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李鐩
尚书李鐩

 
时间:2020-7-22 11:28:18  作者:赵英敏 李连合 马运钧  编辑:【淇河文化研究会】(第5期)尚书李鐩 


 

 

【淇河文化研究会】(第5期)尚书李鐩

  赵英敏 鹤壁市历史地理爱好者、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驻鹤壁分会会长、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理事、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理事

  李连合 鹤壁市山城区李家大院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会员

  马运钧 汤阴县五陵一中教师、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会员

 

 

  对于汤阴人来说,李鐩仿佛已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但他在鹤壁市大湖村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

  李鐩(1448—1529),字时器,号鹤山,汤阴县五陵镇镇抚寨村人,生于明朝正统二十年(公元1448年),成化壬辰年(公元1472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享年83岁。

  李遂 天资颖敏,气质端凝。接物和易,中不可犯。智虑邃密,外不欲彰。

  他生前不仅是当地最为显赫的人物,也是朝庭的重臣。

  李鐩生性耿直。60岁时,由于宦官刘瑾当权,李鐩不愿与他同流合污,便辞官退居大胡村。五年后又被起用,出任工部尚书。

  李鐩75岁告老还乡,83岁时在鹤壁大湖村病逝。

  由于李鐩为人低调以及建国后鹤壁市从汤阴县划出,李鐩的故事在他的故乡——汤阴县五陵镇已经模糊不清了。

 

一、李鐩的主要功绩

 

1. 主政临清运河钞关和赈济山西。

李鐩在成化壬辰年(公元1472年)考中进士,在朝中水主管部门供职。

两年后授都水主事,管河临清,开始主政临清运河钞关。

明朝时,山东临清是运河要津,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据史料记载,当时临清运河钞关的收入是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可见当时卫河航运的繁忙。

李鐩出身贫寒,后娶五陵小元屯的郑家女子为妻。郑家是汤阴望族,李鐩的岳父郑润是汤阴的富豪商人,家有良田万顷。

郑润十分欣赏李鐩的才华,大力加以扶助。

李鐩在主政临清运河钞关期间,为了避嫌,要求汤阴五陵老家的人不能去到临清做生意。郑润听说后,不但自己不去临清做生意,而且要求自己家的亲戚也不能去临清做生意。

可见李鐩为人之严谨和郑家家风之端正。

三十一岁时,李鐩改任户部。三十八岁时,升任刑部员外郎、郎中,奉命赴山西济赈灾荒。在救灾的同时,广开水渠,浇灌农田上百万亩,成绩卓著。汤阴县志记载:开渠灌田万顷,民刻石颂德。

2.兴修汤阴岳飞庙和岳飞先茔。

弘治初年(1488年),李鐩擢鸿胪寺少卿。

这一年,李鐩四十一岁。他奉诏上书,条陈治理朝政十事,主张“外攘宜先治内”,批评朝内奢糜浮华现象等,引起贪官、庸吏的不悦,他们开始对李鐩心存芥蒂。

这时,边疆报告北京密云一带有鞑靼人等外族入侵的动向,需要加以防备。

弘治帝闻报说:“非鐩往抚不可”。遂将李鐩招至榻前,进行安排。

李鐩到边防后,精将简政,加强军备,制定防御策略。

弘治帝欣慰地对司马大夏说:“鐩果善干国者。”

李鐩一时声名显赫,成为朝廷重臣。

据鹤壁市李家大院开发公司经理李连合介绍,李鐩任鸿胪寺少卿期间参与了明宪宗茂陵的设计与监工,用时七个月即完工,工效之高实属罕见。

岳飞先茔石碑记载:任鸿胪寺少卿期间,李鐩还奏请明孝宗拨款修建了汤阴岳飞庙和岳飞先茔。

 

 

古碑介绍弘治初年李鐩奏请明孝宗修建

 

 

3.正德十二年(1517年),李鐩支持女婿崔铣编修《彰德府志》,为安阳留下了宝贵的地方历史资料。《彰德府志》是他和崔铣对安阳地方历史文化最大的贡献。

正德五年(1510年)诛灭刘瑾后,李鐩复出任工部尚书,继续执掌工部。六十六岁加封太子少傅,荣誉达到了顶峰。

正德十二年,李鐩已经七十岁了。听说女婿崔铣要编修《彰德府志》,他把自己收集到的一本北宋年间的奇书《相台志》送给了崔铣。《相台志》中的安阳地方志被崔铣完整地记录在了《彰德府志》中。

我们今天能够知道北宋以前的安阳地方历史,是要感谢李鐩和崔铣翁婿两个人的。

 

二、李鐩为什么定居鹤壁市大湖村?

