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 谷 智 慧
鬼 谷 智 慧

 
时间:2020-7-27 20:02:21  作者:淇滨文艺  编辑:淇滨文艺 


 淇水文苑 淇滨文艺  2017-06-30 

引子


   淇水之滨有一座神奇的云梦山,它是一代高人智圣鬼谷子曾经隐居的地方,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古军校,鬼谷子文化 研究的圣地。这里造就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一大批战国时期风云天下的英豪,正所谓“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 国才出一门”

鬼谷智慧

 一、送给美国西点军校的礼物:鬼谷子研究书籍

 云梦山是鬼谷子思想诞生的地方。现在云梦山水帘洞口,还有一块摩崖石刻“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那是明代嘉靖的时候刻的,洛阳通判窦文书写。洛阳通判,主管粮运、水利和防务等等。窦文的字写的好,书法艺术非常难得,诗文学问也很好。水帘洞口还有他的一通诗碑,他以行草书写的《仙洞偶笔》,赞叹鬼谷子的高深学问。

云梦山是鬼谷子的隐居地,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所在地,全国鬼谷子研究的中心,中国民协授予云梦山“中国鬼谷子文化圣地”称号,河南省台办命名的“河南省对台交流基地”。

比起二十年前,现在鬼谷子的影响越来越大了,甚至跨越了海峡,影响到海外。2012年6月,笔者接到北京的学者王洪武先生的电话,听筒里面的声音很高兴,用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的声音,传达了一个好消息。时任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刚刚结束对美国的访问。王洪武高兴地说,梁光烈上将在美国西点军校,把《鬼谷子汇解》这本书,作为礼品送给了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鬼谷子汇解》是王洪武先生编著的,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有笔者的文章《繁盛不衰的鬼谷子研究热》,这篇文章被放在了书的前面,作为书的“序言”。 

 中国的国防部长访问美国,给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西点军校赠送礼品,礼品中有《鬼谷子汇解》,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两点,一个是说明鬼谷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第二说明,鬼谷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非常突出的借鉴作用。

 2015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发表了长篇演讲,引起全球热议。习主席在这次演讲中,就专门引述了鬼谷子的一段话,来阐述怎么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习主席引用的这段话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这是《鬼谷子·决篇》里的一段话。鬼谷子的“决篇”是讲如何决策如何谋划决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决断事情时,要用过去的事来衡量,用将来的事来检验,用平日经常发生的事来参考佐证,如果可行的话,就要下决心来干这件事情。演讲的最后,习主席又引用了曾自称鬼谷子学生的基辛格博士《世界秩序》一书中的一段话。

 在如此全球瞩目的外交场合,习主席引用鬼谷子的话,来阐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么重要的议题,足见鬼谷子思想的巨大价值。

 二、兵家七国才出一门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是中国文化中最神奇的人物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许多流派,其中有纵横家,纵横家的鼻祖就是鬼谷子。鬼谷子讲究谋略、智慧,被称为“中华智圣”。 云梦山水帘洞下面“鬼谷祠”牌坊上有一幅楹联:

鬼谷三卷隐匡天下, 

兵家七国才出一门

    一本《鬼谷子》,可以“隐匡天下”,鬼谷子隐居云梦山,但是他可以凭借他的思想,左右天下局势。《鬼谷子》把当时纷繁复杂的天下大势看透了。你国君也好,大臣谋士也好,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纵横天下,如何洞察局势、预测未来,《鬼谷子》这本书里都给你讲了。所以说”鬼谷三卷隐匡天下”;然后是“兵家七国才出一门”,“七国”就代表天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的军事家、谋略家,都出自哪里呢?“才出一门”,都是从鬼谷子门下出来的。只有鬼谷子敢说这样的大话。

    鬼谷子共有五百个学生,这些学生,个个都是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人物,有的是著名的军事家,有政治家、外交家,在七国争雄的复杂政治军事斗争中,建功立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孙膑是齐国的军师,庞涓是魏国的大将军,苏秦身披六个国家的相印,张仪先后是秦国和魏国的宰相,毛遂是赵国的谋士。所以说“兵家七国才出一门”,战国七雄,哪个国家没有鬼谷子的门徒?七个国家纵横天下的英雄都出自一个高人的门下,这个高人就是鬼谷子。一门弟子搅动天下局势,鬼谷子的兵法谋略高深莫测! 

