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3 22:49:27 作者:鹤报融媒体记者 王玉姣 文/图 编辑:鹤壁新闻网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1-02-09 08:33 郭家大院木结构屋顶 龙王庙 郭家大院的护院楼 “雁门重镇秦汉雄,折戟久埋沙漠中。有石屹立分磥,云是杨家纪战功。”山城区后营村(2019年改名为后营社区)名字中的“营”字与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有关,相传,这里曾是杨家将的屯兵场。 “泰古石、大石槽、空心狮子九龙庙。后营三大古,谁来了都要数一数。”这是在后营村流传的顺口溜。村民世代口口相传下来的顺口溜说的正是后营村丰富的历史遗存。2015年,后营村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村名由来与杨家将有关 “杨家将是忠烈的代表,杨家更是一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家族!杨家将曾在我们这里屯兵!”2月3日,村民郭荣杰向记者介绍后营村概况时首先谈起了杨家将曾在此屯兵,他说,这是最令村民们骄傲的事。 相传,萧太后率领辽军入侵北宋,在杨邑寨(今鹤山区西杨邑村附近)扎营,北宋皇帝派杨家将率兵抵御辽军。杨家将作战时,曾在今鹤壁鹿楼一带屯兵,分别设立了前营和后营。“前营就是现在的小庄社区,主要在那里进行军事训练;我们这儿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在我们村设后营,主要是提供军需保障和安排将领家眷居住。”郭荣杰介绍,后营村的名字由此而来。 曾作为杨家将屯兵之地的这段历史,为后营村的历史带来厚重感,更成为村民们的美谈,大家对杨家将也就格外关注。“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是杨家的主要人物,杨家世代精忠报国的事迹,为后人传扬。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天下闻名。”郭荣杰向记者介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 历史悠久的汤河 后营村因靠山靠水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风水宝地。该村属于浅丘陵地貌,地势西高东低,西依靠凤凰山,汤河和泗河在村东部交汇,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汤河古称荡河,是卫河水系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牟山脚下的鹤山区鹤壁集镇孙圣沟村,全长73.3公里,在我市境内长21.17公里。公元569年,隋文帝在荡河源头附近设荡源县,县治所设在故县村(今山城区故县社区)。《大清一统志》记载:“荡水自河南汤阴北,东流至内黄县西南入卫河,本名荡水。”古时候,有很多温泉流入荡河,冬天河面不仅不结冰,还出现热气腾腾的景观,似热汤一般,荡河因而改名为汤河。 自古以来,有河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汤河曾世代养育着沿岸的居民。郭荣杰站在汤河畔回忆,原来的汤河水面宽阔、水质清澈,人们可以在汤河撑船,河水还能用来做饭,他小时候常和玩伴到汤河游泳、捉鱼虾。随着时间的推移,汤河水量减小,逐渐萎缩,只剩不到3米宽,潺潺的水流、长时间被河水冲刷而造型百态的石头及两岸随风摇曳的芦苇掩盖不住它的古老和沧桑。 后营村原有一座永济桥。据《汤阴县志》记载,在汤阴县城西的汤河上有座永济桥,说的就是后营村的永济桥。永济桥现已掩埋在路基下,仅存一通修桥古碑,古碑上刻有“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永济桥”字样。 古时晋豫官道曾让后营村繁华一时 “我们后营村在古时候非常繁华,就地开店做生意的人非常多。”郭荣杰介绍,后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古时村子坐落在豫晋两省之间的官道上,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这里人马来往频繁,出入豫晋路经此地的朝廷官员和商贾一般都会在此休息。 “往来的客商多,要在这儿住宿、吃饭,添置路上的必需品。”村民介绍,古时候,后营村的车马店、饭馆有十几家,一到晚上,每家车马店都住满了宾客,饭馆也是客满,十分热闹。 郭荣杰说,他儿时常听家中的长辈讲述晋豫官道为后营村带来的繁华。他说,当年车马店主要设在村西头,店家在山岗上挖窑洞作为牲口圈,因为住宿的宾客多,牲口圈里的马和骡子数都数不清。那时的车马店已实现了“人车分流”,车马从西门进东门出,既方便车马进出,也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到了晚上,车马店两个大门同时紧闭,保证货物安全。“我们这里车马店生意最好的张家和刘家,他们的店仅客房就有几十间,傍晚店里就客满了。”郭荣杰说,那时候汤河及泗河两岸风景秀丽,游客为避免天黑找不到地方投宿,都是下午两三点钟就到车马店投宿,之后再去河边游览,第二天才离开。 兴建于明代的郭家大院 郭姓是后营村的第一大姓。在后营村,说到历史古迹,人们首先提到的就是郭家大院。 郭家大院位于后营村东西大街中段路北,分为东院和西院,最早是郭家始祖郭林在明代修建的。据《郭氏族谱》记载,明朝初期,始祖郭林带着8个儿子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由于当地人烟稀少,郭家不仅在当地修建房舍,还圈占了大量土地,成为方圆几十里的首富。 郭荣杰介绍,郭家大院是始祖为迁民而兴建的。离开山西洪洞县之前,郭林的八个儿子均已成家,郭家在当地已是富甲一方。明朝初期,洪洞县的民众要迁至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为了了解所迁之地的情况,郭林则派大儿子到后营村进行实地考察。