 

正德初年,宦官刘瑾掌权,排斥前朝老臣,已经60岁的李鐩不愿与宦官同流合污,便辞官退居故里。

按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待遇,朝廷在汤阴县城应该为李燧立有碑坊,建有公馆。

可是李鐩几乎没有在那里住过,也没有回汤阴五陵镇抚寨的老家。

这是为什么呢?

1. 躲避刘瑾的暗杀与土匪的强攻。五陵镇抚寨老家是平原,没有屏障可守。

五陵又是黄河故道,地势低洼,屡发水灾。李鐩更害怕家乡的水患。

2.汤阴县大湖村也叫胡垒村,地处太行山脚下汤河之滨,汤河绕村南流过,是个风水宝地。

大湖村还叫太极村,是林县过太行山通往汤阴平原的山口,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大湖村的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当地又盛产煤炭,大湖村是汤阴县数得着的繁华大集镇。

3. 李鐩与二品大员、两京大使王九春的关系。

李鐩与王九春同属汤阴老乡,关系亲密。患难之时,王九春主动提出帮助,引见李鐩到他的家乡汤阴大湖村躲避。

李鐩考察一番后,决定在大湖村定居,并开始营造住宅和墓地。

 

三、李鐩和刘瑾的关系

 

在汤阴李鐩的老家五陵镇镇抚寨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刘谨是个孤儿,本姓谈,从小被李鐩认养,他小时候经常跟随李鐩上朝,羡慕太监的生活,就认了一个宦官为父亲,改姓刘,长大后也成了宦官。

《明史·列传·卷第一百九十二》:刘瑾,兴平人。本谈氏子,依中官刘姓者以进,冒其姓。武宗即位,掌钟鼓司,刘谨得势,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并以旧恩得幸,人号“八虎”,而瑾尤狡狠。

刘谨很在乎李鐩领养他的这一段历史,一直找机会迫害李鐩,想除掉他。但李鐩为官清廉,深得朝野拥护,刘瑾恨之入骨但不好直接下手杀他。

刘谨掌握大权之后,百般迫害异己。他建立了“内行厂”特务组织,钳制东、西厂的权力,“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瑾复立内行厂。”

李鐩知道刘瑾与他有隙,就早下手做准备,在大湖村修建了宅院。

正德初年,六十多岁的李鐩不愿与宦官同流合污,便辞官到大湖村隐居。但李鐩始终关注着京城传来的有关朝廷的信息,并关注着刘瑾的一举一动。

李鐩和都御史杨一清是同朝大臣,两人都特别有才华,也都拒绝与刘谨同流合污,所以,都是刘谨的眼中钉,肉中刺,刘瑾多次欲除之而后快。

李鐩和杨一清也暗中联合了许多正义之士,密谋除掉刘瑾。

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明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

叛乱平定之后,在向武宗报告战况时,杨一清与李鐩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

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结果发现了印玺、玉带等禁止百姓和私自拥有的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

当年八月,刘瑾被处以凌迟刑,即千刀万剐,共行刑三天。原来受过其害的人家纷纷用一文钱买下刘瑾已被割成细条块的肉吃下,以解心头之恨。

受刑三天后,刘瑾才痛苦死去。

 

四、与李鐩有关的历史遗迹

 

