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区陈家湾社区 傍汤河而兴的古村落
山城区陈家湾社区 傍汤河而兴的古村落

 
时间:2021-1-21 18:09:03  作者:   编辑:鹤壁新闻网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1-01-21 08:25

1

陈氏宗祠。

2

2014年,陈家湾陈氏家族代表在宁波走马塘村参加认祖归宗仪式。岳珂翻拍

3

陈家湾的古民居。

4

陈家湾的陈氏族谱。

5

陈传同在陈氏祠堂内向记者介绍寻根的过程。

□鹤报融媒体记者 岳珂 文/图

提起山城区的古村落,陈家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依汤河而建的陈家湾,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不仅有美丽的传说还有着浓厚的尚武之风,陈家湾因此也有了武术之乡的美誉。

陈家湾陈姓始祖随明成祖北征而来

陈家湾目前有900多户3600余口人,99%的居民姓陈,他们都是始祖陈管三的后代。“我们村最早的家谱是由八世祖书到白布上的,后来十二世祖又誊写到了绢布上。”1月14日上午,居民陈传同在陈氏祠堂外拿出一本刻印于清光绪十年的族谱,上面清晰地记载了前几次族谱的编写过程。

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家湾的祖先陈管三来自浙江宁波。明代永乐年间,陈管三跟随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准许陈管三解甲归田,但陈管三随军返乡时并没有回到原籍,而是选择了陈家湾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定居。

相传当年一起决定在鹤壁定居的还有陈管三的一位表兄,最初陈管三选择的定居地是今天的山城区张庄社区,而他的表兄则选择了陈家湾。陈管三的表兄是一名石匠,陈管三则以经营粉坊为生,制粉需要水源,但张庄山地多石料多,而陈家湾依着汤河。表兄弟两人商量了一下,就换了换地方。

陈家湾的陈氏族人告诉记者,如今陈家湾甚至是周边一带的制粉技术就是陈管三传下来的。“凉粉、粉条、粉皮这些东西,陈管三来之前当地人都不知道。改革开放以前,陈家湾出产的粉皮、粉条都是政府定点采购的商品,十里八乡远近闻名。”随着经济的发展,眼下陈家湾的粉坊已经没有了,但还有不少村民懂得制粉的工艺。

寻根之旅充满坎坷

落叶归根、认祖归宗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从小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姓氏和祖宗的概念,陈家湾的陈氏后人也不例外。尽管族谱上记载祖先陈管三来自宁波,但是陈管三是宁波什么地方的人,那里还有没有宗亲,一直都是一个迷。“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别说去浙江了,去一趟河北都非常困难。”陈传同告诉记者,尽管大家都有这个疑惑,但受限于交通不发达,从来没有人去查找过。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尤其是高铁的出现更是大大便捷了人们的出行。从2013年开始,陈家湾开始了寻根问祖的“工程”,陈传同当年就全程参与了“寻根之旅”。“最开始谁也不知道该怎么找。”今年70岁的陈传同当年退休不久,本着对陈氏家族负责的态度,他自愿加入了寻找祖籍的队伍。陈传同告诉记者,寻根的过程异常艰苦,因为他们除了“浙江宁波”这几个字外,什么线索也没有。

最初,陈传同和负责寻根的几位老人一起在宁波市走访,寻找陈姓族人聚居的村落。“一开始没有章法,盲目地寻找。”陈传同说,找了一段时间后没有结果,他们就回了鹤壁。后来他们查阅了资料并求助于一位宁波人才知道,在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有一个走马塘村,这里是陈氏族人的聚居地。2014年,陈传同和族人带上族谱,再一次赶往宁波。

“走马塘村有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老先生,是专门研究当地陈氏的源流和迁徙路线的。”陈传同说,但老先生事务繁忙,他们几次上门拜访都没能见到老先生。“那时候我就觉得必须得想办法见到老先生。”陈传同说,背负着全族人的期望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压力。终于,老先生被陈传同他们的真诚所感动,专门抽时间和他们见面聊了聊。

长谈过后,陈传同他们一行人非常兴奋。“老先生把多年的研究成果详细给我们讲了一遍。”陈传同说,根据老先生的研究,陈氏一族自得姓始祖陈胡公满至今已经3000多年(陈胡公,亦称陈满、陈胡公满、虞胡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舜帝之后,陶正遏父之子,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陈氏得姓始祖),全国陈氏人口众多,派系、堂号也比较多。较为出名的有长城世系、颍川陈氏等,走马塘的陈氏族人被称为“四明仓基陈氏”,据当地的《陈氏宗谱》记载,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姑苏陈矜中进士后,于端拱元年(988年)知明州(古代地名,州治设在今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陈矜就是四明仓基陈氏的始祖。

“老先生告诉我们,宁波本地的陈姓就只有四明仓基陈氏这一派系。只要是从宁波本地迁出去的陈氏,就是四明仓基陈氏的后人。”陈传同说,更意外的是,根据《陈氏宗谱》的记载,明代永乐年间,陈矜第十五世孙陈士(tì)投军金山卫,并随军北征蒙古未归,下落不明。“这个陈士,无论从年代还是经历上,都和我们始祖陈管三一致。”陈传同说,尽管陈士和陈管三姓名不同,但陈士的事迹和陈管三的事迹几乎完全一致。至此,可以基本确定,陈家湾的陈氏一族,就是来自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的四明仓基陈氏。

“走马塘村的陈氏族人经过研究也认为我们是同宗同祖,至此,全村人的疑惑终于得到了解答。”陈传同告诉记者,始祖陈管三这个名字只是族人口口相传的名字,并没有碑文记载或其他的文字记载,“老祖宗究竟为什么改名叫陈管三,我们仍然在寻找答案。”陈传同说。