其实兵法只是鬼谷子学问的一部分。鬼谷子主要传授四门学问。在云梦山水帘洞外边的鬼谷祠牌坊上,还刻有一幅这样的石刻对联:

    数学兵学游学出世学学之不尽,

    军战心战谋战纵横战战之必胜。

    上联就写了鬼谷子的四门学问,下联写鬼谷子学说的特点和巨大威力

    鬼谷子有哪四门学问呢,第一,数学:也称“术学”,玄学,易经风水,能占往察来,言无不验。古时候战争,或者重要的活动之前,都要察风云,观星象,进行占卜;第二,兵学:兵法,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人们把《鬼谷子》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孙子兵法》是“武兵法”,《鬼谷子》称之为“文兵法”;第三,游学:纵横术,外交谋略,游说外交,出辞吐辩,万口莫当;第四,出世学:仙道思想,修身养性,强筋壮魄。

    鬼谷子的智慧非常实用,可谓“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鬼谷子·捭阖》)”掌握好运用好鬼谷子的方法,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出入,没有什么对象不可说服。和普通人打交道,和士大夫打交道,甚至出入国王君主的殿堂,都可以应付自如。

 三、文化瑰宝还是异端邪说?

鬼谷子的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人们对鬼谷子的学说却有褒有贬,有的赞叹,有的谩骂。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鬼谷子的学说并不是太吃得开。对鬼谷子的学说,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是有褒有贬。有的说好,有的说坏。两极分化得很厉害,说好的把它捧上了天,说坏的恨不得把它贬到十八层地下。

   汉代司马迁称赞鬼谷子,说鬼谷子“其智有过人者”,认为鬼谷子智慧超群;南北朝刘勰称赞鬼谷子“一人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论说》)”,宋代高似孙说鬼谷子是“一代之雄”,而《鬼谷子》这本书是“金书”,像金子一般珍贵的书。这些是力捧鬼谷子思想的。

   骂鬼谷子的人,把鬼谷子贬斥为异端邪说,比如有:汉代杨雄,他称纵横家是“诈人”,诈人就是欺骗,不正派,不地道;唐代柳宗元把《鬼谷子》说成“妄言乱世”,明代宋濂更是把鬼谷子骂得狗血喷头,怎么说呢?说鬼谷子“皆小夫蛇鼠之智。用之于家,则亡家;用之于国,则偾国;用之于天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诸子辩·鬼谷子》)”,这个骂得有点太过分了。

   云梦山鬼谷祠牌坊上用“修齐治平”来表述鬼谷子学说,认为鬼谷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而宋濂却骂鬼谷子,说运用了鬼谷子会“亡家、偾国、失天下”!看看,针锋相对,截然相反.

 

 二十年不衰的鬼谷子热

 

对于一个人,有褒有贬正常。但是对于鬼谷子的褒扬和贬斥,观点对抗得那么强烈,走了极端,还真让人有点弄不清到底该怎么评价了。

 在我国历史上,对学术思想的褒贬评价,有时候缺乏包容的态度。 

 古代先贤的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老庄思想,纵横家,都从某一个角度揭示真理,凝聚了古人的智慧,都有可取之处。有的人不是客观的全面的看,习惯于尊从一家,贬斥其他。有人看问题总认为“非黑即白”,非得抱着“斗争哲学”。现在仍然有不少人持这样的态度。这是不科学的。

 学术问题,不能搞“独尊”,不能把“异端”和“邪说”划等号,必须兼容并蓄。一个观点,一种看法,要放在某个角度、特定环境来认识,不然的话,就走到死胡同里去了。下列几个相反说法,该判断哪个正确呢?

   士可杀不可辱--大丈夫能屈能伸

是可忍孰不可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义无反顾----好汉不吃眼前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井底之蛙焉能知大海--一叶而知秋                

义无反顾--好汉不吃眼前亏                    

士为知己者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些话究竟哪一句正确哪一句错误呢?你必须放到一定的情景下去理解。就像儒家、法家、道家、纵横家一样,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一样的方法,来解释客观世界。分析一种思想文化,得辩证灵活的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能僵化地看,不能把不同的观点往极端的方向去理解。正确的做法是平心静气地琢磨,吸取各家学派的营养。

 鬼谷子学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鬼谷子是骂不倒的。针对宋濂对鬼谷子等思想家的贬斥,将近一百年前,大史学家顾颉刚就说过:

 宋濂在序跋中所说的话,成见何等的重,态度何等的迂腐,他简

 直是董仲舒请罢百家的口气。他恨不使庄子受孟子的教诲,恨不强葛

 洪改学《六艺》,恨不把《公孙龙子》烧毁了。……他们的态度是卫

 道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浅薄的功利思想,入不得现代的学术界的。

 (顾颉刚《诸子辩序言》)

