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历史名人:鞠躬尽瘁,精忠报国,文武双全的兵部尚书王越
浚县历史名人:鞠躬尽瘁,精忠报国,文武双全的兵部尚书王越

 
时间:2021-11-26 18:18:18  作者:浚县马金章  编辑:新浪博客 


浚县马金章新浪博客   11-23 20:18
 
 
  王越(1426~1498年),字世昌,以功封威宁伯,世称“王威宁”直隶大名府浚县人。官至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王越是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上下求索、独立特行的处世风格;抵御北元侵扰、屡建战功、威震边关、护国安邦的将帅能力;严于立法、力革时弊、光明磊落的节操品质;能诗善赋、文采“直逼盛唐”的卓越才华,使其成为一代“妙绝人才。”

    乡邦英才,廷试传奇

  王越少年有志。《浚县志》记载他少时仪表奇迈,颖悟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塞窗苦读时有感两宋之亡,时常愤懑于心,胸怀报国之志,希望有所作为。他身高威武,力大善射,涉猎大量史书,颇有谋略。

  王越景泰元年(1450)乡试中为第三名,景泰二年参加京都会试,登进士第。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载,王越为三甲之第六名。

  《明史·王越传》记载,在廷试现场,忽然一阵狂风刮过,把王越的考卷刮到云霄中,考官与考生都抬头仰望,最终无影无踪。眼见考试时间所剩无几,十年塞窗即将功亏一篑。王越冷静处之,向考官重新要了一张空白试卷,在剩余的时间里依然从容答毕,身跃龙门。

  对上奇事,《明史窃》《名山藏》《罪惟录》之王越传均有记载。而这神奇的故事竟然在朝鲜文献中亦有相同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朝鲜文学家朴趾源(1737~1805)曾随使节团到中国。其《热河日记》亦记录此事谓:“杨循吉《志异》云:‘皇朝文臣得拜极品不数人,威宁伯王公其一也。公当廷试日,稿甫就,忽旋风起腋下,腾起卷于云霄中。廷臣与同试者咸仰视,弥久弥高,至不见乃已。中官以闻,诏许别楮誊进。后公由中执法大司马以进于伯爵。’此王越事也。”

  王越廷试时的监试官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记载“辛未廷试事”:“贡士纸卷为风所扬半空去,呼之至,乃浚县王越也。”其经过人物记录颇详。诸多史书记载王越廷试传奇,多从《水东日记》化出。

    惩恶治腐,执法严明

  王越考中进土后,授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王越刚到浙江,就遇到有百姓状告县官侵占民产。听了哭诉,王越非常愤怒,明察暗访之下,涉亲官员的横暴之事很快查实。但涉官员,是朝臣的亲信,他们倚仗权势对王越威逼利诱。王越顶着压力,惩处贪官,勒令他们限期退还非法侵占的土地,并释放无辜遭拷打的百姓。

  在任浙江道、山东道两省监察御史时,他“震贪慑污,激浊扬清,议论英发,见事风生,众皆敬服”。

  天顺元年(1457),王越回京城担任监察御史。同为监察职位,他的风格却大有不同。除了多干工作外,他几乎很少说话。都察院左都御史寇深对此很是赏识,让他执掌、负责批阅各地御史送来的奏章,并拟定处理意见。

  因为王越掌握弹劾奏章、提前了解时事动态,大将军石享、太监曹吉祥、都督张軏等位高权重的大臣,都曾拉拢过他。对此,王越一概不为所动,闭门不见,守清居洁。

  王越一生的职位,总是和监察官分不开,历任浙江道、山东道监察御史、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直到最高监察职位:左都御史掌院事、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尽管宪宗皇帝成化三年(1467)后王越多为兼职监察之职,但足见朝廷对王越此职政绩的认可和褒奖。

  内阁大学士吕原盛赞王越在监察职位上“正色立朝,无所屈挠,尝按治川陕,所至风裁凛然。比者监试春闱,严于立法,尽革往时之弊。”

  弘治十一年(1498),孝宗皇帝在给王越的赠谥诰命中,高度赞扬其监察功绩:“尔故少保兼太子太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器宇恢宏,性资英敏。早策贤良之举,蔚有时名;屡更风纪之司,敫其政誉。

    卫国戍边,战功卓著

  天顺七年(1463),大同军区司令(巡抚,都御史,提督军务)出缺。王越就任此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巩固防务,富民强兵。大同所属宣府、延绥是抵抗北元入侵的最前线,这一带经常遭到北元侵犯,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到严重的破坏。

