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中原·淇水之一》:徐州抗洪不伐“淇园竹”
《苏东坡在中原·淇水之一》:徐州抗洪不伐“淇园竹”

 
时间:2022-1-4 16:45:37  作者:刘继增  编辑:湖南日报传媒 


 河南日报传媒 2021-12-29 18:10

淇河古称淇水,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流经辉县市、林州市、鹤壁市、淇县,在浚县淇门入卫河,全长161公里。建都于朝歌的卫国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其辖境大致在今鹤壁市境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采自淇河一带的诗歌有39篇之多。《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31首,仅次于黄河。使淇河有“史河、诗河、文化河”之誉。

 

熙宁十年(1077)春,42岁的苏轼在由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的赴任途中,接到皇帝诰命,改知徐州。四月,他偕胞弟苏辙到徐州。还没有熟悉徐、泗方音,一场大水就自北向南汹汹将至。《黄楼赋》载:“河(黄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当年水未至,苏轼便“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干草)”,堵塞城墙隙穴,加固城南堤防。洪水滚滚而来,他又“调急夫,发禁卒”,“衣亵履屦”,“庐于城上”,决心“与城存亡”,喊出了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口号。连筑两道防线,一是借兵武卫营,兵民联手修筑六里长的护城大堤,二是从南山附近调一百多艘运粮船停泊在城墙险要处,减弱洪峰的冲击,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先濮阳瓠子河决口,东南流注巨野、淮泗,20余年不归原河道。天子派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塞瓠子河。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将决口堵住。故汉武帝作歌二首,其一曰:“颓林竹兮楗万苗、宣房塞兮万福来。这次河决不亚于西汉时的“河决瓠子”,那次砍伐了大量的淇园竹子,而这次苏轼没用一根淇园竹。熙宁十年(1077)十月三日,洪水消退,苏轼作《河复》诗以记其事,《河复》收入《苏轼诗集》卷十五,诗文如下: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
吾君仁圣如帝尧,百神受职河神骄。
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徐州抗洪,朝廷为此颁发了嘉奖令:敕苏某。省京东东路安抚使司转运司奏,昨黄河水至徐州城下,汝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遂得完固事。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而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也。使者屡以言,朕甚嘉之。(苏轼文集卷十一《奖谕敕记》)

卫州人对苏轼徐州抗洪和不仿汉武帝瓠子决口“下淇园之竹以为楗”的壮举甚为倾佩,就在苏轼贬谪黄州,在徐州宝丰监官的卫州人贺铸登作《题彭城南台寺苏眉山诗刻后》(王梦隐、张家顺:庆湖遗老诗集校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298页)。元丰六年贺铸还乡探亲归来,又闻苏轼量移汝州,又作《黄楼歌》借道徐人之思以表卫州人的感念。《黄楼歌》收入他的《庆湖遗老诗集》卷一(王梦隐、张家顺:庆湖遗老诗集校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月第1版,第3--4),其诗末云: 

 

黄冈汝海心悠哉,青衫白发多尘埃。
采菱伎女今何在,骑竹儿童望不来。
望不来,碧云明月长徘徊。

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孝惠皇后五代族孙。神宗熙宁中恩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哲宗元祐六年改承事郎。徽宗立,通判泗州,徙太平州,于大观中致仕,退居苏、常。家中藏书万卷,手自校雠。工诗文,尤长于词。有《东山乐府》、《庆湖遗老集》收入四库全集。(刘继增)

 

      刘继增(1957·12一),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1个,省部和地厅级项6个,出版专著3部:《三苏文化大辞典》(参编)、《苏东坡在中原》、《苏东坡与平顶山》,发表论文50多篇。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