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黄洞乡温坡村百座石房千亩椒 古村温坡景色俏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百座石房千亩椒 古村温坡景色俏

 
时间:2020-7-4 18:08:07  作者:淇河晨报记者 吕登纬 文/图  编辑:淇河晨报 


2020-06-23 07:44:20

中国传统村落——温坡村


淇河晨报记者 吕登纬 文/图

位于淇县黄洞乡的太行山里有一座历史悠久、景色秀丽的中国传统村落——温坡村。该村明代已有人居住并形成村落。但因地处深山,温坡村的先人们大多不曾出村,如今的村民仍过着田园生活。6月14日,记者来到该村,探访这处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听当地村民讲述他们的故事。

 

太行“桃花源”

 

6月14日清晨,记者驱车沿G342公路自淇县县城向西行至黄洞乡地界时便已进入山区。夏季的太行山满目葱郁,爽快的山风吹过,满是不知名野花的香气和幽凉的气息,令人精神一爽。又行驶了半个小时,过了数十个山坳,温坡村的地名标识牌便出现在眼前。

登高环顾,温坡村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体天然形成一道道屏障,将温坡村与外界隔绝。温坡村四周山体植被繁茂,岩壁之上除了低矮的灌木,还有不少高大的乔木。据当地村民介绍,再往西行就没有公路了,那里是当地人也不敢轻易进入的原始森林。数年前,村子西部还发生过野豹咬伤牲畜的事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温坡村下辖温坡、古石沟、桃胡泉、羊圈4个自然村。漫步在温坡村,移步换景,乐趣横生。依山而建的青石民居结实厚重,各个院落依托地势勾连纵横。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拾级而上,在柿子树、花椒树掩映下的石墙、石窗、石碾盘以及各式各样用青石打凿的石头用具映入眼帘。

村民们告诉记者,村中大部分石头砌的房屋始建于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沧桑,延续着固有的模样。记者不禁由衷感慨,正是这种地地道道的质朴,造就了该地罕见的原生态景致,别有一番韵味。

如今,温坡村只有数十名老人常住在村中。层层梯田种满了谷子、玉米,房前屋后种着蔬菜,村民们自给自足在这里生活了数百年。他们一箪食、一壶浆,一把锄头、一柄镰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着同先人们一样的山村田园生活。

目睹村民们这样的生活,外乡人往往会产生时光凝滞的错觉,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舒缓,那么自然。桃花含苞便是到了春天,花椒挂果已是盛夏来临,漫山遍野的柿子红透了就是金秋十月,满山飞雪之中那幽幽的梅香袭来,人们才幡然醒悟已是隆冬腊月。这座远离尘世喧嚣的小山村,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巨石建房的秘密

 

“举头尽见奇峰峙,着足曾无尺土平”,如此评价这里的地貌并不为过。如前文所叙,村中小路大多由青石板铺就。崎岖不平的青石板路不仅光滑且陡峭狭窄,部分路段甚至难以落足,搬运沉重建筑材料谈何容易。望着山脊上鳞次栉比的一间间青石古民居,目睹着建房所用的大块青石,记者不禁疑窦丛生,村民们究竟是如何建起来这些石头房子的呢?

该村村干部贾玉喜告诉记者,温坡村交通闭塞,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修通公路,因此该村先民修筑石房均就地取材,利用山中丰富的石料,切割、打磨。整块的大石修房,平整的石板铺路、搭牲畜窝棚。那些细碎的石块也不浪费,村民将其砌墙、填石缝,修筑石头栅栏,可谓物尽其用。

贾玉喜说,为了解决山区石块搬运问题,该村先民们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在选定的建房处就地取石,不仅解决了山区石料难以搬运的难题,也因取石的需要,将地基挖得足够深,保证了石屋的牢固。因此,温坡村的青石民居历经百年而仍留存原始面貌。记者在该村采访时未发现坍塌的青石民居,反倒是一些上世纪中后期建造的砖房,因年久失修而墙倒屋塌。村民介绍,青石民居经久耐用,坚固异常,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因为石头房固有的墙体密闭性较差等缘故,此类古民居普遍存在雨水渗漏的情况。当地政府多次拨款对这些青石民居进行修缮,并统一为屋顶做了防渗工程,如今的石头房不仅古朴厚重,同时也极具使用价值,历经百年依然深受村民们喜爱。

村民郭来喜告诉记者,他家的三间祖传老石头房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修葺,如今仍能居住。郭来喜带记者参观了他的青石民居。他指着石墙说,石头房因墙体较厚,因此冬暖夏凉。“其实俺们的石头房里还藏着秘密咧!”郭来喜嘴角上扬,得意地看着记者,显然是要记者自行探寻。