  初到大同,王越看到的是破败失修的城墙、面黄肌瘦的士兵、骨瘦如柴的战马、惶惶不安的边民。“缮器甲,简卒伍,修堡寨,減课劝商,为经久计”,王越雷厉风行、重整旗鼓。三年后的大同,城墙高筑、士气高涨、商贾云集、繁荣富足,巩固了防区的国防民生建设。此做法被朝廷在边疆大力推广,增强了抵御北元侵犯的能力。

  天顺八年(1464)敌人袭扰时,王越领兵破敌,斩二百八十人,加太子少保,增奉一级,提督十二团营。

  知己知彼,进退自如。成化三年(1467),明朝发动对北元的征讨。王越成为此次远征的参谋长(赞理军务)。一天他与主帅硃永帅人出巡,骤然与强大敌军遭遇。硃永想要逃走。王越制止,叫列阵自保。敌人怀疑有伏兵而迟疑不敢进攻。对峙到黄昏之后,王越令所有的骑兵下马,衔枚鱼贯而行,自己则率骁勇殿后,借着夜色掩护从容撤退到五十里外的明军城堡。王越当时对硃永说:“我方一动敌人就会追击,敌强我弱就会损失,只好不动声色迷惑他们。下马步行撤退,声音小不易惊动敌人,方可顺利摆脱强敌。”

  成化十六年(1480),出大同御敌,于威宁海克敌获捷,斩敌四百,封威宁伯。十七年(1481),出宁夏西征,佩将军印,任总兵官,初镇大同,移镇延绥,战功卓著,加太子太傅,总制宁夏、甘肃军事,提督团营。

  足智多谋,出奇制胜。王越治军有方,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干。他镇守边关二十八载,“虽罹挫衂而志不少衰。”“久膺帅寄,历西北诸镇”,身经百余战。率军擒斩敌数千,夺获驼马万计,盔甲器物数万,追回被抢人畜三十余万,出境数百里,使河套地区久无边患,立功受奖十七八次之多。在防御工事上,王越改挑壕堑为筑高墙,计千余里,创建墩堡数十座。“改选兵甲,简练士卒,区画粮草”,胸有伟略,“一遇有警,身不离鞍马,手不离弓矢。或连日不脱衣甲,或终日不得饮食,寄存亡于呼吸之间,决成败于指挥之顷,百苦备尝,九死不悔。”王越用兵,“知敌情伪及将士勇怯,出奇制胜,动有成算”。
 
  善于用人,推举贤才

  红盐池之战中,军队快到对方营帐的时候,突然遇到大风暴,狂风扬起沙尘,众将士觉得时机不好想回营。一个老兵上前说:“这是天助我军也!天刮大风让敌军守卫无法察觉我们侵人,必定能够取得胜利。”王越听到后,立即下马礼拜这位老兵,提升他为千户(团长)。

  王越举荐杨守随、侣钟、屠滽、王浚等人,后来皆成为名臣,健将武校多出其门。

  自天顺七年七月起,至弘治十一年年十二月,王越在边历任四十余年,凡进阶具由功升。身临战阵一百九十四次,生擒达贼二百二十九名,斩首二千三百五十五颗,夺获战马八千九百九十八匹,驼二百四十二只,夺回被抢人口二千七百名,夺获盔甲器械旗纛无算,夺回被抢牛羊骡马等畜三十万二千有余。挂平胡将军印充总兵官移镇大同,挂征西前将军印提督京营并宣大各路军马,挂靖虏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延绥地方,特勅奖谕二十余次。

    博学能文,长诗善赋

  王越文武全才,非但“身率三军,决胜千里”,而且博学能文,长诗善赋。明宪宗朱见深褒扬王越:“计武烈,不减汉朝之卫霍(卫青、霍去病):论文事,无惭宋室之范韩(范仲淹、韩琦)。”

  王越戎马疆场之余,作诗、词、赋、文数百篇,20多万字,后人辑有《王襄敏公集》,由资政大夫、南京刑部尚书吴洪作序,赞王越好学不倦,诗风“品格直逼盛唐…… 文不经思虑,动数千百言,纵横张驰不失其正。诗尤明易通畅,不事艰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然气象雄伟,文思焕发如长虹亘天,光焰万丈,可以追逐李杜诸人,其余莫能及也”。

  王越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即有很高的评价:既有气势雄浑的慷慨之作,亦有流丽清婉的性情小品,对明代前、后七子,特别是公安、竟陵文学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如今,王越文化研究成了其家乡浚县的一门显学。成了不少学者关注的研究选题。郑州大学赵长海先生的《王越集》,被列入“中州名家集”和“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该文集2009年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