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黄洞乡西掌村古风古韵今犹在 耕读传家文脉长
淇县黄洞乡西掌村古风古韵今犹在 耕读传家文脉长

 
时间:2020-7-4 17:22:03  作者:范丽丽  编辑:淇河晨报 


2020-06-11 07:27:45

西掌村的古民居杨文礼老宅。


  淇河晨报记者 范丽丽 文/图

  淇县黄洞乡西掌村位于太行山深山区,风景秀丽,文化遗存丰富:现有古民居30余座,其中一座建于1717年的3层楼房保存完好;有元代瓷窑遗址1处,现在仍能随手捡到七百多年前的古陶瓷残片。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是红色交通站,还曾一度为中共淇汤联合县委驻地。

  古老的宅院、质朴的民风,曲曲折折的街巷,随处都是悠久的历史印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屋、一院都散发着古韵的气息。

        西掌村因地势而得名

  5月底,记者前往西掌村探访。沿着342国道一路向西,经过黄洞乡政府,再向西行5公里就到了西掌村。通往该村的道路途经夺丰水库,沿路风光秀美。

  初到西掌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墨绿的山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边,山上的酸枣树正开着米色的小花,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花香。

  村口的军民广场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古朴典雅的四个大字:古韵西掌。该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介绍,“西掌”二字因村子的地势而得名,太行山脉在村子东部蜿蜒而过,形似一条“龙”。“龙”的东西两面形似“龙掌”,因该村居于西面的“龙掌”上,故名西掌村。

        “老杨”与“新杨”的传说

  西掌村主要姓氏有杨、刘、陈、唐等,其中95%以上的村民姓杨。杨红旗告诉记者,他们村世代流传这样的传说:西掌村的杨姓分为“老杨”和“新杨”。

  西掌村有一条主干道,村民称之为十字大街,大街以北称之为“北街杨家”,大街以南称之为“南街杨家”。北街杨家为“老杨”,其先祖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南街杨家为“新杨”,南街杨家的先祖本来姓“郎”,清朝晚期从外地迁到邻村东掌村。在东掌村居住期间,家族灾难不断,族人说是因为东掌村南有个老虎寨,民间有“虎伤狼”的传说,所以郎姓人家就想要迁往西掌村居住。因郎姓的“郎”与“狼”同音,而杨姓的“杨”与“羊”同音,北街杨家认为不吉祥,强烈反对郎姓人家迁入西掌村。于是郎家人迁往了别的村,后来又几次搬迁,结果都不如意。最终郎姓人家决定改姓为“杨”,这才得以迁入西掌村,故而被称为“新杨”。

        建于300年前的3层楼房

  西掌村的古民居不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北街杨家的院子。这个老宅年代久远,堂屋的门额上记载,这座3层的楼房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二月,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堂屋共有三间,高10米,外墙用石讲究,石块大小一致,石缝细密,石门石窗。石墙更是厚达1.3米,房子冬暖夏凉。石窗为整块青石雕刻,平面有方格栅栏,窗上檐有石雕莲花图案。

  堂屋正中间的石门门额上刻有四个行楷大字“乐天知命”。乐天知命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门额上大字的四周有浮雕的牡丹花,寓意富贵。门两旁有石刻楹联:“东望淇水观鱼化,西临行山听鹿鸣。”形象地描绘了此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古民居主人那份超然高远的思想境界。其中“观鱼化”一词是何意?村民告诉记者,村里有鱼可以幻化为龙的传说,龙为人中佼者,“观鱼化”暗含先人对家族后代兴旺发达的美好祝福。

  处于深山区的西掌村为何有如此气派的古民居呢?杨红旗说,西掌村的先祖耕读传家、家风优良。“耕”是为了养家,“读”是学习做人。读书读得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修身养性。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北街杨家逐渐兴旺,走向富裕。据该村老辈儿人口口相传,北街杨家兴盛时期,西南方向至纣王殿村、东北方向至和尚滩村,向东至黄洞村的土地都属于当时西掌村的北街杨家。

  不过富甲一方的北街杨家后来走向了衰落。在西掌村,流传着很多关于北街杨家走向衰落的“段子”,有村民说,当时佃户为北街杨家担水,扁担两头一前一后两桶水,北街杨家人只吃佃户身前的那一桶,说是身后的那一桶被佃户的屁污染了。有村民说,佣人包的饺子,北街杨家人只吃中间部分,不吃边缘的面。北街杨家娶媳妇儿,新媳妇从下轿到家门口所走的路上全部铺上白面做的花糕。

        石刻门额内容丰富

   我国的匾额文化源远流长,一般认为匾额之用始于先秦,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西掌村,几乎每一个古建筑上都有石刻匾额,可以说是“无门不匾额”。石刻匾额记载着建筑的年份,彰显着当时主人的道德修养、思想追求和处世哲学。

  杨文礼老宅南屋门额上刻着“诗书门第”四个大字,旁边小字为:“主人佩珊堂建立”“民国二十二年癸酉桃月中浣”。正中门额上刻有“天与厥福”四个大字,旁边小字显示修建房屋的时间为“中华民国五年”。“天与厥福”寓意上天给予百姓无尽的福气祥瑞。门额上除了文字,还有精美的浮雕,有花、鸟、花瓶等装饰造型,象征着富贵双全、品质高雅。整个门额精致讲究、稳重大方。东屋门额上刻有“飞阁流丹”四个大字,落款为:“主人佩珊堂建立”。“飞阁流丹”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西屋门额为“清白遗风”,表明主人要继承祖先品行端正及廉洁自律的品德。门额上的字飘逸大气,富有厚重的文化气息和高深的书法功底。

  此外,该村古建筑的匾额上还刻有“天水望族”“德由人积”“敏事慎言”“行仁义事”等。除此以外,门额上还均刻有建筑年代,有“光绪十一年”“光绪二十八年”“宣统二年”“宣统三年”等。

        700多年前的元代瓷窑遗址

  在西掌村采访时,杨红旗带着记者来到村南300米处的一块农田。他告诉记者,这里是元代瓷窑遗址,700多年前的陶瓷残片随处可见,老百姓称这里为“碗沟”。杨红旗介绍,此处遗址发现于1984年,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14米。1985年,元代瓷窑遗址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元代瓷窑遗址东边有一处断墙,断墙根下有一块长1米左右的长方形青石,青石中间是月牙形状的凹槽。杨红旗告诉记者,相传这块石头是用来研磨彩釉颜料的,用的时间长了,石头中间才形成了月牙形状凹槽。

  “我们村里的老人代代口头相传,说这附近的地下还埋着一整窑烧制好的陶瓷,当时因为战争来不及销售,便埋在了地下。”杨红旗指着一块农田说。

        曾是中共淇汤联合县委驻地

  西掌村的古民居大多保存完整,全村的古民居院落大多为三合院或者四合院,共有30余座古民居。它们均依地形起伏修建,错落有致,建筑风格基本相同。

  这些保存完整的老宅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八路军战士们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在杨文礼老宅的西南方向有一处朝东的房子,杨红旗说,1944年这里曾是中共淇汤联合县委的办公场所。

  据史料记载,1944年2月下旬,冀鲁豫军区杨得志司令员带着6个团的兵力,从汲县(今卫辉市)塔岗火车站北侧过铁路,经塔岗村进入太行山。在西掌村稍事休整,然后经过林县(今林州市)赶赴延安。1944年3月,中共淇汤联合县委成立,赵滔任县委书记。县委就在西掌村办公,除了县委,当时还有银行、监狱等单位也在西掌村办公。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