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 10 月 17 日
古老的云溪桥稳固如初
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云溪桥,与浚县古城墙为同一时代的建筑,也是整个卫河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云溪桥依偎在古城墙边,历经数百年的车马辗压和洪水冲刷,至今稳固如初,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被称作“黎阳八大景”之一的云溪燕语已随著名的卫溪烟雨美景一起渐行渐远,今天的浚县人来到这座古桥上,20多年前风景如画的卫河如今已遗憾地成为他们的记忆。
古老的卫河从浚县穿境而过,浚县人千百年的荣辱和悲欢都融入到这条河流中。在浚县西城门外,云溪桥横跨卫河,连接东西,是人们由西面出入浚县的咽喉。
日前,记者到云溪桥采访,当地群众因这座古老的大石桥而感到自豪和荣耀。这桥上能跑车,下可行船,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稳固如初,令人不能不佩服先人的勤劳和智慧。
云溪桥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从此,成就了“黎阳八大景”之一的云溪燕语,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云溪桥传奇
云溪桥在当地习惯上称大石桥、五孔桥。到了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时任知县魏廉川重修云溪桥,故又名廉川桥。2000年9月,云溪桥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告诉记者,这座古石桥原先决定建在滑县的道口,由于当时有个浚县人王越在京城做大官,在他的主张下最终将桥建在了浚县。
云溪桥的外形相当美观,结构非常精巧。大桥长60米,宽12米,高10米,为五孔石拱桥,中孔的跨度最大,桥两侧用石雕、花卉图案修饰。当地群众指着桥两端的桥墩介绍,大桥两端桥墩下分别压着两只长约2米、宽1米的石制“水兽”,状如巨龟。1958年,当地政府为减轻古城墙西侧卫河段的防洪压力,在向西约200米处又开挖了一段河道,将河水引入了新河道,原来的这段河道逐渐变成了排放废水和倾倒垃圾的场所,天长日久,云溪桥下面的四只“水兽”全部埋在了垃圾里面。另外,大桥中孔两侧的券额上原先各伸出一只石雕的“虎头”,“文革”期间,两只“虎头”均被砸掉。“水兽”和“虎头”的形象凶猛且逼真,据说是建桥时用来镇邪驱魔、消除水患的。
相传,当年浚县人为了在西城门外的卫河上建造大桥,便找到在京城做大官的浚县老乡王越问计。王越时任兵部尚书,浚县民间至今仍称他为统兵大元帅。传说王越非常支持在家乡造桥,认为这是造福百姓的一件大事。当年卫河的漕运相当发达,南来北往的货船不计其数,王越便打起了这些外地船只的主意。他想,既然在卫河上修桥,不能单单考虑交通问题,还要利用这座桥来为家乡人谋利。可是,王越身为朝廷大臣对此不便明说,只是含蓄地对家乡的人说:桥要修得大大的,也要建得小小的。
这位统兵大元帅的意思是说,桥面要修得大大的,以便通行;桥洞要建得小小的,让南来北往的货船不得直接从桥洞中穿过,到了此地就得重新卸货倒船,这样一来浚县人就能赚取船家住店、吃饭、装运的钱。
浚县县令听了这位统兵大元帅的话以后,理解为应该把桥洞修得大大的,便于泄洪;桥面建得小一些,可以省工省料。结果,来往的大小船只到了云溪桥畅通无阻,船家都说浚县的桥修得好。王越得知这一情况后感到既可气又可笑,他本想训斥县令一顿,可是大桥已建成,他只好改口夸奖说,浚县人爱积德行善。
云溪桥刚刚动工兴建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神奇的故事。在当时的条件下,在卫河上造桥当然要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可是工程刚一开工,卫河上突然狂风大作,接下来暴雨如注,洪水陡涨,河面恶浪翻滚,工匠们精心筹备的建筑材料根本来不及抢运上岸就被大水全部卷走了。当时,有人冒险与洪水争夺建筑材料,结果连人都被冲得没了影儿。
工程开工受阻,让一些乡绅幸灾乐祸,因为他们有渡船,从前没有桥,出入县城的人必须乘船过河,一旦建了桥就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当时有人传说卫河里有千年鳖精,这些乡绅便四处散布谣言,说造桥冒犯了鳖精,这次洪水发作就是鳖精在作怪,如果继续在卫河造桥惹恼了妖怪,将有更大的灾祸降临到浚县百姓的头上。一时间,鳖精在卫河作怪的传言让两岸许多百姓信以为真,认为桥不建也罢,人还是不要跟妖怪作对为好。
浚县县令这时没了主意,再次去向王越请教。王越是个不信邪的人,他说,这座桥一定要建起来。于是,王越日夜兼程从京城赶回家乡浚县,要到卫河看个究竟。这位统兵大元帅与随行的人马来到建桥工地时,正赶上一大片乌云罩在卫河上空,天气分外阴沉。突然,头顶之上霹雳震耳,眼前的卫河波涛翻滚,王越身边马上有人指着河水喊道:“快看呀,老鳖精又要出来了!”这一喊,把许多人吓得纷纷向后撤退。王越仍然立在原地,他抽出随身宝剑,镇定地目视汹涌的波涛,然后向前跨出两步,并大喝一声将宝剑掷入了波涛之中。转眼间,天空云开雾散,河面风平浪静。王越身后的人一个个全看傻了眼,等大家回过神来,都说还是统兵大元帅的法术高,一剑下去就把老鳖精给镇住了。王越以这种巧妙的方式,堵住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乡坤们的歪嘴。
