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泉十八岗,九龙朝凤凰……” 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三家村
“九泉十八岗,九龙朝凤凰……” 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三家村

 
时间:2021-3-13 22:33:37  作者:鹤报融媒体记者 刘倩倩 实习生 宋文慧 文/图  编辑:鹤壁新闻网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1-01-26 08:25

1

三家村的古民居。

2

张氏祖祠。

3

张氏家乘。

4

万历皇帝御赐的匾额。

“三家村,好地方,九泉十八岗;长岗岭,十里长,榕花树下出宰相。”这是在山城区三家村一带流传已久的一段民谣。该村位于山城区石林镇西北部,全村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姓张。据《张氏家乘》记载,张家人自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后,历代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就出了2位举人和42位秀才。

1月24日,记者走进三家村,了解三家村三次更名、西周初期“三监叛周”、“三叔”魂归之地、田单巧施火牛计、石门会诸侯、诸葛亮吟咏《梁父吟》、《张氏家乘》、张氏祠堂的传承……

三村、三嫁村、三家村

村子曾三次更名

“我们村以前不叫三家村,叫三冢村。名字听起来怪怪的,但有很多传说故事。”66岁的张跃先告诉记者,该村的村名大有来头,村名为冢或是因为村中原来有3座巨大坟冢,村民称其为大冢。

“村里老人常说,以前河边有3座相邻大冢,高近两丈、直径几十米,中间的大冢旁边原有一棵直径约1.5米的古树。”张跃先说,当地人称这棵树为报马树,不少老人还回忆,小时候常常在报马树下面玩耍或爬上坟冢捉迷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为牲口垫圈时都到这里取土,高大的坟冢渐渐被夷为平地。如今已成了菜地、麦田。

至于这些冢是谁的坟墓,村里没人能说得清,他们笼统地将其称为“三叔坟”。还有村民介绍:“我们的先祖是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过来的。有文字记载,三家村一开始叫三(冢)村。”张跃先说,村民由于忌讳“”字之意,又因为“”与“嫁”的写法比较接近,便将三(冢)村改成了三嫁村。后来有人认为三嫁村这个名字还是不好听,便去掉了“嫁”字的女字旁,三嫁村就成了三家村。

“还有人传说,张氏先祖当时在此开荒,后有乔姓、杨姓人逃荒至此,三姓族人在村中生活,就给村子起名三家村。”张跃先说,这个传说故事并无文字依据,只是村民茶余饭后的闲谈,而三村、三嫁村、三家村三次更名,确有文字记载。

溯源三家村 “三叔”魂归地

三家村村委会主任张洪建拿出一个档案盒给记者看,他说档案盒里装着他们村里的宝贝:四本《张氏家乘》。“家谱中介绍了三家村的来历,还收录了三篇文章,都是古人写的,我们都看不懂,但大家都知道,这和我们村的文化传承有关。”张洪建介绍,《张氏家乘》自清乾隆十七年始编后,历经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数次续修,形成了元、亨、利、贞四卷,共247页,约8万字。

除了按照惯例编修家谱之外,《张氏家乘》中还收录了《细诗公传》《三冢村记》和《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等文章,对三家村的历史及人文自然景观都有所介绍。

《细诗公传》记载:“细诗公者,山西洪洞人也,繍(xiù同绣)诗有累累工夫,故横其繍文为细亦以其知其子孙不繍诗,故横传其诗秘于其弟子张氏绝绪,明初西安贼张士诚大杀洪洞居民,细诗公家被害,有为山西不可居,隐河南汤阴县三村,三者三叔墓在也……”

《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记载:“此周管叔、蔡叔、霍叔所死地……吾为是求三叔冢。视之有石碑,果三叔墓,故又名三冢村。”文中还记载:“管叔致辟,归葬于此。蔡仲有命,蔡叔释。囚霍叔,幸康叔赦,归居于此,时年九十八而卒,故皆葬李家道……”

村中传说与文字记载相呼应,不少村民说,该村得名三是因为管叔、霍叔、蔡叔埋葬在这里,而这三位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初三监,他们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周公旦互为兄弟。

说到周初三监,张跃先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所谓三监,是武王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商都,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鄘(yōng)、邶(bèi)3个封地,分别由管叔(东卫管叔鲜)、蔡叔(南鄘蔡叔度)、霍叔(北邶霍叔处)去统治,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史称“武庚续殷”。

先秦古籍《逸周书·作雒(luò)》记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史记·周本纪》正义记载:“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相互印证了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将商朝遗民集中在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交由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为了监视武庚,周武王在朝歌周围设立了卫、鄘、邶三地,让管叔、蔡叔和霍叔来管理,从而监视武庚。

西周初期“三监叛周”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因周武王去世,他的另一个弟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料理国家大事。管叔、蔡叔和霍叔对周公旦不满,3人串通武庚并联合东夷势力反周复殷。周公旦率兵镇压,武庚和管叔被杀,周公旦对蔡叔与霍叔网开一面,让两人保全了性命,这段历史在史料中被称为“三监叛周”。经此一役,周王朝稳定了政局,消除了殷商遗民叛乱这一不稳定因素,从此奠定了周王朝统治长达800年的基础。

