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石林会议旧址导游词

作者:鹤壁市政府网站

大家好,我是???,今天由我带大家到“石林会议旧址”参观、学习。 


石林乡位于鹤壁市的东北部,东部与汤阴县相邻,西连山城区,是鹤壁市的东大门。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民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祥和。这里曾经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大门,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1947年6月10日 ,刘伯承、邓小平主持召开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石林会议”,就在石林乡的法隆寺召开。如今,“石林会议”旧址已被河南省旅游局命名为五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本线路有法隆寺、刘邓首长旧居、大柏树、刘邓大军纪念展馆、将军岗、烈士陵园等 7处景点。省人大副主任范钦臣、中央党校研究员宋毅军、市人大主任郭润营、政协主席李福州等国家、省、市领导先后来这里学习、参观、考察。 


下面我们将要到达的第一站就是“石林会议”旧址—法隆寺。当年法隆寺交通便利、南方通往耿寺、鹿楼大路、西有去大湖的小路、东有到汤阴的官道。现在这条路,就是通往耿寺、沈柏的路。 


一、法隆寺 


法隆寺位于石林乡石林村西头,该寺院始建于唐代相传其鼎盛时期香火旺盛,僧人众多、规范宏大,寺院是一个南北约 300余米,东西约100米,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寺院庙宇丰富,有良田百顷,僧人最多时达300多人。不仅如此,连周围方圆十余里以内的大小寺庙都归属于法隆寺。因为该地区寺庙众多,法隆寺所在地的村落就得名“释林”,又因与“石林”谐音,故村名“石林”。 


寺院面南背北,由南至北有主要建筑物三座,分别是四大天王殿、中佛殿和菩萨殿,三座大殿在同一中轴线上,形成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寺院规模宏大,青砖琉璃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寺寺佛光宝塔,碑石林立、苍松翠柏、花团锦簇。 


从这个西角门进去就是法隆寺的后院。 


这就是菩萨殿,也叫后大殿。 


[后大殿] 菩萨殿是当时法隆寺规模最大的建筑,为长、宽各10余米的正方形大殿,高约6.5米,形成与中佛殿相同,殿内有四根圆形石柱主撑,殿内正中央供奉有观世音、西两侧靠墙塑十八罗汉像各9尊。 


“石林会议”期间,据一位负责“石林会议”后勤供应的老人讲。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军事电台和电话交换总机就放置在此殿内,电话交换总机有一人多高。总机通过许多根电话线与分布附近各村的野战军部队联系。 


后大殿的外面竖着一根高高的铁杆,大家都叫它无线电。 


这两座三间小庙,均坐北朝南,西为文王庙、东为关爷庙,在文王庙前面约二十米的地方建有龙王庙。西面文王庙在会议期间是各位首长休息、学习、讨论的地方。 


[中佛殿]     从这里往前走就是中佛殿。中佛殿是一座方形建筑,长、宽约10余米,高约6米。房顶建筑采用南北出檐形式。佛殿四角各有一根方形八棱石柱,靠北正中供春释加摩尼佛像,佛像通高3米。佛身由铁浇铸而成,外镀金身,佛像腹部中空、有经书千册藏于腹内。 1947年6月10日 ,“石林会议”就在中佛殿召开。 


“石林会议”在这里召开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在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战略被粉碎后,国民党当局随之集中其优势兵力,开始实施所谓的重点进攻。而此时的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而国民党军队兵力陷于山东、陕北战场,介于两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军事布局。这就形成了对我们非常有利的局势。但是由于战火深处解放区腹地,许多地方生产遭到破坏,国民党统治集团采取更加残暴的手段镇压爱国民主运动,搜刮人力、物力、财力,继续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力求迅速结束这两个地区的战事,再转用兵力于其他战场。 


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 1947年1月,中共中央就开始考虑晋冀鲁豫野战军向中原出动,转至外线的问题,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各个战局的进展情况,审时度势逐步形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构想。 1947年5月4日 和 5月8日 中央军委两次电令,指示刘邓大军要争取 6月上旬强渡黄河,进击鲁西南、豫皖苏区,第二步西中原进击。此时,刘、邓大军正对敌人展开声势浩大的豫北解放战役,解放了新乡、浚县、淇县、鹤壁集。等地,完成了对安阳城的围困,为了执行中央军委指示,刘邓大军从安阳战场撤下来,在石林进行修整。参加会议的有陈再道、王近山、陈锡联、王宏坤、秦基伟、杜义德和野战军副司令员徐向前、腾代远及参谋长李达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中佛殿主持召了开各纵队首长会议,中心议题是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两翼钳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方针和解放汤阴的七条经验,以及第二年的军事计划。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即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于 6月底自豫北地区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寻歼敌军然后逐步向豫皖苏地区和大别山地区进击在长江以北的鄂豫皖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以陈赓、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九纵队和第十八军(陈谢大军),自晋南强渡黄河出豫西,在豫陕鄂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以陈毅、粟指挥华东野战西线兵团(陈粟大军)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边区实施战略展开,配合刘邓大军南进,三路大军呈“品”字形阵势展开,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前大殿]     从中佛殿出来到前大殿,也叫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为一长方形建筑,东西长约9米,南北宽6米,高约5米多,殿内东西两面各供奉两座天王塑像,塑像高大魁梧,每尊高约2.5米。 


现在我们到了中石林村。原来中石林村有东西寨门。下面就跟我一起到“刘邓首长”旧居来参观。 


二、刘邓旧居 


刘邓首长处在中石林村的中间路南,东西宽 45米,南北长70米,总面积3150米。该旧居分左、中、右三大部分,每部分从前至后各有三进三出的院落。有正房主院和东西跨院,以主院正门为中轴线前后九道门,门门相照。也叫“九门相照”,整个建筑左右对称,是典型的中国清代民居,也是一个古代建筑群。 


