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柏积翠色 古村悠悠越千年——探访山城区石林镇中石林村
千年古柏积翠色 古村悠悠越千年——探访山城区石林镇中石林村

 
时间:2021-4-27 21:43:30  作者:鹤报融媒体记者 李明英 文/图  编辑:鹤壁新闻网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1-04-27 09:14

1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张家大院。

2

流经中石林村的杨家河

3

华北第一柏。

4

石林会议期间,纵队首长们的居住地之一。

5

法隆寺。

中石林村位于山城区石林镇,1947年春,刘邓大军曾在此召开了著名的石林会议。“柿叶红山涧,岩深隐数家。鸦鸣村日午,鹭起野风斜。拂树行幽径,沿溪坐浅沙。秋容已入暮,处处绽黄花。”明代诗人李炳游经中石林村,看到这座古朴村落的美景后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晚秋游石林》。后来,《汤阴县志》将这首诗收录其中。

“华北第一柏”、“九门相照”张家大院、百年九龙皂、将军巷……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石林村,2019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月21日,记者走进中石林村探访曾经发生在那里的故事。

石林与释林

“据法隆寺的碑文记载,我们村以前叫释林,随着时代变迁释林地名也随之发生演化。由于石林与释林发音相似,且便于书写,村民取其谐音,将村名改为石林。”今年60岁的张承太介绍,他曾参与村“两委”组织的村史挖掘工作,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石林的历史从始建于唐代的法隆寺说起。

据明清时期的《汤阴县志》记载,法隆寺坐北朝南,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兴建。寺庙中轴线上自北向南分别矗立着三圣殿、中佛殿和天王殿,三座大殿气势非凡。法隆寺鼎盛时期僧众上百,香火旺盛,方圆10余里内的大小寺庙曾一度归法隆寺管理,加之寺内佛塔碑记石刻繁多,故有“释迦牟尼之林”之称,当年这里的人民便以“释林”为村名。

“法隆寺内有一根高约4米的八棱柱,上面刻有‘释林本村’字样,印证了石林村原名释林村。”张承太介绍,后来随着不同姓氏家族的集聚繁衍,释林村在杨家河北岸由东向西被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释林村,后来演化为东石林村、中石林村和西石林村。清乾隆十九年《河南彰德府汤阴县法隆寺重修中佛殿碑记》中已有东石林村、中石林村和西石林村的记载。杨家河南岸菩萨堂现存一块“清咸丰二年(1852年)汤邑西东释林村重修菩萨堂”石碑,其中释林和石林的村名均有记载。

华北第一柏

在中石林村,有一棵远近闻名的千年古柏,这棵古柏又名三圣古柏、千年古柏、将军柏,植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年),树高26米、树围5.5米、树冠156平方米,被原平原省命名为“华北第一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棵古柏可是活着的文物,到我们村参观的游客都会看看古柏。”张承太说,这棵古柏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将军柏。70多年前,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驻扎在中石林村时,两位首长曾在古柏下对弈厮杀、纵论战局,村民们便将古柏敬称为将军柏。经历千年风雨,古柏被村民视为镇村之宝。张承太介绍,他们从古柏树折断的干枝看到,这个柏树中间的木质是血红色,他们称其为“血柏”。“本村及邻近村庄的人都说这棵树很有灵气。”59岁的村民王海明介绍,几年前邻村有一位性格粗鲁年轻男子,趁着夜黑人静时带着手锯,将古柏一根枝丫锯断带回家做手串,古柏遭到破坏令村民心痛不已,而该男子也因故意毁坏文物被依法惩处。

“由于古柏周围修起了水泥路、楼房,导致古柏水分缺失,前几年古柏生病了,如果不是抢救及时我们差点儿就失去它了。”记者在采访时,张承太及村民向记者反映,古柏的生长空间越来越小,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能够在古柏周围留出生长空间。从张承太及村民的话中,记者听出村民们对古柏的尊崇之心。

张家大院九门相照

在中石林村主街道中段,有一座建于清代的九门相照院落,被村民称为张家大院,该院落坐南朝北,石头地基,砖木结构。

据王海明介绍,村里主要姓氏有张姓、王姓、周姓、温姓,其中张姓、王姓两姓族人居多。九门相照院落便是张姓大户人家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建造,虽历经百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建筑格局。记者看到,三个独立的院落留门相通,每重院落之间有约1米宽的过道,从大门向院内望去,九门相通在一条中轴线上。

穿过门楼迈进第一进院,这进由南屋和东西厢房组成的院落,建于清咸丰五年。硬山式灰瓦顶建筑的南屋,默然矗立,它面阔五间,明间为过厅,直通第二进院。历经风雨,如今南屋正门门额上的文字已被毁坏,模糊不清,但两侧精美花瓶石刻和“咸丰五年九月二十一日旦之”的字样仍清晰可见。第二进院由南屋、东厢房和西配楼组成。“这进院落是张家第十五代孙张仲仁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造的。”张承太说,一层窗户以下全由凿刻整齐的方形条石、雨点石砌成,工艺讲究。

