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区石林镇小寨沟村 一川春水绿,十里杏花红
山城区石林镇小寨沟村 一川春水绿,十里杏花红

 
时间:2021-4-27 21:19:43  作者:鹤报融媒体记者 王玉姣 祁凯燕 文/图  编辑:鹤壁新闻网 


 鹤壁新闻网2021-04-20 08:42

3

风光秀丽的小寨沟村。

5

流经小寨沟村的杨家河。

1

“前脊后平”的李家大院北院北楼。

2

东桥。

4

李家大院房檐的砖雕上刻着诗句“一川春水绿,十里杏花红”。

山城区石林镇小寨沟村历史悠久。相传西周初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三监之乱”和该村有关,当时摄政的周公旦与“三监”(管叔、霍叔、蔡叔)交战,并在该村设兵寨。

此外,这里还曾是古代煤炭、陶制品、食盐等商品的集散地。相传,周文王曾在这里避难,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也曾在此居住过。

村名源于“三监之乱”

“宋代时我们村就叫小寨沟村了,这是有资料记载的。”4月12日,小寨沟村村民王洪富说。小寨沟村西北约2.5公里为石林镇三家村,该村的《张氏家乘》记载:“宋兴,张广远伐契丹,军此东小寨沟以破契丹。小寨者假寨也,后人不知,故名小寨。假寨者诱契丹也,为此,契丹不害三冢界。”这里所说的张广远在赵匡胤的结拜兄弟中排行老四,他为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立下了卓著功勋。他曾效仿诸葛亮,在小寨沟村玩起了空城计,吓得契丹人不敢入侵。

小寨沟村的“寨”要从周朝说起。三家村原来叫三冢(zhǒng)村,相传西周初期,管叔、霍叔、蔡叔埋葬于此。当年发生“三监之乱”时,距三家村不远的小寨沟一带是战场,沟里设有兵寨和烽火台,故此地得名小寨沟。

据史料《逸周书·作雒(luò)篇》记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史记·周本纪》记载:“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yōng),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bèi),霍叔监之。”即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将商朝遗民集中在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由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统治。为了监视武庚,周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在朝歌周围建立了卫、鄘、邶三国以监视武庚,这也是管叔、蔡叔、霍叔得名“三监”的由来。周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周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管叔最有资格摄政,故管叔及其群弟不服周公旦,在这种情况下,管叔、蔡叔与武庚联合作乱。《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这就是西周初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三监之乱”。

古时曾是煤炭、陶制品集散地

小寨沟村有东瓦砟地和西瓦砟地,因村民在此劳作时常挖出陶制品碎片和煤渣而得名。王洪富说,这印证了该村曾是陶制品、煤炭等商品集散地的说法。

能成为商品集散地,说明小寨沟村当时的交通十分发达。村民世代口口相传有“东至运河西至山”的顺口溜。顺口溜中的“运河”正是今日的卫河浚县段,“山”则指的是山西。小寨沟村还有一条古时的驿道,这条驿道是连接豫北平原与山西的要道。当时,卫河是水上运输要道,许多山西客商通过驿道,经小寨沟向东到达浚县,再经卫河将货物运到山东。山西的货物、鹤壁的煤和陶制品、山东的食盐要通过这条商道转运,小寨沟村自然就成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王洪富说,据《王氏宗谱》记载,明代时,小寨沟村有两个商品贸易区。最初,商品贸易区设在村东头,叫东煤灶集。集会时,各地商人将货物一字摆开,供其他客商挑选,场面十分热闹。随着东煤灶集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经商的客商越来越多,村西头又兴起了西煤灶集。“东煤灶西煤灶,金银元宝一大窖”这句流传至今的顺口溜说明了当年小寨沟村的繁华和影响力。

传说周文王曾在小寨沟避难

“小寨沟是宝珠,四岗五岭竞朝服。小寨沟是宝盆,六沟一潭润福人。”村民们口中的顺口溜说的正是小寨沟村特殊的地形。

小寨沟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村子被爬车岗、太祖岭、南岗、老雕岭等四岗、五岭环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圆形区域,杨家河从村里蜿蜒而过,由此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形状。