传承600多年的尚武之风

当年定居陈家湾以后,陈管三以制粉、卖粉为业,陈家湾周边地广人稀,陈管三经常要到很远的地方售卖凉粉、凉皮、粉条。陈管三独自出行免不了会遇到拦路抢劫的强盗、土匪。长年的南征北战,陈管三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这也是他敢独自外出卖粉的原因,那些拦路抢劫的盗匪都不是他的对手。陈管三靠制粉发家之后,有一些盗匪就盯上了陈家湾。为了防身自卫,陈管三把一身的武艺传授给子女,这就是陈家湾传统武术——陈氏通背拳的来源。

如今提起普及程度较广的一门传统武术,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太极拳。作为陈氏太极拳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村也天下闻名。然而,五十多年前的武术界还流传着一句话叫“南有陈家沟,北有陈家湾”,此处的陈家湾指的就是现在的山城区陈家湾社区,陈氏通背拳一度与陈式太极拳齐名,陈家湾也因此被称为“武术之乡”。

练武、尚武的精神自陈管三扎根陈家湾,600多年来一直兴盛未衰。陈家湾人口最多的时候有6000多名居民,“不夸张的说五分之四的人都练过陈氏通背拳。”陈氏通背拳研究会会长陈保江告诉记者,陈家湾有句老话叫“上至八十三,下至刚会站,都学陈管三”,由此可见陈氏通背拳的普及程度。

在陈家湾,除了宗族中常见的辈分排行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排行,就是陈氏通背拳的传承排行。陈传信按照家族辈分是陈氏第十八代族人,但按照陈氏通背拳的传承排行,陈传信则是陈氏通背拳的第十六代传人,这一独特的武术排行也凸显了陈家湾的尚武之风。陈氏通背拳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历代陈氏族人的奉献。陈氏通背拳第十一代传人陈万泰是清嘉庆年间武举人,陈万泰曾将陈氏通背拳传入北京,也就是从那时起,陈氏通背拳这一独特的拳种才开始为世人了解。

清末民初时期的陈氏通背拳第十三代传人陈五元,在陈氏通背拳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五元既是陈氏通背拳的传人又是一名私塾先生,可以说文武双全。”陈保江告诉记者,“因为文化程度较高,陈五元的眼界也比较开阔,他曾游历各地,遍访武术高手切磋技艺并把百家之长融入了陈氏通背拳中。”除了发扬光大陈氏通背拳,陈五元还根据家族传下的残本拳谱和历代族人口传的拳诀整理出了一本完整的陈氏通背拳拳谱《破通背拳谱》。

我市建市后,陈家湾民间武术队曾多次代表我市到外地表演和比赛,这些年也常有武术爱好者到村里观摩学习陈式通背拳,切磋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小子》筹拍期间,剧组人员还专程到陈家湾挑选武术演员,他们观看了陈氏族人表演的陈式通背拳后赞不绝口。

红色武术家陈九职

陈氏通背拳的传人中,第十四代传人陈九职是一个声名赫赫的红色武术家。陈九职在武术届的声名显赫不仅是因为武功高强,更是因为他的民族大义。抗日战争时期,陈九职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杀敌报国,在牟山战役中冒死传递了关键情报确保了战役的胜利,他也因此受到指挥战役的八路军首长的高度赞扬,解放后这位首长还专门到陈家湾探望陈九职。

至今,陈家湾附近都还流传着不少陈九职的传说。在陈保江的家中收藏着一把日本军刀,这把军刀就是陈九职当年在牟山战役中奋勇杀敌时缴获的。“老辈人说,当年陈九职传递情报途中被两名日本兵截住了,陈九职看准机会,一脚一拳收拾掉了这俩日本鬼子,他带着鬼子的军刀准时把情报送到了目的地。”陈保江告诉记者。

除了这把日本军刀,陈保江家中还有一把宝剑,这把宝剑也颇有来历。1959年至1962年,陈九职多次带领陈氏通背拳的传人代表我市参加了河南省武术表演,并斩获多项大奖,并因此得到了我市第一任市委书记郝明甫的称赞,这把宝剑就是郝明甫赠与陈九职的。

从陈氏通背拳的发展角度而言,陈九职最大的贡献在于打破了陈氏通背拳“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习。陈九职广开师门,收了一大批外姓徒弟,这使得原本秘不外传的陈氏通背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陈秉义、冯万齐、王金泉、耿玉生都是陈九职的徒弟,他们秉承师门武训,将陈氏通背拳发扬光大。

冯万齐曾于1974年任市体委武术总教练,冯万齐的嫡传弟子王小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任河南省武警总队散打教练;王金泉曾多次获得国家和国际武术比赛大奖,现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武术系教授;耿玉生现在广州市开设武馆。他们收了很多弟子,值得一提的是冯万齐嫡传弟子李佩云如今在美国传授武术,把陈氏通背拳传向了世界。

老家陈家湾

陈家湾人口最多的时候有6000多人,目前户籍上仅剩900户3600余人,许多人都迁徙出去了。“过去也有迁走的族人,但那都是在灾荒年间逃命迁走的。”陈传同说,他曾经遇到过外地市几位陈姓朋友,他们自称是陈家湾人,“他们只知道老家是陈家湾,却说不清楚什么时候迁出去的。”

1月16日,记者在陈家湾采访时参观了位于汤河岸边的陈氏宗祠。这座新建的宗祠是由全村人集资建造的,由于上游的汤河水注入了温泉,尽管今冬异常寒冷,河水依然没有结冰。“虽然村里人口少了,但我们并不遗憾。陈家湾的陈氏族人就和这不上冻的汤河水一样,源远流长。”陈传同对记者说。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