围绕着张家大院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据张承太介绍,张氏先祖从石林镇三家村迁居于此,通过勤劳的双手,积累了一定财富后逐步修建了张家大院。张家虽然累积了财富,但并没有因此变得为富不仁,还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张仲仁。

据村民们介绍,张仲仁为人和善,经常救济贫困村民,村里吃不上饭的人都到他家去要饭。一次,张仲仁早起去农田里干活儿,恰巧碰到一个穷人正在偷他家粮食,他看到后赶忙躲起来,等到穷人走后才出来。这一幕恰巧被一个村民看到,村民不解地问:“他偷你家粮食,你为啥不拦,还要躲起来?”张仲仁笑着说:“如果我阻拦了,他就跑了,他家里的人还得挨饿,不如让他拿些粮食,这点儿东西不算啥。”张仲仁救济贫困村民的故事就这样在村中流传。

传奇的老爷庙

在千年古柏北侧是老爷庙,两排三间的房屋,屋下方东侧有一处刻有蛟龙的排水涵洞。“这座庙也叫玄武大帝庙,里面供奉的神仙其真身是明朝的一位皇子。”张承太说,他翻阅相关资料得知这座玄武大帝庙不仅历史悠久,里面供奉的神仙也大有来头。

相传,明朝的一位娘娘产下皇子,因皇子彻夜哭泣扰得整个宫廷不得安宁,于是皇帝便命人找来一位得道高人。这位高人看了皇子后,便禀告皇帝,皇子应该在外修炼不适宜养在宫中,皇帝听后赶快命人将皇子送至武当山,并在武当山上修建了一座宫殿供皇子生活、学习,该地被称为“太子坡”。那么中石林村的老爷庙与皇子有何渊源呢?据说,在古代,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常年遭受灾害。皇子在游学时看到灾民的惨状,便将自己的粮食分给灾民,帮灾民渡过难关。皇子的举动感动了无数灾民,大家为了感谢这位皇子,便在多地建造庙宇供奉他,中石林村的这座老爷庙也由此而来。

杨家河、九龙皂、护村墙

杨家河,发源于石林镇三家村丘陵山地,绵延20里,流经13个村落,最终汇入汤河。在河流中段北岸,中石林村先民择水而居。“在清末民初时期,我们村四周还有近70厘米厚的石头护村墙,村东西两面设置大门,南北设置供村民进出的小门,出了东门便是直达汤阴的官道。”张承太说,除此之外,在村里还有一棵百年皂角树。树的九根枝丫全部向上长,树杈之间的空隙可供4人坐,每到皂角成熟季,风一吹发出风铃般悦耳的声音,村民亲切地称这棵树为九龙皂。

“村里的一条河、一棵树、一堵城墙,承载了村民的美好回忆。从小我和小伙伴在杨家河里游泳、抓鱼,村里老人们则喜欢坐在河边的树下乘凉。常年有水的杨家河及古香古色的护村墙,成为村民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张承太说,随着时代发展,护村墙被拆除,现在只能通过张家大院南门一处院落的墙壁,依稀可以找到当年护村墙的痕迹,杨家河也因天旱少雨没了往日的淙淙流水声。

石林会议,千年古村的红色记忆

中石林村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因著名的石林会议被烙上了红色印记。解放战争时期,中石林村及附近一带成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沿阵地。1947年6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法隆寺中佛殿召开了各纵队首长会议,史称石林会议。此次会议是中国解放战争进入新高潮的一个起点,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一次重要会议,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石林会议让这座小村庄带着红色印记被永远载入史册,具有红色基因的中石林村也被称为“红色石林”。

在中石林村有一条巷子名为“将军巷”,那里是前来参加“石林会议”的各纵队首长居住办公的地方。晋冀鲁豫野战军在中石林村驻扎期间,纵队首长们及人民子弟兵与中石林村民结下了“军爱民、民爱军”的军民鱼水情。

“我听老辈人提起当年石林会议召开时,纵队首长还救了我们村一个小男孩儿。”王海明说,当年,马匹是各纵队首长的主要交通工具,石林会议召开时法隆寺外的街上全是马。村里有一个小男孩儿对马比较好奇,便用手猛拉了一下一匹马的尾巴,马被激怒将小男孩儿狠狠地踢开,正当马再次撞小男孩儿时,一位纵队首长听到动静立即跑出来拉着缰绳将马驯服,并抱起小男孩儿赶往部队医院,因抢救及时小男孩儿脱离了生命危险。

“叫声老大娘,听我把话讲,喝了恁的水,给恁挑满缸……”时光虽已远去,这首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歌谣至今仍被村民们广泛传唱,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当地人仍津津乐道。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