 最近三十年,国内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思想活跃,百业兴旺;国际上分化组合,风云激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鬼谷子思想的价值再次充分显露了出来。学术界、军事、外交、教育培训、公共关系、商业营销、工商管理、养生、旅游等等,都把目光投向了鬼谷子,研究、运用、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被称作“二十年不衰的鬼谷子热”。

 不光在大陆,就连海峡对岸的台湾,鬼谷子研究会的会员也是遍布全岛。在国外,日本有“纵横研究院”,介绍纵横家思想,研究鬼谷子智谋。德国著名历史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都学习《鬼谷子》,深受鬼谷子的影响,推崇中国纵横家的智慧。甚至有人说斯宾格勒是现代国际上的鬼谷子,基辛格则是当代的苏秦、张仪。

四、善辩等于诡辩?谋略等于阴谋?

 为什么会有人要骂鬼谷子,把它当做洪水猛兽,恣意贬斥和诋毁它呢?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对他的思想和学说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解和看法呢?反对鬼谷子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鬼谷子学说的特点造成了人们对其认知的分裂。鬼谷子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沟通:讲究口才,能言善辩,游说天下;第二个特点是:智慧:讲究谋略,动脑筋,讲策略,用计谋。一是教人说话,能言善辩;二是让人动脑筋,讲究谋略。这两点就成为鬼谷子学说与其它学说相比,非常明显的特色。

 这两个特点,凝聚了古人的智慧,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实际,非常实用。

 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正是这两点,带来了很多人的骂声。历来批判、谩骂鬼谷子的,也基本上是冲着这两点来的。

 鬼谷子教人能言善辩,让人讲究谋略,这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反而招来谩骂呢?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家是主流,而鬼谷子思想中这两点恰恰与儒家思想不合。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主流文化,最排斥的是什么呢?“会说话”。儒家讨厌能说会道。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要木讷一些,而行动要敏捷。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在中国老百姓中影响很大,毛泽东主席给两个女儿取名字,还一个叫“敏”一个叫“讷”,可见孔子这句话多么的深入人心。 

 在中国的语言中,对口才好、会说话,基本上是排斥的。你看看这些词语:花言巧语,摇唇鼓舌,巧舌如簧,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嘴刮子,唾沫星子乱飞……等等,这都是用来形容爱说话、会说话的,基本上都是贬义词。我们这个民族有一种对会说话的人反感的情结。所以,鬼谷子传授说话沟通的技巧方法,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反对者攻击他这一点,也就更容易得到共鸣。

 孔子还有一句话影响很大:“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这不属于仁的行为。”孔子这句话没问题,花言巧语,说些假大空的话,光说不做,说的一套做的一套,用这些来取悦别人,当然是不好的行为。问题是,孔子这句话流传下来,慢慢地就变味儿了,被解读成:凡是讲究说话技巧的,凡是讲究口才的,都是“不仁”的,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只要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差不多都理解成“能说会道的都是些品德不怎么样的人”。这样的理解成了人们的潜意识,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

         会说话善沟通是人生利器

 孔子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对人们影响很大,许多人拿这句话来反对鬼谷子。鬼谷子是提倡讲究说话技巧的,怎么样把话说得贴切得体,说得深入人心,正是鬼谷子要传授给大家的。那么,孔子的话究竟应该怎么理解?难道孔子真的反对语言技巧,反对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吗?

 反对讲究语言技巧,远远不是孔子的本意。把讲究说话方式、学会说话,与“巧言令色”划等号,认为凡是会说话、口才好,都是“巧言令色”,都是“见风使舵”,这样理解孔子的话,是个大大的误区。

 空话大话当然不好,见风使舵遭人讨厌。实际上鬼谷子也是反对空话大话,反对见风使舵,他教我们沟通,也正是讲怎么避免讲空话,怎么避免见风使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才能起到沟通的效果。

 鬼谷子讲:“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鬼谷子·权篇》)”说话的目的就是让对方听得进去,做事就是想把事情做成。说话不讲方式,不看对象,只顾表现自己,只顾取悦对方,肯定不行。要么乱放炮,直来直去;要么言不达意,说了半天人家不知道你想说啥;有的“噙着冰块倒不出水”,不会说话,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样的人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随着社会发展,随着人们相互交往的密切,有个好口才越来越重要了。过去有一句话:沉默是金,现在要说:沉默是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不能总沉默,沉默是要吃亏的。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十几个人坐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进行一小时的交流,评委们在一边观察,最后评委来对这些人的综合印象评比打分。结果怎么样呢?排在倒数第一评价最差的,是那个一个小时中一言不发的人。可见语言交流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形象。当然,评价倒数第二的是总抢着发言,但说的话又没多大意义的人。

