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国立传,为大国张目——读底兴魁先生的先秦四部曲
为小国立传,为大国张目——读底兴魁先生的先秦四部曲

 
时间:2021-4-1 21:16:55  作者:王殿民  编辑:先秦史集 


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书目:《卫国风云》《大商帝国》《宋国春秋》《晋国雄风》。煌煌四部著作均是反映先秦的历史文化,均有着穿越时空、俯视历史的大气,均出自底兴魁之手。春秋史籍,遂成大观,读来荡气回肠,思之扼腕浩叹!历史之遗憾,文学之魅力,尽在其中矣。
春秋时代,群雄并起,豪强争霸,遍地狼烟。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空前繁荣,社会急剧动荡,军事兔起鹘落,用恩格斯描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那是一个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现在的鹤壁市属于当时的卫国领地,所辖的淇县朝歌又是商朝的国都,一条孱弱的淇河,流淌着太多将军的铁血狼烟、美人的浅吟低唱。所以,鹤壁这方热土,注定要世风昌明,文化繁盛。如果用现代人的视角回顾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那肯定是一个精彩的历史回放、璀璨的文学华章。遗憾的是,这样的文学高峰并不曾过早地出现,鹤壁也在等待中度过了近六十年。历史似乎丢下一个包袱,留下一个悬念,单等有心人精心捡起,粲然绽放。
直到二十一世纪,一个并非文史科班出身的公务员担起了这份责任。兴魁君本是学畜牧的,参加工作之后一直从事行政工作,象棋下得也很了得,这些都与文史几乎搭不上边。偏偏就是搭不上边的事,兴魁君却把它们掰开揉碎,刮垢磨光,做得有板有眼,最终形成蔚为大观。《卫国风云》是其处女作,写作了近十年,修改了几十次,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一经面世,反响强烈。体制内的同事说,没想到平时敬业于工作的人竟也能熟练驾驭两千多年前的史料。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兴魁君像一位游走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说客,搜罗典籍,批卷阅帙,剪裁史料,熔铸心血,相继写出《大商帝国》、《宋国春秋》、《晋国雄风》。据他自己说,四部著作都是由他直接打字编排,直接校对修改,直接装帧设计。他是在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自己以前下象棋的时间读书写作,个中甘苦,唯有自知。在人们普遍感叹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当下,如兴魁君这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苦行僧般的读写生活,着实让人敬佩。
近年来,读书界常有抱怨:每年出版社出书多多,而可读者竟寥寥,尤其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地方文化书目少之又少。然而,先秦四部曲则是这“少之又少”中的精品之作。仅就这部书的外在形式而言,就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大开本,高端典雅;旧色调为主的封面上装饰以诸多的春秋时代文化元素,给人以雄浑厚重的视觉效果;版式精美,印制精良,校对精确。
再来看四部作品的另外价值:
其一,作家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对历史、社会乃至读者,极其负责。兴魁君曾兼淇河开发办主任,足迹遍布淇河两岸。为了创作系列作品,他除了阅读大量的历史著作与文献资料之外,还实地考察、探寻、采风,所以,呈现给读者的系列作品才信实可征,可读耐读,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验。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创作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的太史公来。两千二百年前,史迁为了积聚素材,掌握第一手材料,从京师长安出发先向东南行走,出武关至宛地,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大禹疏通九江后,辗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然后到吴地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齐鲁文化,观赏孔子留下的遗风,接着又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大梁(今河南开封),行走了大半个中国。这里,我们无意于去做牵强附会的比附,我想说的是,兴魁君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创作态度,给当下的文学界乃至文化界,都会起着一种引领的示范的作用,一种警世警人的作用。无论创作现代小说也好,创作历史小说也好,乃至读书治学做研究工作,都需要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合乎情理,尊重规矩,吸纳大地气息,汲取民族精华。如此,才能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除了这四部作品之外,我还读过兴魁君的地理长文《探访淇河之源》,每一处疑似源头、每一个淇河经的山村、每一个山角水诹,作者无不亲临其境,眼观足履,得出的结论不得不让人信服。另一篇考证鹤壁传说的长文《鹤壁人话鹤》,也是采取同样的严谨态度,摈弃人云亦云,采取第一手资料,令人耳目一新。
其二,系列作品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厚重。其中,所涵蕴的历史经验教训,所散播出的中原文化气息,所隐喻的人生智慧,所揭示的民本思想、仁政理念、人生哲学与生活态度等,能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诸多的启迪。我们知道,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再现历史,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场景的呈现与人物的刻画,达到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启迪人生智慧、促进读者心灵健康发育的目的。窃以为,先秦四部曲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这也是我一拿起此书就不忍释卷,沉潜其中而多有会心的真正原因。
其三,先秦四部曲的艺术感染力很强,兴魁君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能力十分高强。战国七雄,风云际会;小国林立,各领风骚;事件纷纭,头绪繁多;人物林立,关系错综。作者竟能于错综复杂之中,抓住主干,撷其纲领,从容叙述,脉络清晰,故事与故事之间则张弛有致,谋略与战争交错则疏密相间。这种结构故事与讲述故事的能力,若非其胸中有万千沟壑是断然做不到的。作者的想象力十分超强。尽管在具体创作中更多的是剪裁了《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等历史文献中的史实与故事,但是,故事发生的宏阔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场面描写,所在区域的风土民情与社会习尚,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与心理刻画等,在作者合乎情理的想象中,都给予了具体而细致的描摹。读后,能够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久久难忘。比如对人物的刻画是具体而富有个性化的,绝对没有历史教科书中的概念化与脸谱化的倾向。举例来说,许穆夫人的柔弱与刚强,卫武公的潇洒与仁爱,卫懿公的荒唐与浪漫,都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展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贵族阶层的特殊文化气质。
先秦四部曲的语言凝炼、流畅、典雅,富有个性化,既具有淇河文化语言清新脱俗与雅致醇厚的一般性特点,又特别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与说话的场合以及环境,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史记》语言的典雅清新,话本语言的通俗流畅,民间语言的简洁生动,被作者驱遣得得心应手,令人赞赏,令人敬佩。
四部作品相比较,《卫国风云》打磨时间最长,史料准备最充分,也最耐读。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修改次数过多,个别地方文势上不太连贯。《大商帝国》则在第一部诸多优点的基础上,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与复杂性格的描摹,更加细腻入微,所以就显得更加厚重而耐读。《宋国春秋》《晋国雄风》文笔明显成熟多了,大有丽日行空、江河东流的从容。
兴魁君是一位宽厚的兄长,也是我敬重的领导。谨作此文,聊表对文化的敬重。
(本文作者系鹤壁市社科联副主席)
作者简介
底兴魁,笔名钟石,1959年8月出生于河南民权县。鹤壁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现任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先后出版《卫国风云》《大商帝国》《宋国春秋》《晋国雄风》等历史纪实小说。其中所著《卫国风云》获2015年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