1.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在今汤阴县东部的五陵镇镇抚寨村,是李鐩的老家。

据说是奉旨修建,圣旨在民国年间的一次官司中被汤阴县某官员骗走了。

2.李鐩故居

李鐩故居在今鹤壁市山城区大湖村,是李鐩修建的深宅大院,目前正在修复开发中。

李鐩为了避祸暂时逃避刘瑾等宦官的迫害,精通风水的他选择了大胡村这处风水宝地定居,并建设了李鐩故居。

这座神秘的李家大院占地50余亩,共有房屋1500余间,每个庭院均设有哨卫楼、仆人院、柴院等,整个建筑群巍峨壮观,精雕细刻、无不显示着当时主人的威严与尊贵。

大院座北朝南呈双喜结构,汤河水三面环绕。纵观整个大院,古色古香、布局严谨、整齐端庄、气势恢宏。其设计之精巧,建筑之考究,令人叹为观止。

大院充分体现了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极高的观赏、旅游和科考价值,也是一座独特的古代建筑艺术宝库。被当地村民称为“小故宫”。 

大院中的女儿楼巍峨壮观,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传说是李燧的孙女李枝用自己的私房钱修建的。女儿楼奢华高贵,当时为盖这座楼一共用18窑砖,所用的120方石材全部从浚县屯子运来。从窗棂的雕刻到墙体的修饰和门头石雕“平为福”的精雕细刻,无不显示着主人的威严与尊贵。

后边的天井院里有一个圆门,圆门高3米,直径2.2米,上方砖雕有宜风、宜雨、宜雪、宜晴的字样。进入李家大院最后边的会客楼,必须“走圆门,过天桥,后花园里逛一遭”,最后才能到达会客厅。

哨卫楼是由李遂亲自设计规划建造的大院防御工程,高达20米,共5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是整个古村落里最高的一座楼。

哨卫楼结构复杂,布局严密,地上第一层的地面为活动地板,下面则隐藏着深达数米的陷阱。这是为防御外人入侵,而专门建造的。哨卫楼在这里也有人叫它看家楼,楼顶上的垛墙和探口伸向半空,彰显着当年大院主人的威严。

为建这个故居,李遂还特地在周围建了十几座砖瓦窑,昼夜不停地施工建造。

我们可以想象,李鐩为了修建这座宅院花费多少心血。

3、李燧墓地

李燧的墓地在今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耿寺村的李家坟自然村的东北,墓地长约800米、宽300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陵囿内还古树参天、松柏茂密,神道上有仪仗、石狮、石人、石马、石羊、石碑、石牌坊等,气势恢宏而壮观。

嘉靖改元,李鐩年已75岁,便告老还乡回到大胡村定居。除春秋李燧归隐后,除春秋祀祖外,便“静座观书,不出户庭,不宴饮,不音乐,天性节约,至老不渝”。

嘉靖戊子年(1529年)二月初三日寿终,享年八十二岁,上遣官祭葬,谥恭敏。

之后,除李鐩墓葬在此地外,他的长子李继光、次子李继先、三子李继充、孙子李汝也葬在这里,总体上呈“器”字形分布。

李鐩墓冢当年规模很大,典型龟地,穴为龟背。茔地占地50亩,四周砖围墙,门为石坊铁旗杆。墓冢坐北朝南方,有铁梁悬棺。

据说民国年间鹤壁庞村的大土匪扈全禄因粮响不足,曾盗过李鐩墓。上个世纪60年代初,南方人照史志资料寻于此地,然后从汤河岸底打洞到墓穴也盗过李鐩墓。

1957年建市时,鹤壁市第一任市委书记郝明甫为保护文物,曾把李家坟神道的石马、石羊移到了鹤壁市枫岭公园,嗣后就消声匿迹了。上个世纪60年代,修建后营公路桥时拉走了不少李家坟的石碑,如今依然埋在公路下面。

当年李家坟的周围有李家良田,看坟的刘姓佃户以地租为报酬。久而久之,在李家坟的周围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就叫李家坟村。

李鐩是工部尚书,必精通风水,从阴阳宅来看:阳宅位居太极阳位;阴宅为龟地,位居太极阴位。阳宅和阴宅的地理位置都绝佳。

李鐩当年修建的深宅大院和森森墓地,今天成了人们休闲游玩、回味历史的好地方。

 

