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纵横天下的人物,像鬼谷子和他的弟子们也应当在《淇滨晚报》‘文化鹤壁’专题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前段时间“文化鹤壁行”的采访中,一位名叫袁鹏勃的淇县读者这样对本报记者说。
鬼谷子和他的弟子们都是一度影响天下局势的旷古奇才,读者言之有理。而在深入采访之前,记者曾一度产生了畏难情绪——历史已跨越了两千多年,鬼谷子又是个传奇式的人物,那段历史能为今天留下些什么?
研讨会掀起“鬼谷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淇县的云梦山自古以来遐迩闻名,如果说是应验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说法,那么这里的“仙人”当首推鬼谷子了。记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云梦山保存有明代万历年间的石刻“鬼谷先生隐处”这6个大字,在云梦山的群峰环抱之中还有块小小的盆地,盆地的周边有自元朝以来历代文人墨客记述鬼谷子事迹的石刻诗文,当代诸多“大腕”级人物颂扬鬼谷子的题词更是比比皆是。
将鬼谷子的故事纳入“文化鹤壁”系列报道的采访计划后,有段时间记者曾感到有些茫然无措,因为鬼谷子所代表的纵横家学说博大精深,而且那段历史太久远了。好在淇县文物旅游局的张小燕是位“鬼谷通”,在采访中一直有她的陪同和帮助,让记者消除了畏难情绪。
张小燕由近及远,首先将记者带回到了前两届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在淇县召开时的情景之中。张小燕说,全国目前有10余个地方都对外宣称鬼谷子曾在当地隐居,据称在河南省就有3处鬼谷子“隐居处”。尽管这样,全国“大腕儿”级的专家学者还是拨开了历史的层层烟云,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选定在淇县召开。眼下,淇县又在紧锣密鼓地精心筹备,以迎接第三届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在淇县召开。
1994年10月,由国防大学、中国军事历史研究会等6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在淇县召开,大会收到贺电、贺词、贺信14条(封),收到海内外学术论文42篇,有16位到会的国家、地方有关部门的领导为研讨会题词。会议议程包括研讨鬼谷子学术思想、选举产生鬼谷子学术研讨会理事会等5项。在第一届研讨会上,全国200多位史学界、军事界、外交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及部分海外学者汇集云梦山,成立了以李德生和李学勤为名誉会长、符浩任会长的鬼谷子学术研究会,并决定将研究会的会址设在淇县云梦山。
此次研讨会确定了淇县云梦山战国军庠的实际位置,证实了《鬼谷子》一书为先秦时期的著作。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及全国63个部门、单位的领导和专家。鬼谷子研究会的成立和首届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对《鬼谷子》及纵横家学说的研究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会的李德生将军还欣然为云梦山留下了“云梦鬼谷,中华瑰宝”八个大字墨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河南日报》及《鹤壁日报》均在显著位置对大会进行了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反响。
2001年4月,又在淇县召开了全国鬼谷子研究会第二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从而掀起了鬼谷子学术研究的新一轮高潮。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将淇县云梦山确定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基地”。接着,16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鬼谷子》在淇县完成了拍摄工作。该剧以战国七雄为历史背景,再现了鬼谷子精彩传奇的一生。
张小燕说,随着全国多数专家对淇县云梦山鬼谷子隐居处的认可,关于鬼谷子隐居处的争议渐渐平静下来。鬼谷子是中国纵横家的鼻祖。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说,鬼谷子能够洞察历史,善于察人观心。到今天,《鬼谷子》一书所阐述的智谋和技巧仍然被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广泛运用和借鉴,国际上把孙武的《孙子兵法》定义为武兵法,把鬼谷子的《鬼谷子》定义为文兵法,把二者放在同等地位来分析研究。前两届在淇县举行的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对鬼谷子的事迹、思想和著作进行了广泛探讨,涉及到了历史学、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军事史及智谋策略等诸多方面,对过去的《鬼谷子》研究进行了总结,也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途径,从而掀起了新时期研究鬼谷子的热潮。
盆地曾经藏龙卧虎
开鬼谷子研讨会要到云梦山,采访鬼谷子的那段历史,自然也要到这里来。“来的次数少了都不行,把握不了真正的鬼谷子。”淇县朝歌古都学会的理事冯培学对记者如是说。
陪同采访的张小燕对云梦山及鬼谷子的每一个典故都非常熟悉,山上的每个石洞及每处石刻的来历他都能给记者介绍得头头是道。