郭林的大儿子考察后发现,后营村水陆交通便捷,土地肥沃且地广人稀,郭林让大儿子带着资金到后营村大规模修建房屋、圈占土地。房屋建成后,郭林带着儿子们到后营村,大家看到气派的郭家大院后,非常满意。 郭荣杰说,当年,郭林给大儿子下达的修房要求是“越气派越好”。记者看到郭家大院整个建筑群像个城堡,四周由高约4米的砖墙围起,主院旁还有偏院,错落有致,几乎每座房屋的房檐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俗话说“河南人爱穿绸,山西人喜造楼”,山西人在建房造屋上是比较讲究的。郭家大院由高大的围墙将外界隔离的建筑方式正是山西建筑的特点,它具有封闭性和防御性。 “建造九门相照的大院耗时耗材,主家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村原来有两户大户人家也想盖九门相照的大院,但盖到一半就放弃了。”郭荣杰说,郭氏先祖在此扎根后家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愈发雄厚,不断扩建房屋,这才有了郭家大院现在的规模。据说,鼎盛时期的郭家曾在郭家大院里建了一座五层的望楼,不仅可以看到几里外的风景,还能防御土匪,后来由于家道中落,郭家后人拆楼卖砖度日,五层高楼被拆得只剩一间平房。 郭家大院的东院保存相对比较完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以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为主。该院的门楼两侧均雕刻着精美的花朵图案,寓意花开富贵。村民回忆,门楼前曾有高高的台阶和一块上马石,如今,台阶和上马石均被道路覆盖。进入门楼,穿过长约5米的甬道,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影壁。影壁的后面是郭家大院的第一进院。这处院子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设计精巧。院子里有一座三层小楼是看家楼,家丁每晚轮流在楼上守夜,保卫家院安全。可惜的是,这座小楼目前的三楼已经坍塌。 郭家大院第二进院的堂屋为硬山顶式样,面阔五间,南侧带有回廊。这个小院的房屋多以四根木柱作为支撑,呈现出木制框架结构,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在鹿楼一带比较罕见。遗憾的是,房屋已经坍塌,用来支撑的木柱还完好无损,这些木柱都比较粗壮,且粗细几乎相同,直径约50厘米。 郭荣杰介绍,郭家始祖在建房时用料考究,选用比较坚韧且粗细几乎一样的榆木代替石头作为房屋的支撑物,“大院有一处门楼上的横梁是一块厚约30厘米的榆木做成的,直到现在,那个门楼还完好无损。”记者随后顺木梯爬上大院一座房子的二楼,发现整座房子的主体支撑全是木料,木料上还雕刻着图案,木料之间靠榫卯衔接,记者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郭家大院的第三进院与第四进院相通,均由主楼和厢房组成。由于房屋众多,院落之间连接紧密,郭家大院里出现了一段宽约两米,长约百米的甬道。居民们称这段甬道为“郭家胡同”。站在这狭长的胡同中,前可以望见大院门楼,后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房子,记者有种身处“深宅大院”之中的感觉。 泰古石和大石槽传说 “泰古石、大石槽、空心狮子九龙庙。后营三大古,谁来了都要数一数。”在后营村流传的顺口溜中,关于泰古石和大石槽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相传,明朝初期,后营村有一个从山西迁来的姬姓地主,他山西的家中有一个可喂12匹马的大石槽,姬姓地主舍不得留在山西,但大石槽太重无法搬运,姬姓地主就到河边乞求河神帮忙运大石槽。河中的神龟听到姬姓地主的乞求后答应运送大石槽,但要求姬姓地主每天供奉一碗水。姬姓地主答应了神龟的要求,并按约定每天供奉一碗水。 有一天,姬姓地主在给神龟供奉水时不小心打翻了水碗,第二天早上人们在村口发现了大石槽和渴死的神龟,大石槽从此就留在了村口,姬姓地主逢年过节就带家人前去祭拜神龟。时间久了,村民家有人遇到难事或是生病了,就到大石槽那里祭拜。后来,大石槽被损毁,现已无迹可寻。 泰古石是一块高约2米、3个人才能抱住的石头。有人说,它是神仙从泰山运来的,所以叫泰古石。也有人说,它是神仙从太湖运来的,是为了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的,所以又叫太湖石。“泰古石是圆锥形的,就像一个人坐在那儿,它很神奇,下雨的前几天,它周围就会非常潮湿,下过雨后的几天,它还会往外冒水。”郭荣杰说,他今年65岁,他记得小时候,每逢干旱天气,十里八村的乡亲就到泰古石前跪拜求雨。遗憾的是,泰古石现在已被掩埋在路基下。 九龙庙和龙王庙 后营村东有一座龙王庙。龙王庙是座古庙,但在多年前被大水冲毁,现在的龙王庙是村民几年前新建的。龙王庙前有两通古碑,分别刻有“清康熙五十年重修龙王庙碑记”“乾隆四十二年龙王庙重修碑记”字样。 后营村还有一座九龙庙,但已坍塌。居民回忆,九龙庙因庙顶有九个龙头而得名。九龙庙前还有两个石刻青石狮子,其中一只狮子胸前有一个大拇指粗的洞,大家都叫它空心狮子。“因为空心狮子比较少见,所以比较出名。古时候,外地客商住到车马店后的第一件事就来看空心狮子。”郭荣杰介绍,这两只狮子一只被毁,一只被扔到了古井里,那口古井现在在一户人家的地基下。 后营村的两座庙为何都与龙王有关?据说,这里的龙王和淇滨区上峪乡白龙庙村的白龙有关。相传,白龙在前往白龙庙村的途中看到后营村风景秀丽,便决定在此休息一会儿,村民们为此修建了龙王庙和九龙庙。村民告诉记者,古时候九龙庙和龙王庙香火鼎盛,附近村庄的村民经常到龙王庙举行祭祀仪式。祭祀时,人们不仅带着贡品,还有一人盘坐在铡刀上,由两人抬着到庙门口进行祭祀表演,以祈求风调雨顺。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