五、关于李鐩的故事

 

1.李鐩活捉王大钊

——李连合

在大湖村至今还传颂着李鐩活捉土匪王大钊的故事。

李鐩告老还乡后,听当地百姓说此地土匪十分猖狂。

土匪首领叫王大钊,此人心很手辣,无恶不作,县衙里都拿他没办法。

白天他们隐藏在西边的牟山和石尚山上,晚上就下来枪劫老百姓粮食和钱财。

李鐩听说后十分气愤,想办法一定要消灭这伙土匪。

在建设房屋的时候,李鐩设计了两座哨卫楼,并且设计了机关和陷阱。

第二年李家大院建成后,李鐩开始和汤阴县知县合计消灭士匪王大钊。

他们把从彰德府请来的精兵强将化妆成百姓,埋伏在大院周围,设计成三层包围圈。

然后李鐩让家员假装从彰德府往大院内运银子,并故意让人给王大钊报信说李鐩从京城运回了万两白银。

王大钊听说后十分高兴,决定伺机抢劫李家。

有人劝王大钊不要招惹李鐩,因为李鐩当过工部尚书不好惹,但王大钊不听劝告,说当土匪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银子,不能错过发财的机会。

王大钊先让一个小贼下山去打听李家有多少人和行走路线。小贼下山后假装成一个要饭花子去李家要饭,并打听李家的情况。

小贼的举动被李家人识破,李家人故意给他说:李家没多少人在家就几个看门的和丫鬟。

小贼听说后就马上回去给王大钊报告。

王大钊听说后感觉到时机成熟,决定当天就夜袭李家大院。

再说李家人看到叫化子往西走了,就让人跟踪在后。当小贼上了石尚山后,李家人就一路小跑回家给李鐩报告。

李鐩断定土匪王大钊今夜一定会来,他让家人集合到哨卫楼,一组官兵埋伏在汤河南岸的树林里,另一组官兵埋伏在土匪回去的路上。并在哨卫上面准备好滚木、雷石和石灰,以烟火为信号,让外边的官兵进院后关门包围土匪。

李鐩要活抓王大钊为民除害。

半夜三更时分,王大钊带领三十多个土匪下山了。他们骑着马、带着马车开始向李家大院出发。

快到李家大院时候,王大钊他们停了下来,安排小贼前去打探。小贼回来后说李家没有任何防备,王大钊听了以后高兴的说:今夜我们要发财了,出发!

王大钊来到李家大院门口开始砸开大门向里边冲,他发现屋里没人也没有银子,知道上当了。他发现李家人都在两座哨卫楼里,非常气愤,就开始砸哨卫楼的门。他不知道哨卫楼里的门子都是铁皮包着了,就用大斧劈门。

上面的家丁就开始用滚木和雷石往下砸,用石灰往下倒,同时点燃上面的柴禾给外面的官兵报信。

埋伏在外面的官兵看到烟火后就开始攻击土匪,他们进入大院后关闭了大门,与土匪进行了一场大战。

土匪死的死、伤的伤。冲出大院在回去的路上,王大钊被官兵当场活捉。

王大钊被抓后,汤阴县西部的老百姓过上了祥和安宁的生活。

2.李鐩造田

——李连合

在大胡村,至今还流传着李鐩与“丞相岭”的故事。

李鐩退休后隐居于大胡村,他不问政事,但对于当地的老百姓却十分关心。他常常走乡串户,询问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李鐩发现在大胡村、后营、故县、汪流涧一带的老百姓土地资源不丰富,很多人甚至没有土地耕种。

于是,李鐩就发出告示:他出钱、出农具、出口粮、出种子,号召大家到大湖东岭去开荒。谁开垦出的土地,就归谁所有。

李鐩还出钱大修水利,用泉水灌溉农田。

李鐩的号召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东岭的大片荒地被老百姓修整为良田。

欢天喜地的农民们为了感谢李鐩,就把东岭称作“丞相岭”。

其实李鐩官至工部尚书,顶多也就是一部部长级的“干部”。但附近的农民们不管这些,他们都认为李鐩就是“丞相”,在他们的心目中,除了皇帝大, 就属“丞相”官大,他们都尊称李鐩是“丞相”,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岭就叫“丞相岭”。