这里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会处,几座海拔不过600米的山峰环峙着一个小盆地。这个堪称袖珍的小盆地便是时任河南省军区政委的朱超题写“中华第一古军校”的所在地,即明代《淇县志》中记载的“鬼谷先生仙栖之处”。张小燕说,盆地虽小,当年却成就了旷世奇书《鬼谷子》,还从这里走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一批运筹帷幄的纵横家和军事家。
进入盆地,首先要经过一道石制结构的汉阙式的山门,上有“云梦山”三个大字。山门内,军坛和将坛两座巨型雕塑东西对应。两座雕塑让人一看便知是古军校的象征,很容易把人们带回到战国烽烟四起、鼓号声声、金戈铁马的诸侯纷争时代。两千多年前,经鬼谷子培养的一批精英从这里走出去以后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他们不仅演绎了一段卓绝的战国历史,也加快了中国走向统一的步伐。
过了将坛,便来到一座名为“映瑞门”的城堡式的建筑前,据称是为纪念鬼谷子的母亲王霞而建。门上对联曰:“九霄云梦遍山映瑞呈祥,千里太行独此卧龙藏虎。”待记者阅罢对联,王小燕说,再往里面走,就能看到这里到底藏的是什么虎,卧的是什么龙了。
拾阶而上,眼前的一处平地被称为中心广场。说是广场,受盆地面积所限,范围却不大。广场南边即为南山,山崖上有原军事科学院院长郑文翰题写的“战国军庠”四个大字,此处便是“中华第一古军校”的遗址了。这处遗址有多个天然形成的洞窟,鬼谷子和他的学生们就曾经以这些山洞为宿舍,因此后人分别以鬼谷洞、苏秦洞、张仪洞、孙膑洞、毛遂洞来命名洞窟。
这里有座三门四柱的石坊叫鬼谷坊,为古军校的大门。其左门横额上“古军校址”四字由国防大学原副校长张霖将军题写,中门横额上刻“鬼谷祠”三字。石坊两边有两副对联,分别为“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隐匡天下创序育人功垂万世,心怀国事著书立说名播千秋”。
穿过鬼谷坊,迎面有座鬼谷亭,旷世奇人鬼谷先生的塑像立于亭中。在雕塑家手下,鬼谷先生鬓须苍白,面容和蔼,一手执书简,一手置于身后,仿佛在为学生们上课一般。
“西边这个鬼谷洞就是当年古军校的教室。”顺着张小燕的手势,记者看到洞口处的石壁上刻着“水帘洞”三个大字。近至洞口,明代石刻“鬼谷先生隐处”六字映入眼帘。张小燕介绍说,要是在夏秋季节来到这里,洞内有泉水溢出,在洞外形成飞瀑,因此鬼谷洞也称水帘洞。洞口现存元、明、清各代石刻,其中明代石刻记载了这里作为鬼谷子隐居处,“齐、鲁、燕、赵、三晋之民,慕其威灵,跻跻跄跄,伏首于祠下者,日以万计。”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朝拜盛况。
鬼谷洞
进入洞内,一种宁静与超然的氛围渐渐袭来,令记者想象着鬼谷子在这里的人生。当年的鬼谷子分明隐居洞穴,超然世外,却又通晓天下,洞察人世。他把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一个个弟子培养成为将相之材,在超然之中把玩着人生。
兵家七国才出一门
张小燕介绍,鬼谷子在云梦山被奉为王禅老祖,他的母亲被奉为王老圣母。他善于揣摩,精于纵横捭阖之术,且治学严谨。相传,当年凡来拜师的人,鬼谷子都要让他先攀上绝壁,再从上面跳下来,以此测试学生的勇气。
现在我们在鬼谷洞下方还能看到一道南北长80米、高13米的悬崖绝壁,被称为“舍身台”,单是这名字让人听来就惊心动魄。鬼谷子就是以这一独特方式举行收徒仪式的。
由舍身台向北有个3米见方的坑穴,世称鬼谷墟,也是鬼谷子测试学生的场所。学生完成学业下山之前,鬼谷子命学生跳入坑穴,他在坑外与学生论对,学生说服了他,才可下山,否则要一直在坑里待下去。
舍身台
鬼谷子传授给学生的最大法宝就是胆识与谋略,听了他的一系列传说,记者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弟子后来一个个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纵横家和外交家。
“还有,到了夏天给学生放暑假,以及老师站着上课学生坐着听课,传说都是从鬼谷子那时开始的。”张小燕又说,鬼谷子的传说特别多,不过有些传说听起来仿佛空穴来风。
然而,历史上的鬼谷子实实在在地培养出了一批高徒。这些高徒走向社会后,其中的苏秦受老师纵横术的启发,倡导合纵之术,主张联合齐、楚、燕、赵、魏、韩六国一起来抗秦,他被授予六国相印后,统领六国共同抗秦,在战国时代显赫一时。苏秦的同学张仪则凭借谋略和外交技巧,成功地实施了连横策略,让六国合纵盟约土崩瓦解。
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抗秦。张仪身居秦国相位,用连横战略辅强秦制六国。鬼谷子的这两个学生纵横捭阖,将天下玩于股掌,真可谓“兵家七国才出一门”。
善于洞察人心的鬼谷子也许没有想到,他的另外两个学生孙膑和庞涓为了各自施展抱负,后来分别投奔魏齐两国,非要在才能上分个高低不可,竟上演了世人熟知的令人极为痛心的孙庞之争。两个同门弟子如此势不两立,为天下罕见。
鬼谷子的另一学生毛遂是个卓越的外交家,一提到他,人们自然想起“毛遂自荐”的故事。传说毛遂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他有胆略,善言辩。当年秦国围困赵国时,平原君到楚国求助,毛遂自荐同行。楚王迟迟不答应援助赵国,平原君无奈。平原君身旁的毛遂上前直陈利害,凭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楚王同意出兵救赵。平原君盛赞毛遂:“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秦百万之师。”
古往今来,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两千多年前的鬼谷子将揣测与谋略之术传授给了弟子们,让他们在纵横捭阖中成为战争中的矛盾统一体。回过头来细细思量,那个时代的战争又仿佛是由鬼谷子一人指挥的。他的这些弟子把所学之术运用到了具体的战争之中,他们把战国时代的中国搅得天翻地覆。由此说来,战国时期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当是由云梦山这块小盆地孕育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