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25 17:31:10 作者:鹤报融媒体记者 李明英 编辑:掌尚鹤壁 淇河晨报 2021-06-24 浏览量:2814
郑厚德(左)与姚慧明(右)商量如何更新资料。 我市有这样两位老人,他们自创“淇县之窗”“淇河文化研究”网站,用心维护2万余页与鹤壁有关的珍贵资料,为广大网友了解鹤壁文化提供了一个全面、严谨、便捷的查询窗口。他们分别是淇滨区居民郑厚德和姚慧明。 如今,随着手机不断更新换代,智能手机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浏览信息从电脑端转变为手机端。尽管如此,今年83岁的郑厚德和76岁的姚慧明凭着热爱,坚持更新着网站上的内容。 “如果停止更新或者关闭网站,就等于关上一扇网友了解鹤壁、探索淇河文化的窗户。一定要有人留住这些有温度的资料,让别人发现鹤壁及淇河文化的美。”6月22日,郑厚德对记者说。 因喜爱与网站结缘 郑厚德喜欢钻研网络技术,却一直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所以他给自己起的网名叫“老农”。1998年退休后,郑厚德经常访问关于淇县的一些网站。2000年的一天,通过网友聚会,他认识了很多运营网站的年轻人。“当时看到网站背后的人,就特别想加入他们,我就主动提出可以帮着建设网站。”郑厚德说,2001年起,他开始自学网站建设知识,为“淇县信息港”制作网页,夜以继日地赶制出六个栏目:《淇县科技》《淇水吟》《淇史钩沉》《淇县之最》《天涯海角淇县人》,并将相关信息上传到“淇县信息港”网站上,又组织淇县几位知名人士为该网站撰写文章。 “每个栏目的资料都来之不易,这是大家每天熬夜翻史料整理出来的,然后将手稿整理成电子档上传到网络,这个过程太不容易了。”郑厚德说,随后,他又创立了《朝歌寻根》《地名漫话》《淇县名人》《奇书异人鬼谷子》《淇县地图》《朝歌故事》等栏目,深受广大网友喜欢。 然而,好景不长,后来“淇县信息港”突然关闭,网站上的资料“无家可归”,这让郑厚德下决心创建一个自己的网站。2003年1月,郑厚德自创公益性网站“淇县之窗”,主要宣传古都朝歌淇县。 郑厚德创建的网站正式上线后,很受当地网民欢迎,市、省、国家级媒体曾多次报道过他的事迹。“当时,看到那么多网友肯定我做的网站,让我忘记了日夜操劳收集资料、钻研网页制作技术所付出的艰辛。”郑厚德说,一时间,他创建的网站成了他与外界联系的桥梁,电子邮件多了,还有从国外发来的。虽然整日忙碌,但他乐在其中。 随后,郑厚德又注册了两个域名,将网站合称为“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至今,该网站已设立30多个栏目。 自创网站推广淇河文化 “当年我们都叫他‘老农’,他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我创建了‘淇河文化研究’网站。”今年76岁的姚慧明谈起与郑厚德的相识过程时说。 姚慧明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古文功底,退休后偶然的机缘关注了淇河文化。当年,他在网上查阅淇河文化资料时,发现了“老农”办的“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看到了不少与淇河文化相关的栏目,他感觉找到了知音,兴奋不已,并通过留言簿联系到了“老农”。 “当时,你可没少给我提出网站上的错别字。”郑厚德老人笑着说,他看到姚慧明对淇河文化有浓厚兴趣,收集资料速度快且数量多,文笔也让他折服,便将网站栏目《淇水吟》交由姚慧明维护。让郑厚德没想到的是,《淇水吟》栏目在姚慧明的维护下,不到半年,诗歌就由最初的60多首变成了300多首。 2004年6月,我市(政协)要编辑《淇河古诗三百首》一书,大部分内容采用的是该网站收集的古代吟淇诗。当时,郑厚德、姚慧明受邀参与编书工作,姚慧明担任执行主编,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与其他人一起忙着古诗收集、校订、注释等工作。突然有一天,一位参与编书的工作人员告诉郑厚德:“‘老农’,姚夫人(姚慧明的妻子)患重病住院了。”这个消息让郑厚德揪心不已,他赶忙到医院探望姚慧明及其妻子。 “当我到病房时,看到慧明老弟除了照顾生病的妻子,还抽时间在病房里整理文稿,熬得双眼通红,这个情景至今令我难忘。”郑厚德说,他创建的网站上不少资料和已出版的《淇河古诗三百首》大部分内容出自于姚慧明之手。后来,姚慧明将自己参与编辑的近30万字的《淇河古诗三百首》上传到网络上,又在7年时间里新收集了500多首淇河古诗,并上传到网络上,称为《淇河古诗三百首》增编。同时,他还收集《历代吟淇诗》1191首、插图41幅,为2014年9月淇河被中国诗歌协会命名为“中国诗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秋天,致力于鹤壁文化的姚慧明在“老农”的鼓励下,开始学习电脑技术,精心管理起“淇河文化研究”网站,专门收集、整理有关淇河文化研究方面的资料。如今,姚慧明已在网站上设立《淇河文化研究》《淇河古诗三百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淇河画廊》《历代吟淇诗》等栏目,受到网民一致好评,并成为外界了解鹤壁文化的一个窗口。 艰难中两位老人选择坚守 “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极致,不虚度年华,不给自己留遗憾!”姚慧明说,目前他收集的直接咏及淇河的古诗已有1000多首,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在维护上有点儿力不从心,多首古诗文他还没来得及给注释。 “此外,现在很多人都用手机浏览网页了,我们技术有限,转换不了阵地。”姚慧明说,因为浏览习惯的改变,不少网站面临关闭,“淇县之窗”“淇河文化研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近两年,郑厚德和姚慧明尝试将网站交给他人管理,但每次打开网页看到自己辛苦创建的网站没有得到用心维护时,他们心里就很难过,只能自己坚持更新。 作为一家资料网站,租赁服务器、网站内容维护等都需要钱,没有点击率和广告,很难维持。没钱怎么办?两位老人说:“自掏腰包,尽己所能,网站上的2万多页资料是无价之宝。” 在郑厚德和姚慧明心里,这两个网站已不是私人财富,而是社会共有的文化财富。“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找一位负责任的接班人,但一直没找到,我们会继续寻找。”郑厚德说,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网站的一些栏目已暂停更新。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