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区姬家山乡高洞沟村古枫树下的商路传奇
鹤山区姬家山乡高洞沟村古枫树下的商路传奇

 
时间:2020-7-2 9:40:51  作者:晨报记者 吕登纬  编辑:淇河晨报 


2020-04-30 07:45:36

高洞沟村民居。

 

 在鹤山区姬家山乡西北部,有一个景色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的小山村。该村依山而建,又因山上有洞、洞下有壑,故而得名高洞沟村。那里峰峦起伏、绝壁耸立,当地先民便就地取材,以山石建房,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明清建筑群落。

同时又因该村地处明清时期的交通要道,从而成就了高洞沟村鲜为人知的商路传奇。

 

高洞沟村村名的由来

 

高洞沟村地处太行山东麓,那里山峰连绵起伏,沟谷纵横交错……独特的地貌也造就了该村的秀丽景色。

相传,这样的美景曾吸引一位仙翁在此处的一个山洞中潜心修行。年深日久,仙翁在此修行的消息不胫而走,不断有乡民前来拜访,并于此安家,而疲于应付的仙翁只好留下凿刻一半的石佛拂袖而去。于是,在此安家的乡民便以仙翁栖居的山洞命名村名。

如今听起来,这种传说未免过于牵强,难以令人信服。但有趣的是,高洞沟村的一处崖壁上确有摩崖佛像,且年深日久,已经无法考证为何人所开凿。高洞沟村村民介绍,该村的一处山崖上有一处2米见方的石窟,石窟内凿刻有释迦牟尼坐像、孔子像和老子像,这三尊石像两侧的崖壁上还凿刻有文武仙官。村民们称,曾有相关专家来此石窟考察,并认为该石窟是在宋代开凿的,且题材特别。因为佛、儒、道三教合一的石窟凿刻情况十分罕见,这也令其显得弥足珍贵。也正是这样虚实相交的传说与景致,让游览高洞沟村变得趣味盎然。

“其实我们村在清代乾隆年间叫高老洞沟村,但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我们村不知何原因改名为高洞沟村了。”该村74岁的李振书告诉记者,他这么说是有依据的。该村有一座名为玄帝庙的古代庙宇,曾于清代乾隆、光绪年间重修。据乾隆年间重修玄帝庙的碑文记载:“荡邑距此六十余里,有村名曰高老洞沟。”而到了光绪年间,重修碑文上已将高老洞沟村改称为高洞沟村了。沧海桑田,高洞沟村的村名变更我们已难以讲清,但这不妨碍高洞沟村曾为明清时期交通要道的事实。

 

一棵古枫树见证

商路传奇

 

“我们村与林州市的渊源可不浅。我们村虽在鹤壁市地界,但往西翻几座山,就是林州市。”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合告诉记者,高洞沟村的西边是绵绵太行,东边是丘陵地带。正因如此,该村村民常自豪地向外村人介绍,高洞沟村是“山后第一村”,而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成就了这座小山村一段辉煌的商路传奇。

 

高洞沟村的古枫树。 

 

“俺村有棵古枫树,如今已被林业部门认证为二级保护古树。说来有趣,它生长的地方就只有它一棵树。几百年来,这棵古枫树就像灯塔一样为过往的商旅指路,它也是俺们村的标志!”李玉合说,在古代,高洞沟村是林州市到汤阴县的必经之地,而这棵古枫树正巧处在山地与丘陵地带的交界点。站在古枫树下向东远眺,可以将鹤山区、山城区的主城区一览无余。据村民介绍,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站在鹤山区、山城区也可看到它,这也让古枫树成为了当时贩夫走卒们的路标。

“打季儿谷子,卖季儿杏,秋天还能打些核桃、柿子卖。”李振书说,高洞沟村地处山区,粮食产量难以和地处平原地带的村庄相提并论,但当时的村民并不为生计发愁,因为村民们可以靠着这条商路做买卖,把山货出售给过往的客商。

“古代交通不便,进山、出山运送货物全靠人肩扛背驮。高洞沟村正好处在山地与丘陵地带的交界点,路过的客商往往要在我们村住宿、休整。”李玉合说,从明清时期至上世纪中期,该村一直有大车店,也就是供过往贩夫走卒住宿、餐饮的简陋旅舍。除此之外,高洞沟村所产的谷子、山货等,也成了过往客商的抢手货。

到了清代,当地依靠商路贸易,一度做起了店铺、钱庄买卖。李玉合介绍,当时鹤壁集镇等地的商人需要林州市的粮油和其他生活物资,而林州市的商人需要到鹤壁集镇采购燃煤,这也为高洞沟村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高洞沟村的李子平故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靠着商路上的贸易,该村的一户李家人经过百十年的积累,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上世纪初,这户人家还出过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曾在国民政府任职的李安。如今,高洞沟村仍完好地保存着他的故居。

 

李子平故居一隅。

 

《鹤壁市志》记载:李安,字子平,19岁时从河南大学肄业,此后曾在国民政府的省民政厅任职。同时,他还是当时的省参议员,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省政府参议。1949年,李安迁往台湾定居。该村现存的李子平故居实际上是其青少年时生活过的地方,也是这户李家族人的祖居。

 

李子平故居一隅。

 

如今,李子平故居已被我市认定为历史建筑,并加以保护。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群依山而建,各个院落相互勾连、高低错落,别具特色。这座清代建筑群的20余间房屋主体全部就地取材,用青石砌就,石头之间用灰浆勾缝,显得格外朴质、厚重。在主院落外的几十米处,还有高达10余米的碉楼、寨门。身置其中,俨然进入一个石头堡垒,给人牢不可破的安全感。

李振书告诉记者,这20余间房屋并非全是李安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清代、民国时期,临街的院落中有不少是李安先人经营的车马店、店铺和钱庄,“李安他们家不仅是当地富商,而且也称得上是书香门第。李安的爷爷有功名,李安也是读书人”。

确如当地村民介绍,即便这座院落看起来格外朴实,但在各个房门门额上,有不少刻着“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等字样。显然,富起来的李氏族人尤其重视教育。

李安1949年赴台湾后,曾在水产公司、中小企业任职。退休后,李安便师从原河大校长姚从吾先生,致力研究宋史。其间,李安共有10余部专著出版发行,如《岳飞史绩考》《文天祥史绩考》《精忠岳飞传》《岳飞的故事》等,其著作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加州大学、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及台湾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李玉合介绍,李安热爱家乡,怀念故土,曾参与筹印《河南省汤阴县人文暨旅台同乡志略》,以作续修县志参考。现市台办及档案局均有《李子平纪念文集》,汤阴岳飞庙也藏有李安的著作。1987年,李安病故于台湾,而他留在家乡的故居则成为当地李氏族人经商润民的见证。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