张跃先还介绍,史料中对“三叔”生前的事多有记载,而其死后葬于何处却一直是个谜。这次在《张氏家乘》中发现的《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一文对“三叔”的魂归之地介绍得清清楚楚,为研究“三叔”提供了重要线索。

而三家村的《张氏家乘》内容丰富且保存完整。在民间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家谱是不多见的,对于研究当地人口发展、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文化、教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西周初期的管叔、蔡叔和霍叔这3位历史名人的介绍,为其封地及活动提供了难得的文字资料。

邶、鄘、卫与《张氏家乘》中“三叔”的记载相互印证

张洪建介绍,曾有不少史学研究及文学爱好者来到三家村,探寻从《张氏家乘》到三叔冢再到邶、鄘、卫之地的记载。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曾考证邶、鄘、卫的位置在“殷纣畿内千里之地。”即邶、鄘、卫在商代都城中心区域方圆千里的地域范围。

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在其所著《五经正义》中对郑玄的推断解释:“自纣城而北曰邶,南曰鄘,东曰卫。卫在汲郡朝歌县,时康叔正封于卫。其末子孙稍并兼彼二国,混其地而名之。作者各有所伤,从其本国而异之,故有邶、鄘、卫之诗。”也就是说,纣城(朝歌)以北是邶,以南是鄘,以东是卫。卫地确切地点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后来康叔的封地也在此处,被称为卫国,后世人经常将卫地、卫国混淆,郑玄考究的卫实际上是卫地。

卫、鄘、邶三地的确切地点虽然目前难以确定,却能从一些古代典籍中找寻到它们的影子,或许我们如今所生活的鹤壁正是卫、鄘、邶三地的先民们赖以生存的故土。

诗经中《邶风·泉水》记载:“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鄘风·桑中》记载:“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卫风·淇奥》记载:“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或许正因三监之地与如今的鹤壁并不遥远,地域上才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我们村的《张氏家乘》记载了三叔归葬于此,和这些都相互印证。最可惜的是当时的大冢一点儿没留下,让三叔冢仅存文字记载,如果当时好好保护,不但为三家村的历史做印证,还能解出很多历史之谜。”张洪建感叹真实的历史或许早已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在没有出现确凿的证据前,仍有理由相信三家村或许就是管叔、蔡叔、霍叔的安葬之地。

田单火牛计、石门会诸侯的故事

《张氏家乘》中还记载:“张角起,鹤壁大为此地害,人皆去此地。”张角乃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首领,他领导的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导致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从《张氏家乘》中可以看出,张角率领黄巾军曾转战鹤壁一带,战火殃及平民百姓,人们为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

村民介绍,三家村东南约2.5公里为石林镇小寨沟村。《张氏家乘》记载:“宋兴,张广远伐契丹,军此东小寨沟以破契丹。小寨者假寨也,后人不知,故名小寨。假寨者诱契丹也,为此,契丹不害三冢界。”这里所说的张广远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排行老四,他为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立下了卓著功勋。他曾效仿诸葛亮,在小寨沟村玩儿起了空城计,吓得契丹人不敢入侵。

三家村向西约1.5公里有个地方自古以来称石门岗,西北约3公里为鹤山区鹤壁集镇马驹河村,《张氏家乘》中记载:“石门岗本齐地……天下诸侯皆会于此,放马于其西河,故名马驹河。”张洪建说,历史上确曾发生过“石门会诸侯”,而石门岗、马驹河这两个地方与诸侯会盟有没有关联还需加以考证。

三家村向西约2.5公里有个地名叫伐牛坡,据《张氏家乘》记载:“西有伐牛坡,乃田单火牛计牛死处,故名之。”村民介绍,这里就是当年田单巧布火牛阵的地方。

田单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当年燕国任命乐毅为将军,联合秦、赵、韩、魏等国攻打齐国,接连攻破了齐国的70余座城池。在齐国岌岌可危之时,负责守城的田单把千余头牛集中在一起,在牛角上捆上尖刀,在牛尾巴上绑着浸透了油的麻布,夜间将牛赶出城门,点燃牛尾,牛负痛冲向燕军大营,并一鼓作气将燕军赶出了齐国,收复了失地。

“步出齐东门,望见(亦有版本为“遥望”,此处依家谱,下同)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相传这是诸葛亮时常吟咏的《梁父吟》。《张氏家乘》记载:“当是时,齐城犹在大固城,诸葛梁父吟所在,多有其游固城,故咏:步出齐东门,望见荡阴里。荡阴,今狮驼村,县志误传施济。施济村不能在今,此是后人论传。狮驼村今无可指,当金兵南下,此处不迹,故无可指。”

明清时期出过两位举人和数十位秀才

张洪建带着记者来到村里,指着一些古民居介绍,这一家曾中过举人,那一家曾出了秀才。家谱里记载,明清两个朝代,我们村出过两位举人和42位秀才。”张洪建言语中满是自豪。