云溪桥成就黎阳一景
云溪桥历史悠久,建桥之初的情况在今人看来愈加扑朔迷离。浚县城关镇桥西村村民单文德住在云溪桥西头的卫河岸边。今年65岁的单文德说,云溪桥一桥跨两村,东为顺河村,西为桥西村。那个时候,云溪桥是浚县以东广大地区与安阳之间的必经之路,直到现在,几十吨重的大货车仍来往不断。单文德清楚地记得在他记事后的很多年里,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船只在云溪桥下来回穿梭,还经常有载重量为380吨的大货船从卫河上游的新乡那边开过来,通过云溪桥后直达天津。
在回忆卫溪烟雨的美景时当地群众介绍,卫河从前称御河,早在三国时期,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今卫河)通漕运。为了防洪,人们开始在卫河两岸种柳树。后来,岸上柳丝摇曳,河面树影倒映,烟雾缭绕,如梦如幻。如此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被世人称为“卫溪烟雨”。
到了明代,云溪桥建成。卫溪烟雨之中的这座大桥横跨卫河,倒映在碧波中如诗如画。云溪桥的诞生又成就了云溪燕语的绝妙景观,这一景观很快成为“黎阳八大景”中的新成员,令原先作为八景之一的卫溪烟雨退居其后。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每天仍有许多人聚集在云溪桥两端的河岸上观赏云溪燕语美景。单文德老人说,大桥建成后的几百年间,五个桥孔成了燕子们的乐园,这些紫色的小精灵在拱洞里面遍筑燕巢,生息繁衍。后来燕子数量越来越多,它们每天不约而同地从桥洞里面飞出来,密密麻麻的燕群在河面翩翩起舞,上下翻飞。一有过往船只到来,无数只小燕子紧紧跟随在船的四周尽情飞舞,直到将船只送向远方。
古河、古桥、古城墙昔日无限风光
明代建造的浚县城墙昭示古城风采
古城墙上后来盖起的房子
在浚县城关镇北街村卫河东岸的古城墙边,该村村民告诉记者,云溪桥和古城墙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前云溪桥上下游的水面开阔,碧波粼粼,站在岸上能清楚地看见云溪桥和城墙的倒影,他们游泳时喜欢从桥上向河里扎猛子。
迄今保存尚算完好的这段西城墙与云溪桥均为明代正德年间始建,和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建造的浚县东、南、北三面城墙一起,使当年的浚县城池四面具备。明洪武年间,浚地降州为县,遂于卫河边的浮丘山北坡建造城池,并高筑城墙为防御屏障。随着县城的拓展,浮丘山后来被一分为二,位于城外的一半仍称浮丘山,城内的一半后称小姑山,从而形成了“十里城池半入山”的格局。时至今日,气势磅礴的四面城墙仅有卫河边的这一段得以保存下来,这段城墙长近800米,高12米,墙基宽7米,从外围看去,城墙上砌青砖,下垒条石。记者登上城墙之巅放眼望去,高高的城墙上面虽然遍地长的都是荆棘和蒿草,但是难掩这座古城当年的辉煌和繁华。
与上世纪中期被拆除的大部分城墙相比,这段西城墙能够保存至今也算一大幸事。然而,当地群众告诉记者,仅存的这段城墙上面原有的城堞、哨楼已了无痕迹,余下的墙体近些年来仍在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损坏,城墙的内外有多处墙体被拆除后建起了民房,有的房子甚至盖到了城墙的上面。在城墙内侧,有些地方的夯土已被人为掏空,高高的城墙岌岌可危。
古城墙的命运堪忧,云溪桥的保护和卫河的治理也是当地群众在随同采访中多次提到的一个问题。他们告诉记者,记忆中的卫溪烟雨和云溪燕语美景都已成为过去,他们非常怀念碧波荡漾的卫河。那些年卫河清澈见底,他们游泳时还能时常在石缝中抓到鱼和老鳖。后来卫河向西有了分洪的河道,云溪桥下的这段卫河逐渐成了人们排放废水和倾倒垃圾的场所,长年以往成了一条臭水沟,里面连只小虾也找不到了。到了上世纪70年代,云溪桥及周边环境的改变让在这里生息繁衍的燕子再也待不下去了,最终导致云溪燕语的美妙景观不复存在。现在在古城墙边及卫河两岸随处倒垃圾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尤其是云溪桥两端堆积的垃圾快要将桥洞给堵死了。
昔日,由古卫河、古石桥到古城墙,再由卫溪烟雨到云溪燕语,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令无数文人墨客陶醉其间。今天,站在云溪桥上眺望卫河,当年的纤夫号子已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而让古老的云溪桥下重新荡起粼粼碧波,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梦想。
来源:淇滨晚报2007-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