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的网恋
老农的网恋

  原创 凤凰宅主 淇县在线
时间:2021-9-8 18:45:33  作者:贾振君  编辑:淇县在线 












































































































《淇县之窗》网站站长叫老农,老农是网名,真名叫郑厚德。

图片
老农先生夫妻俩在管理网站
此前,有关郑先生的事于在下若一团迷雾。首先是他的身世之谜。因网站上他的名字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老农”,按思维定式推测,他自然姓农,与越共那个前总书记农德孟是本家,故应称其农先生。不料,并非如此,就像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不姓金,而大多数人称其金教授一样,闹出了不少笑话。其次,八旬老农办网站之事以前传闻甚广,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况建网站在我们常人看来高深莫测,绝非易事。再者,一位已退休的老人,革命一辈子了,该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尽享天伦之乐之时,他却退而不休,夕阳正红,创业正酣,倾心于古都建设事业,热忱培植文学青年,动力缘自何方?
图片
《淇县之窗》门户网站首页
再此前与郑先生也有过浅浅的“交往”。过去在下爱在报刊上发表几篇豆腐块文字,但很少涉足网络。几年前的一天,一位文友对我说,《淇县之窗》上刊载了你的六篇文章。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有这样一个网站。可见郑先生知道在下的名字比在下知道“老农”的名字要早些。但因我当时玩不转电脑,也不懂网上的事情,自然无法与郑先生沟通。后来,同事们把在下的作品搬上了网,又热心地帮我在“笔会”建了文集。郑先生在第一时间发来邮件给予鼓励,并说在下“云深不知处,难寻踪迹!”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图片

学生时期的老农先生
在下拜访郑先生的想法已久,却事务缠身始终未能成行。一次在与沛公交谈中得知伊也有此意,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我旋即在《淇县之窗》的留言本上给郑先生留了言。郑先生很快有了回应:愿和振君、永沛促膝一叙!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踏进了郑先生简朴而整洁的门庭,迎面向我们走来一位鹤发而矍铄,睿智而平和的长者。一支香烟,两杯清茶,一如久未谋面的老友,舍去了烦琐的客套寒暄,谈话直奔主题。
郑先生祖籍济源市,早年因工作关系落户于淇县,是原科委的一位高级农艺师,曾出版过学术专著,对淇县农业技术推广做出过较大贡献。郑先生学电脑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单位从美国进口一台苹果机,当时微机的词库里皆是英文,许多年轻人都望而却步,单位几乎要将其封存于仓库之中。已过了不学艺年纪的郑先生迎难而上,借查《英汉对照大辞典》硬是攻了下来。不会五笔输入,他又专门买了手写板,靠一笔一划的输入,终于成了一名超级键盘侠。建网站伊始,同样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三上鹤壁,四下郑州,凭着对古都文化的钟情,凭着对第二故乡人民的挚爱,凭着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才建成了《淇县之窗——淇县热线》姊妹网站,将古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一网打尽,并网罗了全县文化艺术界诸多精英,担纲其网站各档栏目的主持人和管理员。
话逢知己滔滔不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眼见日已近午,在下赶紧请教了郑先生电脑上的几个技术问题。郑先生亲自登机给我们演示了插图、截图、链接等操作技巧,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好懂易学,使我们受益不小。永沛兄十八般兵器样样纯熟,归来后即赋诗一首:“菊月阳清访师门,草花庭院布苔痕。春茶盛待客安座,静室谆诲语含金。皓首怀抱伏栃志,穷年网劳植文林。朝歌风云演百代,英杰辈出今为君。”在下只会耍枪,不谙刀剑,虽有同感,自然滞后。接下来的日子交往就更频繁了,我们成了忘年交,郑先生逐渐成为在下和大家的良师益友。

图片

青年时期的老农先生在参加生产劳动
为把网站办好,老农先生煞费苦心,除身体力行,精细管理外,还别出心裁,每隔一段时间都对网页重新改版包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并且想法设法挖掘资源,以丰富栏目信息。
过去,在下曾负责编辑一份内部月刊,而且刊物的背景不浅,富有权威性和严肃性。
“两会”上,在下跟老农先生同桌,聊起此事。说者无意,听者留心,先生即刻萌生了一个念头,欲在《淇县之窗》上创建一个同名版块,并由学生主持。在下没应允。因顾虑太多,咱毕竟是有“笼头”的人,端着公家的“饭碗”,没有上峰的话,不可能把杂志内容和盘托出,搬到网络上,而且在杂志未出版发行之前,一旦内容“曝光”,谁还去看杂志?先生却说,如果事事都请示领导,就什么也干不成,再说了,都是为了宣传家乡,又是免费的,何错之有?在下真不忍心挫伤一位八旬长者弘扬家乡文化的一片诚心。一时陷入了两难。晚上,在下散步时,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双全其美之策,问题迎刃而解——由在下主编一个同名电子版杂志,内容则不完全雷同,互不影响,在下虽辛苦点,却免去了许多交涉。先生听完后,发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老农先生在搞农业科研实验
此后不久,老农先生来电告诉在下,《淇县之窗》到元旦就满十周岁了,是否应该为她写点什么,以示纪念。应该!在下欣然接受。

图片

初识电脑
《淇县之窗》是一个民间(公助民办)小网站,能在网站之林中得以生存,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当然,这得益于有一个好站长。老农先生栉风沫雨,殚精竭虑,敢当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不待扬鞭自奋蹄。得益于网站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老农先生和他的同仁们高屋建瓴,登高望远,一下子就揪住了牛耳——殷商文化和地域文化,这既是国家级层面的课题,又是我们最熟悉的挖掘不尽的宝藏,必然少走弯路,避免在细稍末节上纠缠不清,必然会开掘出一口富矿,避免遍地挖坑、浅尝辄止,也必然捷足先得,舍我其谁?还得益于家乡有一大批倾心文化公益事业的精英人士,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默默奉献,辛勤耕耘。更得益于广大网友的关心、厚爱和鼎力支持。

图片

图片

省、市媒体报道老农先生办网站的事迹
以前,在下几次试探老农先生,对网站的明天作何设想,先生的眼里似乎流露出一丝的冷意,说不知江山靠谁守,大旗谁来扛?自己年龄大了,管不了那么多了,甚至说出了大不了关门的泄气话,令在下十分震惊。其实,在下想对先生说,不必悲观,毋庸担忧,江山代有才人出!因为这个事业已成为大家共同的事业,《淇县之窗》早已融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个园地一定会更加繁茂,这面大旗也一定会高高飘扬在朝歌的城门,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

图片

作者与老农先生合影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