 所以口才是一个人一辈子要用的重要的工具,是人生的利器。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需要跟别人交流。如果你大大小小还是个管理者,你就更需要是一个宣传家、鼓动家,“能言善辩”无疑是一个优势一个特点。一个人要注意锻炼口才,提高语言能力,讲究语言艺术,有必要研究研究《鬼谷子》。

 贬低鬼谷子的人,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鬼谷子思想的精髓,他们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鬼谷子。

 鬼谷子的第二个特点是讲究智慧和谋略,这一点恰恰又是传统旧观念不太能接受的。骂鬼谷子的人把鬼谷子思想妖魔化,扭曲了看,说鬼谷子是在讲“阴谋”,“耍心眼儿”。阴谋,谋略,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处理事务,要不要动脑子?要不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不要讲究策略,运用谋略?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不用质疑的。因此,鬼谷子学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受追捧,是必然的。

五、鬼谷子授徒,语言沟通是重要课程

   张仪:舌头在就有本钱

 鬼谷子的门下弟子最擅长的就是能言善辩,他们凭借出色的语言技巧纵横天下,“三寸舌胜于百万雄师”。鬼谷子的弟子,个个都能言善辩。而这些本事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经过学习、经过训练才拥有的。

 《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初出道时,因为家庭贫寒,很被别人看不起。想在魏惠王那里谋个工作,没有考试上,只好跑到楚国去,总算在楚国的令尹昭阳那里,混了个门客。有一天,昭阳跟他手下的门客出去游玩,一百多人,中午喝酒吃饭的时候,昭阳喝高了,一时得意,就叫人拿出来一块宝玉,拿出来显摆,让大家欣赏。大家传来传去欣赏,最后宝玉竟然不见了,不翼而飞,找不到了。

 这块宝玉价值连城啊!这块宝玉就是著名的“和氏璧”。和氏璧可是中国古代的无价之宝。大家都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那个“壁”就是和氏璧。它后来流落到赵国,秦国要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宝玉。再往后,秦始皇把它刻上字,成为“传世御玺”。和氏璧怎么到昭阳手里了呢?昭阳当大司马的时候,有一次率兵大败魏国,打了胜仗,楚威王大喜,高兴了,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赏给了昭阳。

 昭阳喝酒喝高了拿出来和氏璧显摆,结果不见了。怎么办呢?就分析,就猜疑。在场的人中,谁最穷呢?谁最缺钱?数张仪最贫困,既然张仪最穷,那么这块宝玉就认定是他偷走了。这把张仪冤枉得不轻,张仪原本没拿,肯定不能承认。昭阳就严刑逼供,把张仪打得遍体鳞伤。最后,昭阳一看要出人命了,这才把张仪放了。

 这对张仪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奇耻大辱!张仪是个胸有大志的人,竟然被人怀疑偷东西。本来出去周游想建功立业,衣锦还乡呢,结果差一点丢了性命,衣衫褴褛、遍体鳞伤,灰溜溜地回家了。张仪回到家,他妻子抱怨他,家里人都看不起他。家里人等着你出人头地,跟着享福呢。张仪没有解释,他张开嘴巴,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苦笑着说“你浑身上下就剩个舌头还完整”。张仪就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后来,张仪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终于当了秦国的宰相。

 建议读读《鬼谷子》

 鬼谷子让弟子学习语言沟通,不是仅仅靠聪明的脑子,灵活的嘴巴,光靠那些是不行的。他总结出一整套说话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在于观察了解谈话的对方,弄清楚大局势和小环境,洞察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对方的欲望和诉求,揣摩对方的心理、性格。一句话: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鬼谷子在云梦山授徒,语言沟通是其中重要的课程。四门学问中,语言沟通属于“游学”。鬼谷子教徒弟,口才没练好是过不了关的。

 云梦山有一个地方叫“鬼谷墟”,那里就是鬼谷子的弟子毕业考试的地方。考什么?考口才。怎么才算及格,才能拿到毕业证呢?把老师说哭。够难的吧?你想,鬼谷子是什么人,你要在他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把他感动了,说得他掉眼泪,谈何容易!