经过一番采访后记者发现了蹊跷。相较于太行山区其他地方的平顶古民居,温坡村所筑的青石民居采用的是歇山顶建筑样式。同时该村的青石民居大多相对高大,几乎都修筑有第二层。郭来喜介绍,该村的青石民居二层一般不住人,而是用作储存粮食。“石头房隔热效果好,相对恒温,因此二楼便成了我们最好的粮仓。”郭来喜说,村民的粮食难以外销,因此他们有囤积的需要。记者不禁感慨,一个地区的古民居建筑特色,凝聚了当地居民的聪明才智,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的集中反映。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温坡村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民风,使该村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了国字号的太行古民居的“活化石”。

 

千亩椒林与花椒仙子的传说

 

数年前,温坡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打了机井,用上了自来水。但该村仍无条件为耕地灌溉,村民们种地都是靠天吃饭。

“俺村没平地,想种庄稼就得在山上开梯田。”72岁的村民贾择根说,村民们种地,有的要翻几个山头,走五六公里山路,遇到旱年还可能颗粒无收。为了生计,村民们另辟蹊径,从特色农产品种植方面找门路。

干旱的环境下果树、庄稼都不容易生长,但不影响花椒树的生长。花椒树喜阳、耐旱,该村的坡地上就有很多野生花椒树,后经村民世代择优栽植,如今已形成千亩花椒林。2019年的干花椒收购价格为每斤40元,俺村每户一年收获100斤左右的干花椒,光这一笔收入就不算少。”贾择根告诉记者。

温坡村所产的花椒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大红袍。温坡村独特的水土出产的花椒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麻味适中,而该村的花椒主产区古石沟村更是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每到花椒的夏收季节,均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香料商人到该村收购花椒。村民们足不出户便能赚钱,销售花椒,成为了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村民们说,黄洞乡温坡村的花椒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到了清末,温坡村的花椒已颇具规模。攀爬上山,看着山上一片片青绿色的花椒林,记者不禁顺手摘下了身旁的一颗仍然青绿的花椒果含入口中。虽然此时花椒还未泛红,但记者口中的花椒已经散发着浓郁的麻香,沁人心脾。

“成熟的花椒果是粉红色的,等到彻底熟透便会裂开,露出黑珍珠一样的种子。”正在田间耕种的村民赵白妮告诉记者,温坡村的花椒颜色鲜亮、椒果饱满,得益于花椒仙子的庇护。有关于花椒仙子的传说,至今仍被村民们津津乐道。

相传花椒仙子原是居住在温坡村内的一位漂亮姑娘。她喜爱穿着红若晚霞的长纱。有一日,与她朝夕相伴的父亲病逝,悲痛欲绝的花椒仙子怀抱着装满黑珍珠的坛子,自父亲的坟头起,将黑珍珠撒满了温坡村的每一处山岗。花椒仙子没日没夜的播撒着黑珍珠,最终因悲痛欲绝而累倒在了山洼之中,告别人世。然而神奇的是,花椒仙子曾播撒黑珍珠的地方,奇迹般地长出了一棵棵结满了椒果的花椒树。那些鲜红的花椒果正如花椒仙子鲜艳美丽。而椒果开裂处露出的黑色种子油亮亮的,正如花椒仙子播撒的黑珍珠。至此,温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椒之乡。“馨香一枝花,娇娆难近身。珍珠大红袍,粒粒皆善心。”后世村民更是写下这样一首小诗,来纪念花椒仙子的恩泽。

传说终究是村民们美好的期盼,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温坡村确实有一位“花椒仙子”一般的人物。正是他,独自将花椒种满荒山,才有了如今温坡村村民赖以经营的花椒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村护林员赵明安在巡山时经常发现外村人到温坡村采摘花椒。而作为太行山区常见的树种,他们舍近求远,引发了赵明安的好奇。赵明安在与他们攀谈并实际走访后发现,温坡村所产花椒果实大,麻香也更浓。赵明安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走遍了温坡村的沟沟坎坎。最终,他发现在村东北枣树沟中那棵海碗粗的老花椒树结出的花椒个头儿最大,味道也最香最麻,他便在上山时携带了一些从这棵老花椒树上摘下的花椒枝、花椒籽四处播种。

几十年来,赵明安把花椒树种满了荒山,一株株由那棵老花椒树移栽出的嫩苗长成了一片片“效益林”,结出了一串串“幸福果”。从此,温坡村开启了靠花椒赚钱的时代。如今赵明安已经作古,被安葬在了他播种的花椒树下,村民特别感念这位种下千亩椒林的“花椒仙子”。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