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6 9:23:22 作者:鹤报融媒体记者 岳珂 靖桂宇 王玉姣 编辑:明天讲娱乐网站 2021-05-20 09:56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博物馆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知识宝库、灵感源泉和精神支撑。5月17日,本报记者走进市博物馆,开启“寻宝”之旅。在市博物馆5楼的《鹤壁长歌》——鹤壁古代文明陈列展中,有许多馆藏珍品,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着鹤壁的发展。 西周兽面纹铜簋:辛村遗址出土的文物
西周兽面纹铜簋
□鹤报融媒体记者 岳珂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精美的西周青铜器——西周兽面纹铜簋(guǐ)。
这件铜簋高13.8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5厘米。侈口(古代专业术语,又称广口,其形状为口沿外倾),圆腹较深,两夔龙耳,高圈足。口沿下饰带状夔纹一周,夔纹中间有对称兽面纹。圈足上饰带状夔纹一周。1973年,这件铜簋自我市辛村征集。
辛村位于淇河北岸,周代属卫国。2019年10月,辛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至1933年,郭宝钧等专家对辛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了西周墓葬80余座,清理出大量随葬品,并首次确认该墓地性质为卫国贵族墓地,其中大型墓的墓主可能是卫国国君或夫人。辛村墓地的发现,震惊中外考古界,开启了我国西周考古的序幕。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对辛村非墓葬类遗存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确定了天桥西制骨作坊区、福兴寺南铸铜作坊区、草莓园一般居住区、葡萄园商墓地点以及大量殉人、殉牲坑。结合现有的考古发现,辛村遗址已不再仅是一块墓地,而是集王陵区、铸铜作坊区、制骨作坊区及其它功能为一体的、具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群,为研究西周时期卫国都城所在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透雕金饰:高超的明代雕刻技艺
明代透雕金饰
□鹤壁融媒体记者 靖桂宇
透雕金饰是一件具有鲜明特色的藏品,1985年出土于浚县王百禄墓。这件雕刻精美的饰品呈树叶状,正面凸起,满饰透雕有人物、亭台楼阁、松柏等,图案上面饰一层方格网罩,造型别致,制作工艺高超。
根据出土的墓志铭得知,墓主人名王百禄,是明代中期兵部尚书王越的五女儿。王百禄生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弘治六年(1493年)卒。王百禄生前品行端庄、贤淑,深受父母的怜爱和兄弟们的呵护,但因身患疾病,未曾出嫁。王百禄病逝后其父王越亲书碑文,抒发失去爱女的悲伤之情,并按家族的葬制将王百禄葬于王家祖墓地,还随葬了大量金器。“这些随葬的金器,制作精美,体现了能工巧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寄托了王越对爱女的无限思念。”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王越写的墓志铭记载:吾女伯姐讳百禄,继取诗》“百禄是遒”之义,父母兄弟重爱之,故称伯姐而不名。生于成化四年戊年四月初六日寅时,卒于弘治六年六月十四日亥时,得年二十有六。前年姐母亡,遗嘱姐事甚悉,今姐亦亡,伤哉。吾五女,四相继亡,独姐存,望送老,今又先吾亡,伤哉,吾三总边镇,暨谪居湖襄,悲欢荣辱,扶病相随数千里,幸不为藤束木皮棺。归期成家,竟未有所适而亡,重可伤乎哉?
