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鹤壁”报道
“鹤壁”在先,“鹤山”在后。鹤壁这一地名起源于当地一户人家的影壁墙,影壁墙倒塌之后,后原来在此栖息的仙鹤飞往南山,于是才有了“鹤山”……。这是记者在追溯鹤壁地名来历的采访过程中意外了解到的──
鹤壁与柏灵老翁
【仙鹤与影壁墙】
一些地名往往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鹤壁”也不例外。
在今天鹤山区鹤壁集一带,一些老人对仙鹤与鹤壁地名的联系都予以肯定,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言之凿凿地认为,所谓“鹤壁”,最早是指当地一户名叫柏灵人家的影壁墙。柏灵家的影壁墙上不仅画着仙鹤,而且有一群真仙鹤长年栖息在上面,人们称这面影壁墙为鹤壁。后来,影壁墙年久坍塌,在此栖息的仙鹤不得不飞过羑河到鹤壁集南边的南山安了家,此后才有了“仙鹤栖于南山峭壁”的说法。
仙鹤,自古以来被视为美丽与吉祥的化身,诸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都是通过仙鹤来表达赞美和祝福。鹤壁这个美丽的名字之所以沿用至今,也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愿望。
今年是鹤壁建市50周年,令人想起了“仙鹤栖于南山峭壁”的传说。日前记者来到传说的起源地———鹤山区鹤壁集一带采访,说起鹤壁地名的来历,当地的老人们都提到了一个名叫柏灵的人,称他为“柏灵老翁”。
柏灵在当地人的传说中是制陶的始祖,所以也称之陶翁。后人为了纪念他,相继修建了柏灵庙、柏灵碑和柏灵桥等。记者来到柏灵桥和柏灵碑参观时,脑海中反复回味着人们对柏灵老翁形象的描述。在柏灵桥旁,记者见到一块写有“鹤壁集古瓷窑遗址”的牌子,而在位于鹤壁集原市古陶瓷博物馆内,有一通刻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的石碑记载了当年重修柏灵桥的情形。碑文记载:柏灵桥者何?指柏翁而言也。柏灵翁者何?我汤邑尊也,后封为德应侯。其父兄子侄世历显宦,晓风气、识土性,浏览斯地,知此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因召是乡之人而授以配合之法,时人因其法成夫器,火熟之,发晶莹色……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因为庙以祀之……乡之父老,恐残碑断碣,后无识之者,因指其碑之所云,建之桥焉,曰柏灵桥,志开创之始也……
相传,羑河一带以前山水秀丽、树木参天。有一天,家住外省的柏灵远游路过此地,见羑河两岸山水宜人,便停下了脚步。柏灵发现,这里除了风景秀美,还到处蕴藏着五色土,可以烧制陶器,实在是个难得的好地方。于是,他决心要在此地安家。他日夜兼程返回老家,带领家眷搬到了羑河岸边(今天的鹤壁集),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
柏灵把家安置好以后,便开始建窑烧制瓷器,养家餬口。后来,柏灵因生产陶瓷渐渐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而且他还向乡邻传授制陶技艺,使得当地遍布陶瓷作坊,生产陶瓷渐成气候。
今年76岁的东街村村民常香福说,柏灵老翁在鹤壁集的名气可大了,他曾经听父亲说柏灵是一位有名的大善人,由于他家影壁墙上长年栖息着仙鹤,十里八乡不断有人到他家看仙鹤,他总是热情招待客人,还免费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食宿。
说起柏灵家里仙鹤的来历,西街村79岁的蒋智说,他们从前听父辈人说,柏灵老翁是个乐善好施的人。有一次,一个道士在柏灵家吃住了一段时间,临走时在柏灵家的影壁墙前沉思片刻,然后在墙壁上挥毫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仙鹤图。此后不久,柏灵到一个叫常家河的地方(现鹤壁集乡东头村一带)赶庙会,回家的路上,前方有两只仙鹤飞一阵、停一阵,像是在为柏灵带路。柏灵回到家推开院门,发现刚才路上那两只雪白的仙鹤正立在影壁墙上,它们一边梳理身上的羽毛,一边发出悦耳的叫声。仙鹤的到来令柏灵十分欣喜,他赶忙为仙鹤找来两只瓷碗,碗里装上食物和水放在影壁墙下。后来,这两只仙鹤为柏灵家引来了一群仙鹤,终年栖息在他家的影壁墙上。
仙鹤象征吉祥、长寿,柏灵家里住着仙鹤的消息传遍了十里八乡,人们纷纷前来争睹仙鹤的容姿。人们都说柏灵是个有福之人,柏灵家这一带也被人们当成了风水宝地,一时间,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想沾沾仙鹤的福气,纷纷把家搬到了这里,于是羑河两岸人气大增。时间长了,人们只要去看柏灵家影壁墙上的仙鹤,就习惯地说“去鹤壁”。久而久之,鹤壁这个名字就渐渐传开了。