这座旧居坐南朝北,正面大门高大宏伟, 中间三间房顶飞檐,门楼高大、青砖蓝瓦,门前台阶高大,两边是平顶耳房。大门设在门楼过道正中,走过第三道门,我们现在看到这是第一进院,这是一座小四合院。四合院左右厢房是主房是五间瓦房,村中孩子读书的私塾。 


第二进院,这也是一座四合院,院门围墙上门楼起脊,院落面积 100平方,正房有五间三层楼,楼内有木质楼梯,从楼梯上去二楼是青砖漫地,从二楼东南角可上三楼,三楼是一倒坐小房,是遮盖楼口用的。站到三楼远望,周围景色尽收眼底。两边配房也是一座三屋三间的楼房,刘邓首长就在这个院落里住宿达半月之久。刘伯承首长就在正房西头两间屋里居住。刘邓首长还在这里接见了中石林村的干部,并向群众了解部队纪律等情况。给当地人民留下了一段佳话。 


我们从这道门出去(楼后门)就是第三进院,这个院是“九门相照”的后院,主房是瓦房。粮草、牲口等都在此处。参观完了“九门相照”,我们可以看到东面那棵大的千年古柏。 


三、大柏树 


古柏距“九门相照”仅有六十余米。这棵古柏在石林村东头,树龄约有 2000余年,树立高26米,树围5.5米,树冠覆盖面积156平方米,被当时平原省命名为“华北第一柏”。也称“千年古柏”、“三圣古柏”,又称“将军柏”,据村中老人们讲,刘柏承、邓小平首长闲暇之余就在树下的这个大石棋盘上对奕聊天。 


为了纪念刘邓大军,村中老人李凤云、李建仓、王景和、张海连、王成等十几位老人在村中老爷庙废虚上自发捐资修建了该展馆。这座展馆位于古柏之下,始建于 2002年,我们先一起到里面去缅怀一下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吧。 


四、纪念馆 


院里东边墙上是一位小学老师画的刘邓首长画像,西边是石林会议简介,大家可以看一下,纪念馆屋里正中央是一座神台,墙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开国大典上的巨幅画,从左边起至右边墙上分别挂着老人们收集到的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解放后各个时期的照片。 


其中后边墙上的这幅照片是解放汤阴城后解放军进城的照片。 


这幅照片是太行根据地民兵、支授解放军上前线的场景。 


这幅照片是刘伯承司令员在山城区的西窑头村接见太行慰问团的场景。晋翼鲁豫野战军从 1937年开赴敌后晋冀鲁豫边区的涉县,到1947年从鹤壁离开整整10年,与太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在涉县人民到鹤壁来慰问咱的子弟兵。 


我们到的下一站就是将军岗。 


五、将军岗 


将军岗位于石林村东南部,原名双龙岗,因晋冀鲁豫野战军团驻扎在石林时,刘邓首长时常在此散步,登高远眺,村人遂将此岗更名为将军岗。岗上峭壁中生长有九株古柏,历经风霜,依然而傲然挺立,就象勇士一般日夜守望着将军岗,故人们称之为将军柏。 


在将军岗阴坡上有古观音堂一座,观音堂后有三三窟天然石洞。据传已有 3600年的历史。从东至西排列,最东边石洞叫潮音洞,宽9米,深10米,高2.5米。洞中有两眼天然泉水,夏不溢,冬不枯,取之不竭,名曰沥泉。村中人传说此水可消灾被被被祛病,人们竞相取之,以求安康。于是奉之如神水,加以保护,每到雨天之前四壁会自己渗出一串串水珠,是活的天气预报。中间一洞为光明洞,宽5米,深10米,高2米。村人传说该洞会自已发光,一里开久皆可见到,近看什么也没有,凝有宝物,遍寻视,甚为奇异,洞名由此而来。西边一洞桃花洞,宽6米,深8米,高2.5米。洞中供奉王禅老祖孙百灵毛遂之神位。 


抗战时期,村中老幼 400余人为避日寇,曾隐蔽于此三洞而得以逃生,故三洞又称“藏身洞”、“救命洞”。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领导、民兵等也常在洞中藏身,人们也称此洞为“将军洞”。 


石林人民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英勇保家卫国,英勇杀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解放后,石林人民把革命烈士的遗骨安葬于烈士陵园,我们下面就一起去烈士陵园去缅怀革命先烈吧。 


六、烈士陵园 


山城区烈士陵园位于石林乡东部的马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 5328平方米,建筑面积315平方米。园内烈士碑林、骨灰堂、烈士遗物陈列室,纪念碑陈列室等建筑物,气势宏伟壮观、庄严肃穆。 


烈士陵园安葬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建国后牺牲的 241名革命烈士和解放鹤壁牺牲的1034名大乌山英烈的遗骨。 


烈士公墓位于烈士陵园中部,圆形白色水泥结构建筑,公墓正前方竖立“无名烈士纪念碑”,公墓内存放着 183名无名烈士和1034名大乌山英烈的遗骨。 


烈士陵园最后面是烈士的石碑等物遗物陈列室。室内陈列着刻有攻打鹤壁集阵亡军民名单的石碑等物。 


本红色旅游线路各个景点参观完了。“石林会议”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重要转折点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标志,是刘邓大军这支英雄的部队突破黄河天险,午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见证,在我国军事上、党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时光过去了 60年,刘邓大军留下的不仅仅是“石林会议”旧址,而是为我们党和我们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坚立了一座永久的丰碑,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在石林人民心中代代相传、口口相传。 
      来源:鹤壁市政府网站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