唐代团花镜:“湛若止水,皎如秋月”
唐代团花镜
□鹤报融媒体记者 岳珂
铜镜是古代人们照容饰面的生活用具,但市博物馆收藏的一枚唐代团花镜,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枚唐代团花镜,重585克、直径14.9厘米,1985年出土于山城区。这枚团花镜为圆形、圆钮,连珠纹座。内区饰六朵团花,其间饰忍冬纹,外区饰铭文一周。铭文为:“湛若止水,皎如秋月,清晖内融,菱花外发,洞照心胆,屏除妖孽。”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枚铜镜器型饱满、纹饰精美,尤其是铜镜上的铭文,用词非常优雅。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初,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国文博”联合全国各地博物馆组织开展“文物系荆楚祝福颂祖国”祝福接力活动,通过传播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民族精神和文化力量,凝心聚力、提振士气。活动期间,市博物馆官方微博发文介绍的就是这枚唐代团花镜,它代表着鹤壁人民对武汉的祝福,祝福语是:“这个冬天,我们面临着抗击疫情的重大考验。这个春天,我们胸怀必胜的信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相信待春暖花开,我们相约在博物馆,探寻历史久远的回响,寻觅铜镜穿越的光芒。”
唐代王君墓志:鹤壁地名由来可追溯至唐代
唐代王君墓志
□鹤壁融媒体记者 靖桂宇
1957年,鹤壁因煤建市,关于“鹤壁”这个地名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鹤壁之名来源于鹤壁集,传说“古有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其山曰鹤山,其村曰鹤壁”。
“传说毕竟是传说,鹤壁地名究竟起源于何时,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宋金时期。在市博物馆,馆藏的一方墓志则将‘鹤壁’地名的由来向前推到了唐代。”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1985年,位于鹤壁集的市第六中学在兴建教学楼时发现了一座唐墓,该墓为砖结构,四角攒尖顶,墓室左侧突起的棺台上留有棺钉及“开元”铜钱,随葬品多为瓷器和陶器,墓中有一石质方形墓志。该墓志志盖与志石长、宽均为46厘米,志盖厚12厘米,志石厚8厘米。志盖呈J顶式,盖顶中央有一铺首衔环,四角篆书“王君墓志”四字,周围满饰花卉纹饰。志石阴刻楷书铭文22行,满行29字。
据墓志铭文记载,墓主人为王仁波,祖籍太原,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去世,享年83岁,去世后葬于相州(今安阳市)西南五十里鹤壁村西北二百步”。由此可知,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就已经有了“鹤壁村”这个地名了。鹤壁”这个称呼,已有将近1300年的历史,这是迄今发现的“鹤壁”地名的最早来源。
金代黑釉凸线纹罐:我国陶瓷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代黑釉凸线纹罐
□鹤报融媒体记者 王玉姣
“金代黑釉凸线纹罐制作工艺规整,造型朴实典雅,纹饰新颖、别具一格,釉面滋润、光亮如漆,可照人影,为民间窑场生产之精品,它的出现,为文物学家进一步研究和了解鹤壁窑的制瓷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金代黑釉凸线纹罐质地为瓷,1976年出土于鹤壁窑遗址,重2310克、高18.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9厘米。该罐圆唇外卷,短颈,颈至肩附有对称的双扁耳,圆腹、圈足,腹部饰等分凸线纹,内施褐釉,外施黑釉不到底。该罐造型美观,釉色光亮,纹饰新颖别致耐人寻味,表明了鹤壁窑在黑釉瓷的烧造及装饰手法方面已相当娴熟,是研究鹤壁窑的重要实物。
据介绍,金代黑釉凸线纹罐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凸线纹装饰艺术。该罐上的凸线纹装饰是直接在胎上进行的,相对来说线条比较流畅,有律动的美感,这是金代制瓷业的一种发明创造。凸线纹装饰艺术分两条一组、三条一组、四条一组、五条一组和等分之别。金代黑釉凸线纹罐采用的是等分黑釉凸线纹,是鹤壁窑生产的一种典型器物。
