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会】(第16期)桑园小镇 鹤壁明珠 七里峡谷寄幽情
【淇河文化研究会】(第16期)桑园小镇 鹤壁明珠 七里峡谷寄幽情

 
时间:2020-9-1 9:13:10  作者: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  编辑:admin 


 桑园小镇 鹤壁明珠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淇滨分会副会长叶长河

  2020年8月14日,全市文化旅游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即:构建“一山两河五板块”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到2025年,将鹤壁打造成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淇滨区作为淇河的主区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围绕鹤壁市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结合淇滨区实际,提出并强力推进“一河一带一平台”发展战略,即:以淇河为主线,把淇河沿岸的七里沟、桑园小镇、天然太极图、金山寺、淇河湿地公园、淇水诗苑、东区龙岗等景区景点,分为上游发展乡村游、中游发展生态游、下游发展城市游,形成全域文化旅游带;拓展“旅游+扶贫”平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富民强音。桑园小镇作为淇滨区“一河一带一平台”的一枚棋子,将在鹤壁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中一路先行。

  《诗经》记载:“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采桑淇洧间,还戏上宫阁”,以及唐代诗人李白在淇河留下的“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等等,这些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词、诗就是当时对淇河、桑园村一带繁华胜景和风土民情的历史写真。那么,经过日月盈昃、沧海桑田的起落沉浮,这个传统的古村落——桑园小镇是如何再现历史画卷?又是如何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西班牙、菲律宾、泰国等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使这个太行山东麓的小村名扬世界,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成了闻名于世界的文化旅游明星小镇的呢?对此,有关媒体和网站对鹤壁市淇滨区“一河一带一平台”,“旅游+扶贫”开发模式进行了聚焦。“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沉浮”。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古老而富有诗意的传统村落,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桑园小镇。 

 、桑园之名 

  桑园小镇位于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距鹤壁市区22公里,地处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地带,淇河由西向东南绕村而过。史载,商周时期,宫廷丝绸盛行,而淇河上游一带又适宜种桑养蚕,此地经蚕之业商贾云集。久而久之,该村成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重要基地而名声远扬,桑园之名由此而来。斗转星移,随着政治、自然、地理、等内外环境的变化,历史上这里的种桑养蚕业曾一度弱化,村民又从事烧窑瓷等为生。现保存的古窑和古窑遗址,见证了桑园村种桑养蚕的历史兴衰。

  桑园小镇含桑园村和白龙庙两个行政村,规划面积约180公顷,是淇河生态旅游度假核心区域。白龙庙村曾经是淇水要塞,殷商时期的京畿之道,直通京杭大运河,也是文人交会之处。庙后有白龙潭,明朝永乐年间的白龙庙历经600年风雨沧桑而今保存完好。明朝诗人傅国庶在“白龙潭”留诗一首:“一水奔流万壑惊,悬波直下怒声轰。若非呼吸关神力,那得风雷竟日鸣。”白龙庙的“白龙”和桑园村的有关“马蹄坑”的传说以及民俗风情等等,见证了这里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演绎了古代帝王传奇的故事。传说当年王莽追杀刘秀时,刘秀兵困马乏至此,马饮水踏在巨石上留下的马蹄印,村名称之为“马蹄坑,把为刘秀充饥并隐其追杀的桑树称之为榑桑(神话传说太阳从这里升起)。所有这些,事实也好传说也罢,足以印证桑园这古村落实至名归。

