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桥盟街道泥河村 纣王妲己泛舟处 蟠龙河旁古村落
淇县桥盟街道泥河村 纣王妲己泛舟处 蟠龙河旁古村落

 
时间:2020-9-2 14:34:59  作者:□晨报记者 王玉姣 文/图  编辑:淇河晨报 


2020-09-02 00:06:04

郭家庄门楼

郭家庄古屋

郭氏家族的古石碑

 郭家庄门楼的砖雕

 

为纪念卫武公恩德而得名的思德河边有个村落叫泥河村,这里曾是纣王携妲己泛舟游览之地。8月31日,记者走进泥河村进行了采访。


泥河因泥沙而得名


“泥河”,顾名思义,村名由来与河有关。泥河村村干部郭志刚介绍,和该村有关的河是思德河。说起思德河,就不能不说卫武公。卫武公是卫国第十一任国君。西周末年,卫武公协助周平王平息犬戎叛乱,并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因卫武公功勋卓著,将其爵位由侯爵升为公爵。卫武公在位期间国泰民安,深受民众喜爱。明代,淇县民众为纪念卫武公,将发源于淇县县城西北三十里处的小石河更名为思德河。思德河流经淇县县城东北方向的一个村落时,河道中泥沙骤增,该村因此得名“泥河”。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淇县舆地图说》记载:“泥河村,城东北十里,户九十二,口二百六十四,北跨思德河。”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的《淇县志》记载:“思德河源发县西北三十里武公庙附近,东流经思德,入淇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淇县志》记载:“思德河源发于淇县西北,东流至青龙镇与淇水汇合。”而且清顺治年间的《淇县志》中还有关于思德桥、泥河桥等桥梁的记载。“这些文献说明,泥河村自古以来就位于思德河的主河道上,只不过后来思德河断流,原来的河道成了现在村里的一条主干道。”郭志刚说。


纣王妲己泛舟蟠龙河


“九曲蟠龙村北过,十里清溪庄南流”,思德河在泥河村村民口中叫蟠龙河。村民郭良和说,思德河流经思德村以后,就开始进入了平原地带,泥河村的河道蜿蜒曲折,形似蟠龙,盘桓在泥河村周围,村民称这段河道为蟠龙河。“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过,沿着蟠龙河走,最后能回到原处。”郭良和回忆,村里老一辈人称蟠龙河是“九曲十八弯”。


说到“九曲十八弯”,村民们说,与纣王和妲己有关。相传,纣王的爱妃妲己觉得宫中烦闷,闹着要外出游玩,纣王便带着她出宫。帝辛和妲己起初只是闲逛,当他们走到泥河村时,被河两岸旖旎的风光吸引,便命人把河道改造成“九曲十八弯”,并将这条河命名为蟠龙河,成为皇家休闲、狩猎的场所。相传,《封神演义》中哪吒洗澡的九弯河就是蟠龙河。


泥河村还流传着“抢运”蟠龙河的故事。相传,蟠龙河作为沿河两岸村民的母亲河,保佑着村民幸福安康。淇县和浚县相邻,如果蟠龙河进入浚县,浚县就会出大官。为了防止好运“跑”到浚县,清朝时期的淇县籍大学士提议在蟠龙河与淇河交汇处修建玉皇阁,压住“龙头”,淇县因此人才辈出,但两条“龙须”已经“伸”到了浚县,浚县卫贤镇则出了郝御史、孟都堂两个官员。至今,泥河村村西头还有一座关帝庙,此庙原名蟠龙寺,始建于明清时期。


古碑上的“许家屯”


“我们村东头以前有半截石碑,是我们村最早的历史遗物,后来丢失了。”泥河村村民贾文海介绍,这半截残碑上刻有关于修建许家屯泥河石桥捐资助建的碑文,碑上显示的年代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许家屯指的是什么意思已经无从考证,大家猜测那时的泥河村就叫许家屯。”贾文海说,村里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说村里原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村东部叫许家屯,西部叫泥河,后来因为蟠龙河名气大,泥河名气随之提升,就统一称泥河村。


村中保存着一通石碑,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始建、明崇祯八年(1635年)重修的白衣大士神祠碑,碑上记载:“淇之东北有泥河村,土肥水远,乃风气攸聚之区。”可见,那时已经没有许家屯了,该村已改名泥河村。


泥河村郭氏家族祖先曾留下一通石碑,此碑立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碑上记载:“郭氏祖先居住上官郭家庄,崇祯十五年迁移吴里泥河村。”据了解,明弘治年间淇县有上官社、吴里社等24个社(一个社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管辖二三十个村庄),其中,上官社的管辖范围是如今的庙口镇一带,泥河村归属吴里社。郭氏族人郭良和介绍,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淇县志》记载,明崇祯年间,受蝗灾和战乱影响,民众流离失所,淇县民众仅存十分之一,并入南阳、阎村、吴里、崇胜四社。“郭氏祖上的迁徙和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关,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阳,随后控制整个河南,这石碑背后反映的是历史文化和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门“五顶帽”,保长战土匪


泥河村目前有近300户居民,有郭、贾、高、杨等20个姓氏。郭志刚介绍,郭氏家族在泥河村曾辉煌一时,一门曾出过5个秀才,村民称之为“五顶帽”。据郭氏家族碑文记载,郭氏始祖郭同心迁至泥河村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境殷实,于清雍正年间修建了楼房,并在乾隆九年增盖了门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郭氏家族第四代族人中有四人考中秀才。在光绪元年(1875年),郭氏家族第五代子孙郭饱德获修职佐郎的职衔(清代从八品文官职衔),协助县官负责全社户籍、粮册登记保管及收缴皇粮等事宜。


