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千秋古刹历沧桑——石林纪行(上)

作者:李德庆 车国胜

2007 年 6 月 14 日 星期 四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由山城区闹市翻过东岭,所见沟沟坎坎都有农家人在紧张忙碌着。石林,这片至今仍不很富足的土地,却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以法隆寺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更是声名远播。

  法隆寺就在石林乡中石林村西头。还未到法隆寺,便闻书声琅琅。同行的山城区石林乡文化站站长、52岁的王占江说,新中国成立后寺院一直是村小学所在地,小学新近择址另建后,如今这里仅保留小学的一年级和学前班。

  与村里大多数孩子一样,土生土长的王占江同样是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我上学就在大殿里,那时还有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和大铁佛等神像,下了课大家都爬上爬下地玩儿。”王占江说,“可惜‘文革’一开始都给毁了,1967年连铁佛也当废铁卖了。”

  据《汤阴县志》载:“法隆寺,在县西,唐贞观二十年建。”这样算来,法隆寺的历史应该超过1200年。村民告诉我们,实际上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从石林河北岸到现在汤鹤公路近5000平方米的范围都是寺院所在地,占地面积至少是现存遗址的3倍。

  从法隆寺当院尚存的《大清乾隆十九年法隆寺重修中佛殿碑记》中可知,至少在清代,法隆寺得到过大规模重修。史料表明,法隆寺鼎盛时期香火旺盛,僧众上百,也有说三百;寺院南北约300米,东西约100米,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另外还掌控良田百顷。

  据称当年法隆寺交通便利,南有通耿寺、鹿楼的大路,西有往大胡村的小道,东有到汤阴的官道。也许是因其规模宏大、地处中心,分布在方圆十多里范围内众多的大小寺庙,一度都归法隆寺管理。也正因为如此,法隆寺所在的村落即得名“释林”,后取其谐音,易名“石林”。于平地之上而非名山之巅,特别是在人烟稠密的村落兴起这么大规模的宗教胜迹,不能不说是一道奇观,其中的历史文化渊源,确实值得我们探究。

  历经风雨,阅尽沧桑。相传法隆寺建筑群最终在一场意外大火中损毁殆尽,寺院由此日衰一日,以至于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萎缩为东西约60米、南北长150米,占地约9000平方米的残院。尽管我们无缘一睹法隆寺鼎盛时期的风采,但是透过石林乡文化站提供的翔实的图文资料,我们仍可领略一二——

  法隆寺坐北朝南,寺内由南至北在同一中轴线上,原有左右对称的天王殿、中佛殿、菩萨殿三大主要建筑物。殿宇气势雄浑,雕梁画栋,流光溢彩,青砖琉璃瓦熠熠生辉。寺内另有佛光宝塔、碑林石刻,还有苍松翠柏,绿荫如盖。

  由天王殿进入寺内,有一条笔直甬道直通菩萨殿,此即法隆寺中轴。天王殿东西长约9米,南北宽约6米,高约5米。四大天王塑像分列东西两侧,每尊塑像高约2.5米。

  中佛殿为正方体建筑,长、宽、高各在10米左右。大殿南北出檐,四角各竖一根八棱石柱,殿前有10米见方的观月台,台下甬道两侧各有一对精雕细镂的石鼓,台东西各有一株一抱多粗的巨柏。晴好时日,人立于山城区东岭高处东望,便能看见人头状柏冠,因而这对巨柏被唤作“人头柏”。中佛殿正中靠北供奉有释迦牟尼像,佛身由生铁浇铸而成,外表镀金,通高3米,面南盘腿端坐。这尊佛像奇妙之处在于腹部中空,藏有经书千册。与之靠背的是一尊观音卧像,据传该塑像为“女人身,男人脚”,寓意何在,说法不一。

  步出中佛殿,沿着近3米宽的鹅卵石铺就的甬道北行就可近观旧时法隆寺最大建筑菩萨殿。菩萨殿在风格上与中佛殿相像,长、宽、高都在10米以上,内有4根圆形石柱支撑。大殿中央供奉有面南背北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3尊菩萨塑像,东西两侧各塑有罗汉9尊。值得一提的是,菩萨殿前有一大型月台,民间社火常有上演。月台两侧植有石榴树,每逢五月,石榴花红,争奇斗艳,煞是喜人。菩萨殿东南为一参天老槐,上挂铁铸巨钟,钟有铭文,每到农历初一、十五钟声响起,浑厚悠扬,十里可闻。

  曾经与钟声合鸣的,应该还有寺内六合塔上的铁铸风铃。该塔建于1087年,塔身六角九级,共13层,高16米。塔身各层均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各种佛像造型,塔尖装有元宝顶,每个塔角各挂风铃一只,共78只,风起铃动,清脆悦耳。

  千年烟云终散去。实际上,如今我们在法隆寺里所能见到的,仅有龙王庙、关帝庙、文昌庙3座晚清建筑。

  龙王庙位于法隆寺中轴线西,坐西朝东,长9米、宽5米,建筑面积45平方米。其建筑工艺独特,梁头雕绘精细华美,屋脊两端各盘双龙,形态逼真,呼之欲出。

  关帝庙和文昌庙对称分布于法隆寺中轴线东西,均坐北朝南,其形等大,建筑面积均为58.5平方米。两庙屋脊檐均饰蟠龙,或于脊中或于梁头雕刻莲花图形;房檐滴水处,一庙作兽头,一庙作蛟头,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往往失去的时候方知珍贵。围绕千年古刹法隆寺的保护、修复和重建,实际上一直有一批人在奔忙。

  据了解,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村校老师在搭建校舍、平整土地时,就有意识地将寺内一批地面文物埋入地下。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这批文物才得以躲过一劫,可望有朝一日重见天日。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多名乡村干部和普通村民自发捐资上万元维护修葺庙舍,收集整理有关史料,日夜看护寺院一草一木。乡文化站站长王占江就连带着患病的妻子四处求医的5年间,每到一地也都不忘遍寻有关典籍、碑刻和知情人士,默默为法隆寺早日大放异彩尽心尽力。

  就在上个月,石林乡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乡),他们以此按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对法隆寺实行长期重点保护,确定了“保持建筑的历史形态,维护和修复传统风貌,改善环境和内部设施,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利用”的原则,将原样修缮恢复损毁建筑列入了计划。

  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法隆寺倾注了深情,这里除了令他们自豪的厚重的古代历史文化积淀外,还有一个令他们更加感到自豪和荣光的理由——那就是60年前,一声曾经改变中国命运的号角就在这里,在他们自家的院墙外吹响;一支曾经改变中国命运的队伍就从这里,从他们自家的院墙外出发…… 
      来源:大河鹤壁网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