让臣民亲身见闻,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佑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冒犯主君呢?以上主赏。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何处?以上主问。心是九窍的统治者,灵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神。圣人这样做了,才可称赞。故而遵循客观规律,才能长久。根据所求而予之,会使对方喜悦之至。虽无珍物,勉励与赏 
赐也是一样的。以上主因。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能这样,那么就容易发生社会骚乱,世间鸦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与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善恶。以上主周。人君首先要有天下之眼观世界,其次要有天下之耳听人间,第三要有天下之心思万物。如果在千里之外,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中有个"洞",即使在那"洞"的黑暗中藏了奸邪,也可以"洞察"他们。以上主参。按照名分去做事,按着事实来决断。名实相互助长,相反相依。适当的名称产生于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产生于有关道理,道理产生于决定事物的法则,法则产生于大地之间的智慧,智慧产生于万物之协调。以上主名。
      转自: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