据史料记载,鹤壁窑是一处唐宋金元时期规模较大的民窑,也是磁州窑系规模最大的窑场之一。明代《彰德府志》记载:“瓷窑场,在鹤壁社,取土为作器,人冶成五色,不假丹青,古称日出万贯者。”文物考古专家杨宝顺先生1956年在《文物》发表的《汤阴县鹤壁古瓷窑遗址》一文中写道,“鹤壁位于汤阴县城偏西北五十里,南边紧靠一条名三岔河的溪水,周围群山环绕,正西六里有一座较高的草帽山,西北较近的为染峪山,东北接槐树岭,南二里为塔坡岭。瓷窑遗址就分布在集的西北各村落间,范围南北约三里,东西约二里。在这一区域内,各种古瓷残片散布遍地,尤以陈家村北的柏灵桥附近为最密集”。鹤壁窑全盛时期面积约有84万平方米,呈现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烧造盛况。但是到了明代,随着景德镇窑迅速崛起,历经500多年漫长烧瓷历史的鹤壁窑衰落。虽然黑釉凸线纹装饰技法在我国陶瓷装饰上并非占主导地位,但它利用线条的组合、呈色与材质的完美结合,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代石刻造像:玄天洞石塔地宫之宝
金代阿难、迦叶石刻造像
□鹤壁融媒体记者 靖桂宇
在市博物馆展出的释迦牟尼弟子阿难、迦叶石刻造像,通体彩绘,雕工细腻,造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阿难石像高99厘米,石像的面部鼻高唇厚、轻闭双目,似阿难在专心礼佛。伽叶石像高102.5厘米,是伽叶双手抱拳的造型,石像面容慈祥、眼睛大睁,似与人理论。“这两尊石刻造像出土于玄天洞石塔地宫,经专家鉴定为金代石刻造像。1998年,盘石头水库建设过程中,在玄天洞石塔地宫里发现了阿难、迦叶的石刻造像,两座石刻像衣褶线条清晰流畅,表情生动,显示出了当时手工艺人的高超石刻技艺。”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玄天洞石塔,位于盘石头水库库区内。据《汤阴县志》记载,石塔始建于元朝,被称为天塔。明代正德年间重修,又被称为玲珑宝塔,是我省现存最大的一座楼阁式石塔,也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青石塔。因石塔位于玄天洞东侧,故又称玄天洞石塔。1986年1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石塔,上可观高峰绝壁,下可览淇水波涛,还可隔岸远眺鸡冠山的秀美风光。
宋代童儿戏莲瓷枕:鹤壁窑瓷器珍品
宋代童儿戏莲瓷枕
□鹤报融媒体记者 王玉姣
瓷枕是我国古代人民夏季纳凉用的寝具。市博物馆就有一件珍贵的宋代童儿戏莲瓷枕。该瓷枕是鹤壁集镇村民1973年捐赠至市博物馆的。它重2745克、高10.8厘米、长27厘米、宽20.2厘米。从外形上看,该瓷枕呈八角形,枕面微凹,底部平坦,排气孔位于枕壁一侧,其胎质坚硬,呈灰白色半陶瓷胎,白色化妆土盖到底部。
该瓷枕得名源于枕面上的图案。枕面由一粗一细两墨线绘边,左边绘有莲花池,池中有盛开的荷花和芦苇,莲花上方有两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右边大柳树下绘有一前一后两童子,一人手持荷花、一人肩抗荷花,边走边嬉戏,两童子面部表情生动活泼、憨态可掬。枕壁四周以褐彩绘边,中间填以卷草纹。
“此枕制作工艺繁杂而不失精细,釉色光润,瓷胎细腻,构图巧妙,色调对比鲜明,画面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雅致之美,是鹤壁窑的精品之作,为研究宋瓷烧造和瓷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依据。”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古时,鹤壁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盛烧瓷器,鹤壁窑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留下灿烂一笔。鹤壁窑属于民间窑场,产品渗透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日常生活用瓷,也有陈设瓷及文化娱乐品。瓷枕是磁州窑器物中的独立类,和唐朝时期相比,宋代时期的瓷枕“个头儿”明显增大,其装饰题材多为花鸟草虫、珍禽异兽、婴戏纹、山水绘画等,反映出宋朝时期的民俗民风和社会生活。
据介绍,婴戏纹是我国的传统吉祥纹饰,因表现儿童游戏场景得名。婴戏纹这种题材在瓷器上使用最早见于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磁州窑系和景德镇青白瓷上也较为常见,它既反映了传宗接代的宗法观念对古人思想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追求太平盛世的美好理想。
这件宋代童儿戏莲瓷枕采用的便是婴戏纹,其画面寓意“一路连升”“连生贵子”,据说是宋代女子婚后所用。它充分体现了宋代鹤壁窑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水平和智慧,不仅保存了宋代民间绘画史料,而且对研究宋代民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