“雷震子苦等周文王”的传说也发源于此。商朝末年,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纣王的不安,于是纣王将周文王囚禁在羑里城。精通八卦占卜的周文王在进入朝歌前便预知自己将要遭难,就开始为自己谋划退路。周文王去朝歌的途中,经过小寨沟,他看到小寨沟的地形非常像太极图,知道这是一处风水宝地,便安排义子雷震子在此等候。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城后,雷震子一直在小寨沟村一处高地等候,不敢离去,时间久了,这处高地渐渐变成了一只大雕的形状,人们还能清楚看到“雕嘴”和“雕鼻子”,就称其为老雕岭。周文王被困7年后,纣王决定放周文王出羑里城。周文王出羑里城后担心纣王出尔反尔,便来到小寨沟村躲避了一段时间后才回到周国。

传统民居王家大院和李家大院

小寨沟村村民的姓氏以王姓、张姓、李姓、霍姓等姓氏为主,其中以王姓村民居多。有村民说,霍姓村民是该村的原住民,其他姓氏是后来的移民。

王洪富介绍,明洪武年间,王氏始祖王本携次子、三子,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小寨沟村。靠着村里繁华的商贸和便利的交通,王家很快发展成附近有名的富裕人家。

清朝末年,王氏族人王怀礼靠贩卖粮食成为附近有名的富商,并在村里建了一座坐南朝北的三进院。遗憾的是,王家大院如今只剩下一座西厢房。这座西厢房是一座三层小楼,建筑极为考究。小楼的一层和二层之间采用卧砖建筑形式建有一条“装饰带”,在这条“装饰带”上有16块砖雕,分别雕刻有麋鹿、莲花、祥云、竹子等图案。王家当年实力雄厚,请了几十名家丁看家护院。小楼的第三层有铜钱状的石刻月窗,既可当做瞭望点,又可做房屋装饰。村民介绍,这座小楼还有一独特之处。在山城区一带,传统民居的墙基一般用大小基本相同的石块铺就,而这座房子的墙基两侧拐角处分别用了高约1米、宽约50厘米的石块,这石块比墙上的其他石块大出了好几倍。村民们说,这样的建筑形式叫锁角石,寓意“锁财”。

除了王家大院,小寨沟村的李家大院也很有特色。李家大院位于村子中部,坐北朝南,由南北两座院落组成。南院由村民李玉先于民国五年(1916年)修建,现存北楼和西楼。北院由村民李水先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修建,现存北楼和西厢房。

李家大院北院北楼的建筑形式在当地十分少见,该楼的建筑特点为“前脊后平”。北楼楼顶有屋脊和屋檐,楼后侧则是平房,并建有排水道解决排水问题。村民说,李家家境富裕,据说其家中仅银元就有几大缸,为防备土匪抢劫,李家才修建了这种结构的房屋。当遇到土匪时,他们可以带着钱财通过北楼躲到楼后的平房里。

记者发现,这座北楼的屋檐两侧的砖雕上不仅刻着“勤”“俭”字样,还刻着诗句“一川春水绿,十里杏花红”。村民说,这句诗写的正是小寨沟村的秀丽风景。

小寨沟村被群岭环绕,山岭上种满了杏树,村里有南沟、西沟、黑毛沟、窑洞沟等6条沟和一条杨家河,每到春天,杏花漫山遍野,河旁、沟旁的芦苇随风摇曳……这种将描写村庄秀美风景的诗句刻于屋檐上的建筑在当地也不多见。

独特的“桥背桥”格局

流经小寨沟村的杨家河是汤河的支流,历史悠久。古时,人们在杨家河上建了东桥、西桥、苇塘桥等石桥。但由于杨家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淤泥时常堵塞河道,导致有些古桥逐渐被淤泥掩埋,人们就在古桥的原址上继续修桥,便形成了“桥背桥”的格局。

据相关资料记载,苇塘桥造型优美,该桥建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桥宽4米、长14米,共有6孔,单孔跨径1米,孔与孔之间用5个宽50厘米、高90厘米的桥墩连接。苇塘桥被淤泥掩埋后,村民便在桥原址上修建了富民桥。如今的富民桥建在村里的一条主要道路上,是村里的一座景观桥。