 二、平台之声 

  在全民决战小康、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了首位。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性的文明社会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一切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据此,从中央到地方发出了一个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富民强音。这声音如“空谷传声”,为“靠山吃山、靠水喝水的村民脱贫致富拓展了平台空间。2016年,鹤壁市委、市政府乘着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联合下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东风,吹响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的号角,把以南太行古村落群和淇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示范重点,加快“四带一区”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一批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休闲旅游型、文化创意型等特色乡村列入了议事日程。淇滨区委、区政府,上峪乡党委、乡政府,乘势而上,结合区域实际,明确了“旅游+扶贫”、“一带两心三区”总体格局。将沿淇河一带的鹿厂、南山、纸坊、安乐洞、桑园、白龙庙、老望岩7个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扶持村,打造“一河七星景观,建设以白龙庙小镇为重点的乡村生态旅游扶贫示范基地。桑园小镇在“一河一带一平台”的旅游发展浪潮中,组建运营管理专业团队,让“专业人做专业事”。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凤筑巢”,招商引资,先后投资6亿多元,流转1000余亩土地,打造了一个集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特色小吃、休闲娱乐、民宿、田园等于一身的明星小镇。其中,建成的商业街、生态走廊、亲子游乐场、玻璃栈道、高山滑水、白龙溪公园、白龙庙民宿、乡村民俗街等项目,形成了完整的服务链条,为小镇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7年通过招商引资建造的滑雪场,是豫北一家配套设施齐全,高质量、高规格的冰雪滑雪基地。接待大厅占地1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0人滑雪。滑雪场项目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为高、中、初级滑雪区、飞跃滑雪家庭游雪区等。古风建筑样式6000平方米的商业区,容纳150余家商户,引进100多种名优小吃以及建造的30栋充满民俗风情的民宿酒店区……成为广大游客理想的索居闲处、寒来暑往之地。桑园小镇成为“一河一带一平台”的示范明珠。这风生水起的背后带动了地方近千人就业,让全村老百姓摆脱了贫困,迈上了致富大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所桑园小镇乡村旅游基地”、“中国建银行鹤壁分行乡村旅游金融服务基地、“鹤壁市淇滨区产业扶贫基地”、“中原景区职业经理人联盟乡村旅游培训基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等数十家合作基地。该村2O18年12月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9月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名单;2019年12月入选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3月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三、百姓之光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期望所在。桑园小镇成为淇河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明珠窗口,一举成名,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了“一河一带一平台”的支点,打开了整个景区的流量端口,重现了当年那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繁华景象,给村民带来了福音,让地方百姓看到了希望之光。2017年4月28日开园以来,接待游客73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2.2亿多元,签约项目4.75亿元。从业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三年前的2000多元增长到2万多元。村居人数由原来不足200人增至现在300余人。不但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而且还带动周边村务工人员加入到“旅游+扶贫”模式活动中,带动和辐射周边老望岩、白龙庙、竹园、纸坊等8个自然村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形成了旅游产业示范带。

  桑园小镇通过三年的旅游产业发展真正把原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的乐土,把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过去因贫穷使村民出外打工,如今因繁荣使游子归心似箭,这是民心所向,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实所在。 

山还是这座山,河还是这条河。桑园小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真抓实干,使这里“换了人间”。她不仅是跋涉戈壁的驿站、鸿雁回归的暖乡,而更重要的是,她使伟大而古老的淇河换发了青春活力,使桑园这一曾经让人九曲回肠的旧街陌巷,再现了当年“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的历史画卷。“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保护环境就是保存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桑园小镇—这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必将“存以甘棠,史载春秋。

  

 

七里峡谷寄幽情
吴晓君 

 

 浚县职业中专教师、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会员

 

   唐代教坊曲《南乡子》说:“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八千里,忱酬!荫庇昆黄到永久。

卫武修篁幽,六七贤圣居宸楼。神勇荆轲疏大义,风流!骄子荟萃写春秋。”

如果说八百里太行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那么淇河则把最美的一段给了鹤壁,特别是桑园往上经竹园到河口的七里沟段。 

  这里水势平缓,澄流如练,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夹岸山峰,绵延不绝,青松翠柏,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翠峰如簇,钟灵毓秀。奇山异水,周围独绝。流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鸣千啭不穷,游人嬉笑玩闹。落霞与白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里花香袭人,百草丰茂,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生命,哪怕是山岩中,石缝里。我除了唏嘘感慨生命力的顽强,穷尽世上最美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出我的惊叹和震撼。 

背倚四个硕大馒头的河口村,鸡犬相闻,民风淳朴。村对面是屏风山和老人峰。顺着山路上爬,迤逦而至,人如在井底。山顶有许多凸起突兀的岩石,岩上有许多棱角。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初秋天气,岩面与草丛都透出几分透亮的绿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老人峰不觉就看淡了世俗名利,人事纷扰,惟愿和光同尘,面壁修行。

  在两座山峰相连的相对平缓处,新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亭子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山如眉黛,亭子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清新自然。

亭子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站在亭子里,山头上,喊几嗓子,体会体会山鸣谷应,舒缓舒缓郁积,抒发抒发幽情,一吐胸中块垒,也是别有趣味呢!

  淇水的绿让人心荡神摇啊。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铺着,铺向了天边。

  我真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的一个妄想呀!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呢。她松松的皱褶,滑滑的明亮,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水里面似的,这般的鲜润呀!

  这醉人的绿呀!怕是世界上那明眸善睐、衣袂飘飘,风情万种的舞女,也没有如此妩媚和勾人心魄的神韵吧? 

  这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小船划水剪波纹,两岸西风晕晚霞。云薄细鳞生,为霞   尚满天。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氤氲雾气,弥漫升腾。

  我曾踏月而来,只因山中有你——

  住在七里沟,无须挂画,门外就有一幅天然巨画——山清水秀,柳暗花明,鸥鹭翔集,游人如织,作蜻蜓点水状,抑或静默沉思…… 

  七里沟,养眼、安神,赏心、怡性。

  七里寄幽,窥谷忘返;心灵家园,见之忘俗。 

  这次第,怎一个“醉”字了得?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