三家村在历史上是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张氏家乘》中记载,有个叫张渊的人还曾当过明朝万历皇帝的老师,人称“侯门教”;明朝举人张士诚曾任遂平县县令,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士诚的后代还保存着当年皇帝任命他为县令时下的圣旨,村里有许多人现在还记得那道圣旨的样子。

传说送圣旨的人骑马而来,他将马拴在“三叔”墓旁边的大树上后向张家报喜,那棵“报马树”也因此而得名。

“村里还流传着老举人禅让的故事呢!”村民讲起三家村曾有一位五旬老人,从孩童时考科举,一直到年过五旬才中了举人。“虽中了举人,还是第一名,但年过五旬,官家提出禅让一说,让中了第二名的年轻人留在朝中,让得了第一名的老举人回乡做个县令。”村民说,这位老举人心中不愿,但还是做了遂平县令,深受百姓爱戴。

张跃先告诉记者,村里老人传说,古时常有响马在三家村周边打劫,但每次经过三家村,非但不会进村骚扰,还会留下一些粮食、银两。张跃先说:“老人们常说,村里人才辈出,不少人在朝中做官,响马不敢打劫,还会象征性留‘礼’,三家村民风淳朴也很团结,所以外人不敢作乱。”

三家村现存四座明清古桥

三家村西面是山,东面是丘陵,属沙岩石地貌。村落地势西高东低,三面环山,呈“箕”状。村里流传下来的民谣:“九泉十八岗,九龙朝凤凰,榕花树下出宰相。”还有一首民谣:“三家村,好地方,九泉十八岗;长岗岭,十里长,榕花树下出宰相。”村民们说,民谣都是有出处的。站在村外山岭上向村里看,三家村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周围有九道岭像卧龙一样,龙头都朝向这只凤凰。而且在三家村周边,有9眼山泉流出来的水都汇集在凤凰的尾部,凤尾成了出水口,最终汇入杨家河。这就是三家村“九泉十八岗”“九龙朝凤凰”的由来。在村西有一棵粗大的榕树,相传从前有人在为老人下葬时从大榕树下飞出两只白色的鸽子,人们认为这里的风水好,风水先生也曾预言大榕树下将出宰相,这便是“榕花树下出宰相”的由来。

村民介绍,古时的三家村,被水环绕,每到雨季,河水常会漫过桥面。张跃先说:“我们村现存古桥有四座,分别为石梁桥、老爷庙桥、冬青桥和涌泉桥。”

石梁桥建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3孔石台砖拱结构,属马蹄拱桥。三个桥拱跨径均为1.4米,台高1.5米,桥面宽2.6米,桥长5.9米。

老爷庙桥属于石台石拱结构,跨径1.3米,台高1.2米,桥面宽10.8米,长10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桥体上刻着“日月星明”四个字,字迹仍清晰可见。

冬青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该桥属石台石拱结构,跨径3.25米,台高1.5米,桥长10米,属半圆拱单孔拱桥。桥体石面纹路雕刻清晰,桥体古朴凝重。

涌泉桥建于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该桥跨径1.5米,台高0.5米,桥面宽4米,桥长14米。

三家村还有一处排水涵洞,位于张家祠堂西侧,券径1.5米,高1.5米,深10多米,涵洞券门正上方雕刻有牛头浮雕,涵洞为石砌。村民根据其建筑风格推断年代为明代。

建于清代的张氏祠堂

张洪建带着记者来到张氏祠堂,这是一座清代建筑,有院和享堂。大门门楼和享堂大殿屋脊上装饰有兽形雕塑。享堂有3间,出檐抱柱,东西两墀头上装饰有麒麟图案,大殿内有木雕隔扇,金檩和金枋间有菊花等木雕,正门格栅上方原挂有“百忍堂”匾额,堂内供奉张姓祖先木雕牌位一座,后墙上挂有“诗林尤雅”匾额,墙角有“明侯门教胄仁轩公之墓”石碑。

说起“诗林尤雅”的匾额,55岁的教师马有生讲,万历皇帝的老师张渊字仁轩,他向万历皇帝告老还乡,万历皇帝下圣旨封他为侯,并御赐了题有“诗林尤雅”的一块匾额。“这块匾额已经有400多年了,是我们村的文化见证。”马有生还讲起,三家村附近的肥泉村、中石林、黄牛坡、李古道、范家坟村,都有从三家村外迁的村民,逢年过节,外迁村民还会来到张氏祠堂祭拜。

至今三家村还存着不少古民居,还有“九门相照”的古民居。建筑物形式多样,有楼、瓦房、平房,装饰花样繁多。有些建筑物虽然已经破旧,但从现存的建筑上仍然可见当年建筑物的风采。有些房角的墀头还雕刻着福、寿、宁、康字样和莲花、菊花、麒麟等图案。其中,有张家大院一座,坐北朝南,主房为四座二层小楼,砖木结构。一层天棚均为半拱形,二层“工”字屋脊,青砖青瓦。四重院落,前后贯通,九门相照,是三家村九门相照建筑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保护村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我们村制定了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只为把老故事讲下去,一代代传承。”张洪建对三家村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