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毛连洞村杨氏的门楣故事 时间:2021-11-30 17:56:40 作者:马运钧 编辑:今日头条 巍巍牟山,南有淇水流碧玉奔腾不息,北有汤河汤汤缓缓东去。毛连洞就横卧在牟山东侧笔架山缓缓的山坡上。 云䒱霞蔚,秀水青山。 毛连洞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杨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南迁林县洪河村,再东迁牟山脚下汤阴县毛连洞村(现为鹤壁市淇滨区) 。杨氏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繁衍生息三百多年。 笔架山既像一座笔架,又像一个元宝,还像一顶官帽。民间渐渐就有了“正对笔架山,辈辈做高官”的说法。 笔架山给毛连洞杨氏后人以无限的遐想,他们在村中专门建有文庙。 太行山脚下的小小山村,建关帝庙的有,建山神庙的也有,但建文庙敬孔圣人的还真不多见。 毛连洞杨氏重视教育是远近闻名的。从此,毛连洞村的山风中就多了缕缕书香。 清朝末年,杨氏后生杨瑞云由乡试取得监生,成为家族第一位博得功名的读书人。 杨瑞云生子杨兼善,杨兼善又育子杨配镐和杨配锦,杨配镐和杨配锦俱为监生。 杨配镐,字于西,少读私塾,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参加科举,获登仕佐郎,清朝九品文职官衔。 杨配镐育有四子,即杨晴田、杨井田、杨礼田、杨福田。 民国初年,杨井田、杨福田兄弟两人先后出任汤阴县六区区长、四区区长,名扬乡里。 杨井田,字方里,取“井”字内方之意,监生。 杨井田生于1882年,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天资聪颖,机敏过人。九岁便可以作千字作文,十七岁即为秀才,表现出不寻常的才华。本想着进入仕途,对国家有所裨益,不料在奔波中却襟抱难开,一腔热血,遇冷生寒,只得回到故乡,转到经营,顺承祖业。 杨井田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性格开朗、豪侠自任、善于交际,犹好公益,有“囊助政府,绥靖闾里,有功桑梓者,不可悉数”的美名。 杨井田德高众望,是当地的知名绅士。他在牟山一带担任村联防董事会长时,村民曾赠送他“乡闾洽服”的匾额。 杨井田办事公正负责,通情达理,处事周全。1920年,他被选为六区区长(民国初年汤阴县废里社,划为七个区,即:城厢、白营、菜园、五陵、李朱、鹿楼、鹤壁。六区就是当时的鹿楼区域)。 杨井田任六区区长期间,深受百姓爱戴,辖区区民联名送其“身备六行”匾额,以示彰表。(所谓“六行”,原本取义《礼记》中的“孝、友、睦、姻、任、恤”,这是当时当地百姓对其的高度评价)。 杨井田,号老方,人们又习惯称他为“山里杨老方”,真的做到了享誉一方。 杨福田幼时秉承父教,识字读书,博闻强记,涉猎甚广。 1905 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从此,杨福田终止了科举梦,开始了求学之路。他先后求学于汤阴、开封中学。 1907年,经过层层选拔,杨福田如愿考入南法政学堂,成为汤阴西部第一位考入新式学校的杨氏后生。好消息传来,人们纷纷前来祝贺,杨氏族人倍感荣幸。 南法政学堂是民国政府专门培养官吏人才的新式学校,所聘教员多系留日毕业回国或湘教育界有声望者。杨福田也是掩不住喜悦之情,他匆匆告别家人,只身一人来到长沙求学。 杨福田学习极其用功,三年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并由河南省府委职为河南省叶县财政局副局长、局长。 当时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政府陷入瘫痪状态。在叶县任财政局局长的杨福田认为,教育才是改变中国现状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于是,他决定放弃已有的功名成就,回到家乡兴办教育。 那时的汤阴县有七个区,四所高等小学,人口众多的六区(也称鹿楼区)没有一所小学。 杨福田回到家乡后,积极发动家籍六区的县府官僚、地方士绅、文人墨客,在六区的鹿楼集筹办汤阴县第五高等小学。 1930年,杨福田担任汤阴县公安局局长。 杨福田任县公安局长时,每逢铁西人打官司,他都会劝说:乡里乡亲的,打啥官司呢。乡亲们也会听他的话,回家等他进行调解。 杨福田每次回家,离家还有十多里地远时,他就下马步行回村。他一路上主动和村民打招呼、聊家常。逢年过节,他还领着家里子侄辈在村里挨家挨户拜年,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 杨福田为人公道,敢于直言,颇能治事,且慎于律己,深为民众所赞颂。1935年即民国二十四年,杨福田被选举为汤阴县四区区长。 第四区区政府位于鹿楼集(今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政府所在地),该区北到安阳县,南至淇县县界,东至京汉铁路,西至林州市东姚镇、临淇镇。该区地形复杂,匪徒出没,难以治理。 杨福田积极主张“乡村自治”, 以推进地方自治为己任,提出 “让更多的人做好人,地也种好,学也上好”,深合孙中山先生训政时期的训民以政之建国程序。 毛连洞杨氏一门两区长的故事,在当时的汤阴县西部传为美谈。 1938年2月18日,汤阴县城沦陷。 杨福田回到家乡聘请武术教官,领导毛连洞和周边村庄的村民组建民团开始抗日。 在随后的抗战岁月中,国民党汤阴县民主抗日政府和共产党民主抗日政府先后来到毛连洞村。 杨福田作为地方乡贤,为民主抗日政府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汤阴县抗日政府迁至毛连洞村后,来自沦陷区的几所小学也一同进驻,同时各界人士的子女也接踵而来。 杨福田遂将这些孩子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召集起来,将家族的一处宅院腾出来,合并成立汤阴县抗日学校,为当时汤阴县在游击抗战区唯一的一所学校。 尽管当时物质条件很差,师生们还是满怀学习激情,处处洋溢着朗朗读书声。杨福田还谱写了抗日歌曲:“汤阴沦陷寇氛张,校址设置牟山旁。四山环绕好风光,弦歌不辍武维扬。生徙纷集志坚强,长我本事自飞翔。誓灭顽敌驱豺狼,千秋万岁中华长。”歌词不但颂扬了毛连洞村人文环境优美,而且表达了学校师生团结抗日决心,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1943年冬天,杨福田患病逝世。 汤阴县民主抗日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追悼会的挽联是:一杯之奠,岂止泪洒同情;万众一心,实欲驱除暴日。 抗日名将李振清将军也前来吊唁,并亲自题写挽联:报国敢云天职尽,立身当与古人争。 https://www.toutiao.com/i7035918858644881950/?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
1×tamp=1638230529&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
1&req_id=202111300802090101310391960FC60FF6&share_token=9c57724c-5417-42b0-8fed-5ffdd1c5dbba&group_id=7035918858644881950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