 考试的时候,把弟子推进一个大坑里,这个大坑就是所谓的鬼谷墟。老师端坐在鬼谷墟的上面,眼睛微闭。学生开始给老师说话。什么时候打动老师了,把老师的眼泪说出来了,你这个弟子才可以从鬼谷墟里上来,你这个弟子就算是学成了,毕业了。

 我们翻开《鬼谷子》这本书,里面总结了很多说话的原则和方法,比方“捭阖术”“反应术”“内楗术”“抵戏术”等等,我们现在人认真地去学习学习,很好,确实能有很大收获的。所以建议大家找来《鬼谷子》好好读读。

六、先搞清楚话是说给谁听的

 《鬼谷子》中总结的许多游说的方法和技巧,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分化组合的局势下,各个社会利益集团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外交争斗的经验总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是需要智慧的。而鬼谷子的智慧也好,沟通也好,都离不开两个字“洞察”。洞察就是对事物的观察、了解、揣摩、分析。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他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的老师,他对鬼谷子评价很高,他这么评价鬼谷子:“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合纵连横的艺术)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主要说了三点,一个是“察人之明”,说鬼谷子对人的观察非常准确,非常到位,认人认的准;第二,“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审时度势,能把握历史的动向和脉搏。洞察,就是对历史的大趋势有透彻的观察了解;第三,“外交技巧的掌握”,外交技巧,主要包括沟通、谈判、说服等等。斯宾格勒讲了鬼谷子最厉害的三条,察人之明,洞察大势,沟通技巧。这三条都离不开一条,离不开对人、对事的观察、分析、揣摩,通过分析揣摩,认清客观事物的真相,把握事物的本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

     《鬼谷子》第九篇《权篇》,就讲了说话和沟通很多技巧,主要有六个要点,十个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很好很实用,但是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笔者的体会,最最重要的是“看准对象”。把握好这四个字,你才有做到有效沟通的基础和条件。

 说话要表达的是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什么非要看对象呢?很多人对这一点认识不清。我们周围不会说话,不会沟通的事例太多了,大多数毛病就出在这里:说话不看对象,沟通不讲方法,最终的结果肯定不好,效果很差。

       有一次高层次的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学者在一起研讨,当时只有半天时间,时间很紧,规定每位专家只给15分钟发言时间。讨论前,出于礼貌,请当地的领导先讲几句。这位官员一看来了这么多专家学者,兴奋地讲了起来,滔滔不绝,一口气讲了五十分钟,让在场的专家学者感到坐立不安。结果等这位大人讲完后,每位专家的发言时间被压缩成10分钟,最后又压成5分钟。一次难得的论坛,就这样被砸了场子。

 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让别人听,让听者了解你的意图,接受你的观点。这是说话的目的。你要是说,我不管他们听没听,懂没懂,不管有没有效果,我只管自己表达,我就图个嘴上痛快。这样的话,你的话等于白说,你的沟通等于无效,你费尽心思一番沟通,带来的是负效益,还不如不说话、不沟通。

 刚才那位官员,他可以说我的目的不是把论坛开好,我就是趁机宣传一下我们,推销推销自己。他可能想,我本来就是为了宣传我的工作,达到宣传目的就行了。问题是,你这样不看对象,不讲方式的一番话,能达到推销自己的目的吗?肯定不能。你如果用简短的语言,在寒暄之中介绍介绍情况,你的讲话就有成效。因为简要地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和特色,与会专家们也是有这方面的需求的。但是,你讲了那么多,远远超过了听众的需求,而且你又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这个时间大家是要用来交流和发表研究成果的,这个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你占踞讲台,对大家就是一种剥夺。每人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时间,由15分钟变成了5分钟。这个时间被谁剥夺了?被你。你剥夺了大家,你还想让大家接受你的观点,可能吗?

 所以说,沟通首先要看对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有人说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你不是见风使舵吗?不是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交流和沟通。

 《鬼谷子》里有一段著名的话: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鬼谷子·权篇》)

 刚才讲的那个官员,就违反了鬼谷子所讲的原则。鬼谷子讲,“与智者言,依于博”,对有知识的人、博闻多见的人说话,要凭借博识多见,讲些知识含量高的语言。在那个“高层论坛”,都是些什么人?专家,教授,学者,这些人无疑属于“智者”,你占据他们50分钟时间,给了他们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显然没有。

 鬼谷子讲“与辨者言,依于要”,与明辨事理的人讲话,必须是简明扼要、直中要害;这是鬼谷子讲的。又违反了吧?参加论坛的人是什么人?“辨者”,你给这些“辨者”啰里啰嗦讲了50分钟他们不感兴趣的话,会有效果吗?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