杨家河上的西桥也已被淤泥掩埋,村民在其原址上修建了新的石桥,也是“桥背桥”的格局。东桥位于村里的一条主干道上,它现在还未被淤泥完全掩埋,是村里唯一一座保留至今的古桥。王洪富介绍,东桥古时叫滴水桥,是客商运送货物的必经之路。几年前,村里在东桥上修建了水泥路,东桥到现在仍在发挥作用。

小寨沟的古窑洞

窑洞也是小寨沟的一大特色。因该村黄土层厚,适宜修建窑洞,很早以前人们便在此修建窑洞居住。

王洪富介绍,当年,王氏家族始祖王本从山西迁到此处时生活并不富裕,为节约修房成本,王本带着家人挖窑洞居住。

小寨沟村至今还保留有多座古窑洞,村民介绍,年代最久远的要数村南的一座古窑洞。该窑洞洞口用石头砌成长方形,高约1.5米,仅容一人通过。窑洞的通道长约4米,洞内又分东西两个窑洞。东窑洞较大,长约10米、宽约4米、高约1.8米;西窑洞略小,长约7米、宽约3米、高1.8米,洞内还有一通风口。有村民说,这座窑洞曾是村里大户人家藏金银财宝的地方。

在小寨沟村西南的土岭上还分布着大大小小50余座窑洞,这些窑洞大多年代久远。王洪富说,这些窑洞和该村独特的丧葬风俗有关。古时候,该村有人去世时,其家属会先开凿窑洞,将逝者的遗体先安置在窑洞内,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土葬。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风俗逐渐消失。

朱元璋在小寨沟留下的传说

小寨沟村还有马家寨、太祖岭、骡子圈等地名,据说,这些地方均和明太祖朱元璋及马皇后有关。

马家寨位于小寨沟村西南处,这里曾有古寨墙,现在已难觅踪迹。有村民说,马家寨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腊梅的居住地。

相传,马家寨是马腊梅的父亲所建。马腊梅的母亲早逝,其父对她十分宠爱,请了教书先生教她读书、画画。后来,朱元璋到马腊梅家当长工。马腊梅十分欣赏朱元璋,便谎称自己是马家的丫鬟,朱元璋也十分喜欢这个“丫鬟”的才情。一来二去,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马腊梅便求父亲将自己许配给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为了感激马腊梅的辅佐,他带着马腊梅回到马家寨,在马家寨的马棚里册封马腊梅为皇后。至今,小寨沟村还留有“朱元龙闹马棚,小姐丫鬟受皇封”的传说。

还有村民告诉记者,马腊梅当年离开马家寨时,把自己的金凤冠留在了马家寨,以保佑马家寨的乡亲。马家人因害怕金凤冠被偷,便将其埋到了地下,相传金凤冠每隔60年就会发一次光。

小寨沟村旁还有一座太祖岭,据说,是朱元璋当年放牛的地方。有雄心壮志的朱元璋在此地放牛时常常用石块搭建“皇城”,想象自己是皇帝,指挥千军万马。此外,该村还有一个名叫骡子圈的地方,据说朱元璋曾在此处屯兵。

村口的老槐树

在小寨沟村,村民们在春节时会到村口的一棵老槐树前祈福,人们在槐树上系上黄丝带,并虔诚祭拜。

王洪富说,春节到老槐树前祭拜是王氏家族始祖迁居到此时流传下来的习俗。王氏家族始祖王本当年携家人从山西老槐树离开时,特地拔了一棵小槐树带在身边,他们背井离乡到达小寨沟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寻一处合适的地方,种下这棵小槐树。王本看到村里的杨家河,便把这棵小槐树种在了杨家河旁。这棵小槐树很快成活,王本则每到春节时就带着孩子到槐树前祭拜,以怀念家乡,并告诫子孙不管何时都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

当年的那棵小槐树如今已经长成了直径约1米、3人才能合抱住的老槐树。岁月变迁,王氏族人念“根”的习俗没有变。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