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浚县在黎阳工业集中区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尊彩色陶俑,形状奇特。
该陶俑为甲胄武士像,通高0.75米,左臂已断,人身兽首,张口露齿,头长双角,面相凶恶。且身披盔甲,甲上绘彩色线条,肌肉裸露,气魄宏伟雄健,形象凶猛,双脚踏梅花鹿,造型奇异生动。据该县文物专家介绍,此陶俑称镇墓俑,应为两尊,一般立于墓前两侧,是为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最早见于战国,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宋明以后逐步消失
。根据此镇墓俑造型,初步断定为明代时期烧制,陶俑脚踏梅花鹿,意指“福、禄、寿”之“禄”,取吉祥之意。
该镇墓俑的发现,为研究该县古代墓葬陪葬习俗,以及彩陶烧制历史提供了实物,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
浚县:惊现明代彩陶镇墓俑
鹤壁电视台
日前,在浚县一建筑工地上,发掘出一件奇特的彩陶镇墓俑,专家鉴定为明代时期烧制的遗物。
该彩陶镇墓俑高75厘米,宽26厘米,身披盔甲,面相狰狞,脚踏梅花鹿,意指“福、禄、寿”之“禄”,取吉祥之意,造型奇异生动,具有典型的元明时期风格。镇墓俑一般是贵族阶层下葬时的陪葬品,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镇墓俑的制作,早期为木或骨质,陶质极少,这次发现明代陶质的镇墓俑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浚县文物旅游局文物科副科长 刘现忠:“彩陶镇墓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隋唐时代,宋明以后逐渐消失。此次发现的明代彩陶镇墓俑对研究中原地区古代墓葬陪葬习俗及彩陶烧制技术提供了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记者:秀芬 姚强 浚县台)
来源:http://www.hebitv.com/hbxw/btxw/2006/11/14/s200611140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