现在在大胡村,他们还保存着几百年前他们老祖先开荒时挖出的一块“太古石”,这块石头就是当年李鐩与大家共同开荒的见证。

附1:李鐩年谱

李鐩,字时器,号鹤山,成化辛卯举人,壬辰进士,初授都水主事,管河,治临清,擢鸿胪寺少卿,迁工部侍郎,正德初迁尚书,时刘瑾用事,遂致仕,瑾诛,诏还部,至嘉靖改元,时年七十有五,乞归,家居八年,寿82岁卒,赠少保,諡恭敏,祀乡贤。公,正统丁卯七月十九日生,年二十五岁中举,二十六岁会进士,二十八岁授都水主事,管河,治临清,三十一岁改户部,三十八岁刑部员外郎,郎中,四十一岁鸿胪少卿,四十九岁南京少卿,五十一岁光禄少卿,五十四岁工部侍郎,五十七岁往山东视漕,五十八岁至边防寇,五十九岁至边还朝,六十二岁与宦官刘瑾不谋致仕,六十四岁上参诛刘瑾仍掌工部,六十六岁加太子少傅,七十五岁纳禄让能,嘉靖戊子二月初三日寿终,享年八十二岁,上遣官祭葬。李鐩,配郑氏封夫人生长子继先,侧室阎氏生二子,次子继光,三子继充。

附2:崔铣简介:

崔铣,字子钟,号后渠,安阳城人。明朝弘治十八年(乙丑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参加了《孝皇实录》的编纂。他治学严谨,性格耿直,不畏权贵,曾三次被朝廷起诏担任要职。从正德三年起,崔铣三次担任会试同考官,历任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北京翰林院史馆编修等职。任职期间,他见武宗不理政事,曾上书千余言规劝,进谏救民、荐贤、理财、强兵等策。

正德十二年,崔铣因不满皇帝的不作为及权宦们的骄横跋扈,愤然以养病为借口归隐老家安阳。他在城西蜀渠旁修建一座书斋,名曰“后渠书屋”,著书讲学,世人称其“后渠先生”。这期间他编撰了《彰德府志》(也称《邺乘》),共九志八卷,这是安阳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嘉靖元年,崔铣再次被召入京,参加《武皇实录》,次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国家教育部长兼皇家大学校长)。嘉靖三年,因议“大礼”(皇帝的继承名分问题)冒犯皇帝,被罢官归居安阳。这次被罢官长达16年,后由安阳赵王府味经堂刻版编印的文集《洹词》,其中大部分文章即写于这期间。嘉靖十八年,62岁的崔铣第三次被启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不久,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正三品)。

嘉靖二十年,崔铣病逝,享年64岁,葬于彪涧村(今属殷都区洪河屯乡)。朝廷赐谥号“文敏”,追赠“礼部尚书”,赐建祠堂。

崔文敏公祠位于安阳城小颜巷。因崔铣学识渊博,品行高洁,可与孔子的弟子颜回媲美,被家乡人誉为“小颜回”,他家所在的那条小巷被称为“小颜巷”。

参考:

《明·汤阴县志》

《李鐩年谱》                               朱中月

《金榜题名的安阳进士·明朝》  高红国

赵英敏:鹤壁市历史地理爱好者,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驻鹤壁分会会长,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理事,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院理事。历史文化研究者,多次参与鹤壁市周边的古村落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古建筑修复的指导,尤其善于文化设计。专注于历史地理文化的研究,人称鹤壁“太极赵”。

李连合:鹤壁市山城区李家大院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会员,李鐩历史文化爱好者。

马运钧:汤阴县五陵一中教师,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会员,喜欢地方历史文化,对大运河和《邶风》诗经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文本:赵英敏 李连合 马运钧

 

编辑:毛冰雪

审核:底兴魁 曹伟伟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