【“南山峭壁”在鹤山】
“古有仙鹤栖于南山峭壁”之南山,又名鹤山、乔山和访子山,因位于鹤壁集南面的羑河南岸,当地人多称其为南山。紧靠南山的鹤壁集素有千年古镇之称,由东、西、南、北4条街组成,即现在的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和北街村。记者在这四村走访时村民们说,一开始人们把仙鹤落脚的影壁墙叫“鹤壁”,而“仙鹤栖于南山峭壁”指的就是鹤山,也称南山。
有多位年长的村民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自从仙鹤栖息在柏灵家影壁墙上后,周围的百姓们争相到羑河两岸安家落户,这里渐渐成了热闹的集镇。有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柏灵家的影壁墙一下子倒塌了,仙鹤腾空飞起,直奔南山,最终落在了南山峭壁上。从此,南山每天群鹤飞舞,很远都能听见悦耳的鹤鸣声,于是当地人称南山为鹤山。后来,鹤壁集烧窑制瓷的人家越来越多,纷纷到南山伐树砍柴,山上的树木被渐渐砍光,仙鹤也被迫迁往别处。
记者来到鹤壁集南塔坡东边的南山,山下一座烈士纪念碑亭和英雄纪念碑亭记载着鹤壁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杀敌的事迹。由碑亭向上沿一条石阶小路来到南山峭壁下面,只见峭壁像刀削一般陡不可攀。峭壁面西,高十余米,峭壁下庙宇林立,香火很旺。据介绍,南山海拔240余米,山顶有一座汉代佛舍利宝塔,山下有一通刻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的“重修访子山佛舍利宝塔碑”。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南山后将佛舍利宝塔当成了炮楼,后宝塔在战火中被毁,今天只剩下了4米多高的塔基。
“有关南山的传说有很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正在山下种菜的一位老人对记者说。像周灵王访子、乔山白云洞、羑河九孔桥、黑龙潭、九龙女下凡等等这些至今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与“仙鹤栖于南山峭壁”的传说一样,使鹤山充满了传奇色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地有关方面打算在南山修建仙鹤塑像,再现当年“仙鹤栖于南山峭壁”的情景。
【鹤壁美名源远流长】
至于“鹤壁”最早源自柏灵家的影壁墙还是南山峭壁,因都是传说,自然无法考证,现在大概只能根据“古有仙鹤栖于南山峭壁”中的“古”这个字来推测鹤壁地名起源的时间了。
1985年从当地出土的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墓志上已有了“鹤壁村”的记载,而据鹤壁集古瓷窑遗址发掘的资料证明,鹤壁制瓷业最晚始于唐代。另外,从《柏灵桥重修碑记》中也可以看出,鹤壁制瓷业始自柏灵迁至鹤壁集以后,如果结合鹤壁集一带流传至今的柏灵老翁与仙鹤的传说,便可知鹤壁这一地名起源时间的大概。
今年74岁的王凤堂老人带领记者在柏灵桥参观时说,柏灵桥下的这条河沟叫作叮当沟,源自当年河沟两边制瓷器时不断发出的叮当声。柏灵桥是当年南北客商运输瓷器的通道,现在成了一条居民进出家门的道路。记者看到,柏灵桥完全用青石铺就,桥下流淌着污浊的生活废水。王凤堂说,传说柏灵桥附近至今仍有一些瓷器埋在地下,但谁也说不清楚具体位置。
据资料介绍,位于鹤壁集的古代瓷窑遗址面积有90余万平方米,是鹤壁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古瓷窑遗址,经考古发掘研究,判明它自唐代开始烧造,历经五代、北宋、金,终于元。古瓷窑遗址1954年被发现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们先后来到鹤壁集进行考察,出土的瓷器曾出国展出。
“仙鹤、影壁墙、鹤山、鹤壁集、柏灵碑、柏灵桥、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从这些名字中就能感受到鹤壁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一位对当地人文历史颇有研究的鹤山区机关干部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