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0 20:51:22 作者:秋雨 编辑:秋雨美篇 秋雨美篇 2021.11.14
如果一个人,尤其是走上领导岗位的人不读历史,就会像盲人行路,即使不会身临悬崖绝境,也会常常出交通事故。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每一个人走好人生之路,尤其是领导者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也是指路明灯,以史为鉴,可以知进退得失。历史也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发动机。作为一个人、一个领导者,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走好人生、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者的水平。
历史是什么?有人给了历史许多别名,我也给出几个:人民创造、充满艰辛、染尽血泪、天地舞台、朝代更替、不可更改、折戟沉沙、善恶同在、功罪共存、山河变色、荒草坟墓、前进倒退、代代传承、兴衰荣辱、成败得失、人类足迹、古往今来、沧桑巨变、沧海桑田、时间长河、长河落日、一条河流、几度夕阳、花飞花谢、生死交替、大地冷暖、物换景移、红尘滚滚、物是人非、几多风流、人间春秋、风霜雪雨、往昔岁月、经验教训、前赴后继、扬弃发展…… 历史应该由谁来写?让别人来写,由后人来写,但那位“别人”“后人”难道就一定能够公正无私地秉笔直书吗?我看未必! 殷商的灭亡怎么能只归罪于帝辛一人,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帝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却不能像周人给帝辛写的历史那样,周人并不像孔子说的那样伟大,帝辛也不像周人和孔子说的那样十恶不赦。秦朝的灭亡全归罪于秦二世,难道没有赵高的事儿,难道秦嬴政能脱掉干系,李斯就不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西汉王莽篡政,东汉风雨飘摇又该归罪谁人?传统的儒家世袭思想严重影响着对历史的公正评价,《史记》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王朝世袭思想,且关于商、周的文字错误百出,完全站在周人的立场上,怎能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用传统世袭思想看王莽,王莽永远是个乱臣贼子,所以新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总是王莽的不正统,谁敢说黄河天灾是王莽新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对三国曹操的评说,也是因受传统世袭观念的束缚,长期在戏台上扮演着白脸奸臣的角色,历史被歪曲了,皇家世袭观念的毒素侵蚀了华夏儿孙,至今一些文人在历史的问题上,仍维护着王朝的世袭制度,维持着自周人、周人的粉丝微子、微子的后裔孔子传承下来的封建造假。 贞观盛世只吹嘘李世民了不得,总不愿意承认武则天的功劳,因为她是女人,乱了朝纲,有违封建传统。封建思想的控制,让华夏子孙脑袋灌水,不认好坏,一个对历史作出巨大贡献的巾帼先驱,却因某些封建文人的添油加醋,搞得面目全非。 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贯穿历史的一个潜意识,也可以说是潜规则。项羽最后失败了,刘邦最后得了天下,所以评价刘邦处处皆是圣人,而项羽就惨了,英雄在天之灵欲哭无泪。杨广后期昏聩了,灭亡了,罪恶滔天,罄竹难书;李世民保持晚节,事业后继有人,成了千古一帝。二人同样的杀兄夺权,同样的对父不敬,但记述评价却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字,能说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历史吗?人都在变化之中,变化也是有过程的,这能说是唯物史观吗?为什么总要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规则评价历史人物呢?儒家是趋炎附势的历史观,自从董仲舒之后开始苦练吹鼓手的功夫,且总是抱着私心写历史,见风使舵写历史,怎么能秉笔直书? 宋朝把杨门女将吹得如花似锦,而把潘仁美丑化得不能再丑化,潘仁美凭什么当的高官,无功于大宋,能平步青云吗?杨门英烈在抵御外寇时功不可没,但在与潘家的矛盾中,杨家很有仗势欺人之嫌,只是当时的文人可能是一边倒,扶竹竿不扶井绳,但谁又能真实地说出当时的情景?不能真实、公正记录这段历史的宋朝史官们,愧对后人! 铁的事实已经证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是制造文字狱的高手。然而清朝钟情于给明朝写历史,康雍乾在修《四库全书》时,征集天下所有的书籍,然后大肆删改和焚毁,许多古书,特别是有关明朝的书,大都销声匿迹了。编修《明史文苑传》的编修们,不顾历史本来面目,全部按照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旨意,四下里扒拉出许多破绽明显或无从考证的所谓文字狱案例,硬是造出了一个大搞文字狱的朱元璋。从此之后,关于明初文字狱的说法似乎就被当成了真实历史来对待。隋朝的文史档案不知道李唐是如何处理的,杨广与商代帝辛一样,帝辛与夏桀一样,夏桀的历史只有商汤说了算数,帝辛的历史只有周人说了算数,杨广的历史只有李唐说了算数,这样的历史不知道掺进了多少水分。 殷商帝辛失败了,亡朝了,他的敌方鸠占鹊巢,并且还为他写历史,于是莫须有的罪名便成立了,以后的岁月里,帝辛的罪名层积叠压,越来越多,终于成就了一个无道的殷纣王。追随周人姬发的那些文人,费尽心机地在抹黑帝辛,不抹黑帝辛怎么能显出周人姬发的圣明!帝辛失了天下,但帝辛拓疆开土,直抵长江,这些版图被周人姬发继承下来。战国云烟四起,周天子干什么去了?已经是名存实亡,其实并不比帝辛伟大。唐太宗一代明君,难道就没有给杨广脸上抹过黑?说一个人坏,好像一无是处,即使他的功也要想尽办法变成过,变成罪恶;说一个人好,好像什么都好,即使错事、罪恶也要绞尽脑汁变成功绩,流芳后世。 历史很复杂,历史书籍多有真伪。史是记述过去时代的兴衰变迁,可加叙加议,略带修史者贬扬观点。志是记录当代物换景移,修志者不可分析,不可评议,不可褒贬,要保持真实原貌,保持原生态。各地都流行写地方志,各行业也在写行业志,一些单位也在向档案里补历史,更有甚者,有些近水楼台者屡改履历,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地方某些利益,历史古迹处处重名,历史名人全国都是故乡,炎黄魂归不知该进哪个家园;行业里原本是有创始人的,可多变成了现任的头儿。要知道单位里拿笔杆子的,拿照相机的,多是头儿的贴身! 自《史记》以来直到隋代,史书都由私家撰述,凡是能够传世的,质量总比较优良。但也有短处,就是私家受条件限制,不容易利用史官所藏典章制度,撰述志书。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说白了,历史功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说,不可能达到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因为无论是写史的人还是评史的人,都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知识、历史和客观环境的局限。即使没有个人私心,也有身处某个政治集团的私心;即使不带政治团体的私心,也会带着自己民族的烙印,带着国家的私心;就是走出地球到了宇宙时代,也必然带着整个地球村的观点。不带任何观点和私心的历史文字,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有。 见仁见智,对历史永远也不可能统一到一个认识水平。就我们自己的认识,也不一定正确。我们不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自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算是当事人,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历史由谁来写,如何再现历史真实?我不得而知,只有看历史时用心些就是了。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