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12 9:43:40
淇园院门
淇园面临文川溪,当我们从桔子石沿溪边向村子走去,来到与美丽自然的溪边景观相映衬的是断壁残垣下的“淇园”,今将已经荒芜多时的“淇园”与《吉山刘氏族谱》中的“淇园”绘图景像相比则面目全非。园子里荒草萋萋,但在杂草蔓藤攀爬下的门椽中,仍可以从斑驳的字迹中认出“淇园”二字来。原鹅卵石路面被毁成水泥路面,原有水车也已被毁。墙上挂有游览招示牌。此园为古民居,市级文物保护点。
淇园侧门
淇园院门坐酉山卯向兼庚甲,庚申丁酉分金,坐昂宿九度,向心宿一度。院门前进出路矮门坐壬山丙向兼子午,辛亥辛巳分金,坐危宿十一度,向张宿十三度。院墙朝南(临文川溪)前是晒谷坪。淇园原本是古代卫国的园林名,盛产竹,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西北。吉山的淇园是书院,而书院借用此名,其寓意是希望莘莘学子能如翠竹般出类拔萃。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修称集贤殿书院,贞元中至南唐时就庐山鹿洞遗址建学馆,号为庐山国学;宋改称白鹿洞书院。宋代书院尤盛,有白鹿、石鼓、睢阳、岳麓号为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书院仍盛,惟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从唐宋开始一直到明清,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后由于近代教育的兴起而逐渐消亡,“淇园”曾记载了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由盛而衰的一段历史变迁。也同多数的书院一样,自身也有了一段哀荣,一段历史的沧桑。
淇园院门立酉山卯向兼庚甲,无分金,坐昂宿九度,向心宿一度。院门前进出路矮门立壬山丙向兼子午,用辛亥辛巳分金,坐危宿十一度,向张宿十三度。院墙朝南(临文川溪)前是晒谷坪。淇园原本是古代卫国的园林名,盛产竹,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西北。吉山的淇园是书院,而书院借用此名,其寓意是希望莘莘学子能如翠竹般出类拔萃。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修称集贤殿书院,贞元中至南唐时就庐山鹿洞遗址建学馆,号为庐山国学;宋改称白鹿洞书院。宋代书院尤盛,有白鹿、石鼓、睢阳、岳麓号为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书院仍盛,惟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后由于近代教育的兴起而逐渐消亡,“淇园”曾记载了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由盛而衰的一段历史变迁。
|
刘氏族谱中的淇园 |
在抗日战争时期,已失去书院教育功能的淇园,成了战时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的办事所在地。吉山的老人至今仍依稀记得庭长翁敬棠每天清晨在门前小桌上,双眉紧蹙,挥毫疾书的情景。透过这残缺的遗迹,我们仿佛看到当年外侮入门时,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军民工学商挺身而出,同仇敌忾。淇园同样也记载了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用血肉谱写的一曲曲中华民族的赞歌。今天,当我们置身于汩汩的溪水,成行的竹林,老塌的墙屋,杂生的蔓草之中,一种回归自然,回溯历史,回味人生的杂感也定然会油然而生,升腾出一种新的、更高更洁的人生境界来。
来源:永安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