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庙口镇小岩沟村深山腹地有妙处 景美人善石头村
淇县庙口镇小岩沟村深山腹地有妙处 景美人善石头村

 
时间:2020-7-4 17:32:14  作者:祁凯燕 文/图  编辑:淇河晨报 


2020-06-16 23:36:06

小岩沟村保存完好的王瑞老院。 

已经荒废的石头房子。 

淇河晨报记者 祁凯燕 文/图

 6月14日,记者驱车前往位于淇县县城西北方向20公里处的庙口镇小岩沟村探访。距离村子还有1.7公里时,一条宽不足3米的隧道挡住去路,记者只能停车步行。隧道幽深,阴暗无光,走出约400米后才有亮光,记者继续前行便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隧道连接村庄的乡间小路两侧满目葱郁,远处山峰层峦叠嶂,入耳皆是鸟叫虫鸣,一派盎然生机。这令人还未进村,已生出身处“世外桃源”的感慨。

 

小岩沟原名“小闫沟”

村口隧道里有陡弯儿

 

记者沿着乡间小路继续前行到达小岩沟村,这座石头村庄仍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古朴风貌。行至村口,手执杨柳鞭赶着羊群的村民王同印见有生人来访热情招呼,得知记者来意后主动充当导游讲起村内故事。

“村头那条隧道是俺们自己动手打的,当年没啥机械设备,只能分两拨儿人从山头两侧约莫着往中间凿,快打通后发现两边对不上口。”王同印讲起上世纪80年代村民开凿隧道的往事,说小岩沟村被群山环绕,村民进出都要翻山越岭很是不便,村民们集体商议后决定打一条隧道。由于没有精准的仪器设备测量山体内部情况,村民快打通隧道时才发现两侧端口相差10多米,无奈转向继续开凿,所以形成了如今隧道中间的陡弯儿。

“听家里老人讲,村里最初落户的人家里闫、王、秦三个姓氏最多,其中闫姓又占多数,所以俺村最早叫‘小闫沟’。”据王同印讲述,几十年前,村里的闫姓人家开始陆续外迁,村民们考虑到村内的房屋全部用青岩石建造,便更名成了小岩沟村。

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各有特色

如今的小岩沟村可称为一座石头村庄,岩石筑成的房屋林立在道路两侧,木栏为窗洒出点点阳光。门前1米多深的排水沟早已干涸,长满杂草,有些枝叶甚至蔓延到路边,遮挡去路。顺着石阶抬步上行,站在村内最高处,可见村民院中大多种有果树,果实压弯枝梢,鲜嫩的颜色无形中冲淡了石头房屋的严肃色彩。

“村里的房子全是用山上的岩石垒成,现在还留有当年采石用的工具。”王同印告诉记者,村民盖房时需要用铁铸成三指厚的长方形模具,从山上采回大块石材后,把模具罩在石头表面用铁锤大力敲击,取下大小合适的石块后,再到地头挖土混合麦秸和成泥填充石缝。这样砌成的石头房子冬天避风,夏天阴凉,结实耐住。“石墙表面的斜纹是用錾子手工凿出来的,这样能保持石块表面平整,看起来也好看些。”王同印指着一座石头房介绍,一般村民家门口的石板台阶不超三级:地势低点儿的人家铺一层石板,寓意一步登天,铺两层石板表示步步平安,铺三层石板就是期盼家里能出状元,寓意登榜三甲。

村里富裕人家的房屋则比较讲究,比如王瑞老院坐北朝南,堂屋为三间两层石头房,门头中间刻有“行人义事”的字样,墙体内雕葫芦、缠枝花卉图案。院内各楼层房屋皆有屋门,开门方向相反,便于防御、逃生。附近的王现老院、王连老院、王改生老院也都保存完好,每一块青石都透出历史气息。

 

村里的寨墙、地道保护村民安全

 

“小岩沟村的形状像是一口锅,外人进来容易出去难。俺村高处修有寨墙,地下挖有密道,所以很安全。”王同印带领记者绕村一圈,参观村外修建的石头寨墙。只见寨墙四周分别设有六座寨门,全部由青石垒砌,经历百年风吹雨打仍威严耸立。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村里的民兵在寨墙高处站岗,一见敌人进村便吹哨通知村民躲进地道。

“王现老院下面有一条地道,以前战乱的时候村民就从那儿往外跑。”聊到老院附近的逃生地道,72岁的老人王同志打开了话匣子。据王同志介绍,村里修建的地道进口在王现老院内,出口通往村西的山岭。一旦有外敌入侵,村民可抬开石板进入地道逃往村外。这个地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并非平直开凿,而是依照山势而建,地上地下交替出现,村民可以时而在室内地下通行,时而钻出地道在院子出现,随时可钻进山林,地道的出口众多,便于隐藏。如今,这条密道已经沉寂许久,入口处被杂草掩盖,很难一眼看出。

“俺本家的大爷说,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小队日本兵从村东头翻山过来,想在俺村抓壮丁。日本兵进村后一个村民都找不到,还被埋伏在寨墙上的民兵打死一个,这帮日本兵烧了一间草房后就撤了。”王同志讲起这些颇为骄傲,他说小岩沟村村民们的生活一直安安稳稳。

 

村里的石头井有故事

 

小岩沟村至今还保留有近800亩耕地,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时种果树、喂鸡养羊,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村东的庄稼地里,随处可见的石头井也是该村的一个特色。

记者发现,每个井内有大小不一的石头堆积,王同志说,形成这种情况也是有原因的。小岩沟村地处干旱地带,先人们在地头打井,打了十几丈深却仍少有出水,村民便在井内投入石头,想抬高水位便于打水。到了旱季,村内一人打一口井也满足不了吃水的需求,没想到这时扔进石块的旱井成了蓄水井,雨水澄清后可饮用,存下的水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题。

“到了七八月份,纵贯村子的河道水位上涨,最高能漫到岸边的黑龙王庙,到那时候俺们村就不愁没水吃。”王同志说,近百年来,村里一直流传,向岸边黑龙王庙里供奉的小龙王爷祈雨最灵验。每逢干旱的年景,常有附近村庄的村民,趁着天黑,抬着用红布盖着的神像回自己村子,上香祈雨,如愿后便敲锣打鼓送回原处。善良的小岩沟村村民从未阻拦,说大家都是种庄稼看天吃饭的人,能获庇佑,风调雨顺地过个丰收年是好事儿,所以乐于分享好运。

小岩沟村的民风古朴,至今村民出门时门上从不落锁,迎客时满脸带笑。院中成熟的杏子、路边挂枝的野果,都是村民招待来客的美味山珍,令人感到满满的善意。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