郭氏家族第六代子孙郭风楼先后获登仕佐郎、修职佐郎的职衔,其子郭文振为附贡生(从国子监肄业的监生)、郭遐振为邑庠生、郭羽振为九品衔、郭丕振为优增生、郭旅振为邑庠生。此外,郭氏家族不仅读书人众多,还出了武秀才,成了村里的名门望族。“郭氏家族的读书人虽然没有在殿试上金榜题名,但秀才也是乡村士绅,发挥着治理乡村的作用,我们感到十分骄傲。”郭良和说。


泥河村中关于贾氏家族的故事也不少,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倒拉牛”“保长战土匪”。民国时期,村里有个叫贾怀俭的人力大无比,用自己独创的“倒拉牛”法一天锄了八亩高粱地。所谓“倒拉牛”就是手拉锄头,不停地向前拖拉。民国后期,贾家先后有贾致和、贾致德、贾致文三人任保长,且都嫉恶如仇,敢于和恶势力斗争。有一年,土匪绑架了一名贾氏族人,保长贾致和带领村民打到了土匪窝,救出人质。这一仗,让贾家名声大振,土匪从此不敢进犯泥河村。


郭氏家族的郭家庄


郭氏家族除了“一门五秀才”的辉煌传奇,其老宅也颇受人注目。郭氏老宅又名郭家庄,位于村北大街东头,保存完好。郭家庄坐北朝南,为瓦房硬山顶建筑,建造于清同治年间,现居住着郭氏家族后裔郭灿江一家。


郭家庄的雕花门楼让人眼前一亮。记者发现,门楼两端的砖雕尤其精美,刻有“耕读传家”字样,以激励后代勤学苦读。郭良和说,郭家的祖训正是“耕读传家”。此外,门楼上还刻有葵花、并蒂莲、悬草等图案,门楼出口处也刻有“康”“宁”字样和花鸟鱼虫图案,寓意吉祥安康。


“郭家是这一带有名的富豪,传说,这老宅门楼上藏有夜明珠,但被人偷走了,现在我家门楼上还有一个小洞,家里长辈说,夜明珠原来就在这小洞中。”说到郭家庄的显赫,郭灿江的妻子说,据家中长辈回忆,老宅的东侧曾有一处气势恢宏的“九门相照”大院,据说是“五顶帽”兄弟五人兴建的宅院,但现已无存。


远近闻名的“中原书法村”


“蟠龙湾,九曲萦回十八盘。十八盘。殷辛泛舟,妲己观澜。岁月荏苒越千年,泥河旧貌换新颜,农涉墨香,誉满中原。”这首词是泥河村村民所作,不仅反映出泥河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点出了泥河村“中原书法村”这一美誉。


泥河村是远近闻名的“书法村”,村里不仅成立了“泥河村农村书法协会”,还有100多名村民是国家、省、市、县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村中上至九旬老者,下至孩童均在练习书法。“我一进入小学,学校就安排有书法课,直到现在,村里的小学还保留着书法课。”郭志刚说。


贾文海向记者介绍,泥河村村民从明清时期就喜欢练习书法了。据说,清朝中晚期,村里郭家的“五顶帽”字体都非常漂亮,且传承于后代。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郭氏家族一些家庭因贫穷,子女无法上学。有一年春节,“五顶帽”的后人郭宝山家因没有文化人,又不愿意求人写对联,便把没有写字的红纸贴在门口。正月初一,同族兄弟郭宝上他家拜年时发现对联上没有字,心中十分不是滋味,马上回家拿来笔墨,挑着灯笼补上了字,留下了“秀才挑灯写对联”的故事。通过这件事,村民们受到启发,教育后代要认真练字,以艺立身。


“我们就这样祖祖辈辈养成了练习书法的习惯,并成为传统。”贾文海说,该村的书法鼎盛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该村村民石同勋时任淇县文化局局长,他于1984年组织了第一届全县群众书法比赛,在获奖的10人中就有4名泥河村村民。之后,石同勋、贾文海、郭良和等村民的书法作品还到日本展出,并获得“日本第七届书展国际友好特别奖”。此后,众多邻村村民把孩子送到泥河村学习书法,该村还成功举办了全县农民书法邀请赛、“创收富民”笔会,吸引了国家、省、市多家媒体报道,2006年,泥河村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命名为“中原书法村”。

 

颇具地方特色的泥河大平调


除了书法,大平调也是泥河村的特色。该村村民李喜德是泥河村大平调的传承人,他现场为记者展示了一段粗犷豪放的大平调。


李喜德介绍,据《淇县戏曲志》记载,上世纪40年代,泥河村村民郭老修在村大平调戏班的基础上开办大平调戏曲班。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泥河村就组建了大平调业余剧团,并请来当时的名角儿张魁妞和徐太和教戏,形成了独具泥河特色的《下高平》《借头》《哭头》等二十多出历史戏剧目。那时,该村剧团不仅每年在村中演出两场,还参加乡、县组织的会演,并多次获奖。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泥河村剧团应邀在淇县县城进行义演,获得了好评。


“上世纪70年代是我们村大平调剧团最红火的时候,前来学戏的人众多,但由于历史发展,剧团逐渐解散,但泥河大平调已经得到传承,目前我市活跃的大平调剧团,大多跟泥河村有关。”李喜德说,唱大平调、练书法是他的两大爱好,也是众多村民的爱好,这让泥河村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