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4 21:37:33 作者:贾国才 编辑:微信 作者简介: 沬邑无凡土,淇园有哲人。 漫步在底蕴深厚的朝歌大地,一不留神误触一粒微尘,很有可能伤及历史的筋骨。冲浪于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不经意间叩击一个网页,极有可能与淇园墨客撞个满怀。我就是在新浪博客碰见了史海弄潮儿贾振君先生。说来也怪,两人一聊如故,相叙甚恰,大有相见恨晚的意味。出于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彼时相互间只知道同为淇县人,喜欢爬方格子,爱好码方块字,其余情况则全然不知。但终因情志趋同,便开始了“伊妹”传书。一来二往,没想到我俩竟是同姓同族同根同脉,皆为黄帝世系贾国后裔。人际关系一旦升温,交往规格随之升级。于是,电话热线、微信海聊同步启动,从此,我们成了心灵相通的至亲文友。
淇县卫国故城遗址公园 十年深交淡如水。振君仁兄修学好古,酷爱文史,谈史论道,稽古振今,始终抱着求实求真求是的态度,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可谓是一片冰心在“豫壶”,高歌则必唱朝歌,长啸而独吟淇水,给我留下了“笔底无局促之形,胸中有灏瀚之气”至深印象。正如学者燕昭安先生所言“一种文学情结浸透在了他的血液里,成了他生命的价值和毕生的追求。”他以三余之时、公务之暇,短短几年,著书五册,真真儿印证了作家韩峰先生的中肯评价,“振君是一个事业心很强又非常勤奋的人”。 在《淇园笔记》即将付梓之际,仁兄嘱我作序,着实令我左右为难。身为少小离家、敬业京城的一介寒士,无位无名无功,况且相识十年,迄今未曾晤面,贸然动笔,确有损累清流之嫌,的确是写不得。而作为他的铁粉族亲文友,对其美篇佳作、博文宏论遍览无遗,读得滚瓜烂熟,婉拒之又于心不忍,也实在是推不得。思来想去,还是将憋在心中堆积如山的赏叹,吐露一二为宜,也算不负仁兄之托。
淇县金牛岭 我时常扪心自问,为什么每当提及朝歌,天下淇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会顿生莫大的自豪感?我想,追根溯源说破天,打破砂锅问到底,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烈烈殷土,承载着殷商悠久文明;汤汤淇水,流淌着中华灿烂文化。淇竹流风永远是朝歌大地最动人的精神底色。所谓地灵人杰,悟透了、说白了,无非是文化化育而已。一方水土,其历史文化基因一旦流失,将蜕化为无仙之山、无龙之水、缺氧之土、失统之疆。而“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淇园已竭苍生痛,我辈正当润竹鞭。正是基于这种深远认识和历史担当,集中国先秦史学会分会会员、政协鹤壁市文史资料研究员、淇县古都学会理事等职于一身的贾振君,明知修补佚史异常艰辛,偏偏横心立志专注于此,明知“竹竿有甘苦”,偏偏“独爱抱苦节”。文化自觉促使他选择了一条寂寞之路、孤独之路、无路之路,多少次空山独坐,多少回幽洞独觅,多少趟孤坟独往,多少遍民间独访,多少夜斗室独酌,笔参造化,与残碑密语,思接古今,与先祖对话,风风雨雨研判探究,曲曲折折切磋琢磨,饱蘸心血、汗水、泪水,最终成就了《淇园笔记》。 淇竹重生 《淇园笔记》可谓是《淇地密码》的姊妹篇,撰述内容皆为淇县地界不可或缺的文史资料,但二者研究方向、写作笔法不尽相同。《淇园笔记》聚焦文化主题,取材广泛而丰富,或竹文化、族文化、根文化,或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地标文化,或民居文化、习俗文化、饮食文化,辨识的尽是文化事,考据的尽是文化物,记载的尽是文化人。这些事、物、人又涵盖古代的、近代的和当代的。书体采用《容斋随笔》体裁,乍看似乎显得琐碎,当完整品读后便会发现,无论辨析文物、甄别史事,还是记风俗、述名士,每一篇都具有史料性,兼具文学性。一座荒坟一架山,一道河流一眼泉,一通残碑一座庙,一块奇石一摞砖,……古树名木、古寨谱牒、甚至民间游戏,无不运笔古雅,生动真切,精神流动,意蕴深厚。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文化历史是先贤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圣迹,缺一步也是后人对不起祖宗,也是文化的散失,也是历史的遗憾。考证弥补这些遗憾,不仅需要不亚于创造历史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付出,还需要兼备史才、史学、史识,更需要动心忍性坐穿冷板凳、增益其所不能。所幸,振君仁兄硬是做到了。也正是他如此不负前贤不负后人的精神,感动我斗胆拿起了秃笔。我始终觉得《淇园笔记》并非用笔写出来的,倒像赤脚破冰从淇水河床上捞出来的,又像指破迷团从牧野泥土里抠出来的,更像是脱发谢顶、煮血煎魂熬炼出来的。 淇县云梦山牌楼 总而言之,《淇园笔记》的撰写,态度端正,征信有据,落笔严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贯穿其中。虽选材多为正史、方志所不载,但考据佐证如身履其间,丝分缕解,抽丝剥茧,脉络清晰。虽不敢说尽见当时事理,甚至有的尚未完整结论,仅记录了考证过程与一己思辨,但起码可供学者深入研究作铺路石,可供官方增补地方志作参考书。对待此类书籍,作者当致力于完美无缺、精益求精,读者应着眼于文之大端、著述主旨,少些求全责备。毕竟,探千载之迹,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正如作者所感,朝歌大地、绿竹淇园尚未探明的文化矿藏资源还有很多,唯有勤于探索,善于“洗煤”“淘金”,才能彻底搞清楚我们文化的根与脉、源与流,才会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淇县古灵山三佛阁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斯文萃集的淇园,冬笋、春笋、竿竿翠竹、片片竹叶早已收入前辈史囊,但历史深处尚未钻出地面、充满生机的竹鞭及根须,仍渴望着有识之士深度发掘。期许振君兄不随夭艳争春色,固守孤贞藏道心,桑弧矢志,挖掘不止,润泽地下“存根”,以期竹茂天下。期许振君兄,效贾谊《过秦论》匡国亲民之志,法贾充《泰始律》治国安民之心,步贾思勰《齐民要术》强国富民之情,承贾长江“骑驴推敲”之功,笔头不倒,载文传世,在文史大道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作为。期待广大读者能从《淇园笔记》获取解读朝歌遗迹的秘钥,共同探寻朝歌文化史迹的奥秘。 2020年元旦于京都安贞寓所 |
<----返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