卫国风云

前言

卫国(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09年),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封(康氏、卫氏、子南氏、冷氏始祖康叔)为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的今河南省鹤壁市、濮阳市以及安阳市、新乡市部分地区、河北邯郸及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一带。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周公旦又伐定三监之乱,成王将原来商都朝歌及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为康氏最早的发源地。后来卫国又建都于楚丘、帝丘、野王等。秦始皇灭六国,卫国因弱小而得以保存。先后经历了834年、44代君主。

 

《卫国风云》结合中国断代史研究,以历史纪实为体裁,本着尽可能地符合或贴近历史史实的原则,按照年代顺序,叙述了周武王姬发灭商、康叔姬封建立卫国、卫国的卫武公等诸侯国君率兵帮助西周驱逐犬戎并帮助周平王东迁的经过;叙述了春秋时期卫国发生的州吁杀兄篡位、石碏大义灭亲、宣公诸子争位、惠公失位复位、懿公玩物丧志、文公中兴以及发生在卫国的晋楚城濮之战等故事,还写了春秋末期孙林父专权、灵公无道、孔子四适卫国、子见南子、鬼谷子授徒等故事。进入战国时期,卫国已经弱不禁风,先后成了赵国、魏国、秦国的附庸,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只能简单叙述战国时期卫国所处地位的情况,包括秦始皇统一中国、秦二世胡亥灭卫,对卫国宫廷历史的描述也只能是轻描淡写,对这一时期,重点突出了对子贡、吴起、商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吕不韦、荆轲等卫国著名历史人物的描写。最后,以朗朗爽口、内涵丰富的《诗经·卫风》作为结束篇章。

 

鹤壁历史悠久,被鹤壁人民誉为诗河、文化河、母亲河的淇河两岸历史文化遗址繁多,有大赉店仰韶文化遗址、刘庄仰韶文化遗址、辛村卫国文化遗址、赵国早期都城中牟遗址,有大伾山石佛、云梦山、摘心台、纣王墓、淇水关、鹿台等名胜。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39首描写了淇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美丽风光。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苏轼等都在淇河岸边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商帝辛降香女娲宫、孙膑战庞涓、黑山军起义、罗贯中写《水浒》、白蛇闹许仙等故事在鹤壁一带家喻户晓。鹤壁市所辖的浚县、淇县分别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周朝时期的卫国,在这里定都382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认真研究卫国的兴衰存亡,对于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