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区土门村古驿道的故事和骑虎送药的传说
鹤山区土门村古驿道的故事和骑虎送药的传说

 
时间:2020-12-8 17:30:48  作者:晨报记者 刘倩倩 文/图  编辑:淇河晨报 


2020-12-08 07:47:31

藏”在深山中的土门村。

土门村的石头房。

古驿道旁边的古树。

土门村小塔岭上一处遗迹。


 鹤山区姬家山乡西南部的土门村,原名瓦渣沟,后因村边有两个对峙而立的大土丘形如山门而得名。该村村民以原姓为主,其先人于明朝末年从安阳林州市东姚镇黄路坡村迁居到此,繁衍生息至今。

 

12月5日,记者到土门村采访,村民们介绍,他们村里有连接山西和山东的古驿道,有一座马牛王庙……村里还流传着孙思邈骑虎送药和敬德追袍、赵匡胤送京娘等传说故事。


土门村与瓦渣沟

 

 “我们村面向五岩山,且资源丰富。很早就有人在此开窑烧瓷,直到现在,还经常有村民从地里面挖出瓷片,有的用来垒墙屯土呢!”土门村党支部书记原水平说,村史记载,土门村曾有民间瓷窑,烧制瓷碗、瓷盘、壶、碟等瓷器,现今村里仍可见大量残留瓷片。

 

原水平说,土门村原名瓦渣沟,也与瓷器烧制有关。“老辈人常讲,很早以前这里就有瓷窑。我们村子依山而建,因土而兴,水土资源丰富,植被也很茂盛,老人们常说这里有山有水,给建窑烧瓷提供了好条件啊!”原水平说,虽然土门村地处太行山深处,但地下蕴藏有高岭土、塑性黏土、硬质半硬质黏土和长石、石英等矿物原料,这些主要用于制作耐火材料、粗瓷等。土门村的房屋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我们村以原姓村民居多,原姓先祖本是安阳林州市东姚镇黄路坡村人。明朝末年,原姓先祖来到这边放羊,主家看他勤劳能干,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原姓先祖买了一块地,自己耕作,这才有了现在的土门村。”原水平说,村里人常常在茶余饭后谈及原姓先祖建村的经历,这也是一段美好的奋斗故事。

 

曾经车马喧嚣的古驿道

 

 据村民介绍,土门村东侧有座马王岭,也称西进太行第一岭。

 

 “从这儿往东便是丘陵和平原,往西走就是山地了。而这条小路就是曾经的古驿道,连接着山东省和山西省,也是鹤壁市通往安阳林州市的一条主要通道。”76岁的原文生指着村东头的一条崎岖小路,说这里曾是古驿道。“俺父亲还在这条古驿道上开过客栈,也叫车马店,供来往山西、河南的人住宿、吃饭。”原文生回忆,在他小时候,这条古驿道车马喧嚣、商旅不绝。还有村民回忆,古驿道两侧曾有石猪、石羊、石牛、石马,寓意守护一方平安。

 

如今的古驿道旁边,有一条马王岭隧道,成为村民进出村子的交通要道。《马王岭隧洞志》记载:“大清顺治年间,石门、张家沟、土门村先后迁此高山峡谷,已三百余年。此地土薄石厚僻壤,道路崎岖,翻山越岭,畜驮人担,很不方便。马王岭隧道于1986年元月1日破土动工。”

 

“修建这条隧道可真不容易。起初,老百姓用镐、锹、钎、锤等工具,顶风冒雨、昼夜不停开山凿石,后又采用电钻等先进设备,历经631天,终于修好了这条隧道,1987年10月28日隧道通车。”原水平介绍,马王岭隧道全长203米,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而如今的古驿道,已经铺设水泥路,成为消防隔离带。人们沿着此路可直达五岩山风景区药王洞西口,也可以到施家沟、张家沟等村。

 

马牛王庙寄托着对牛和马的敬仰

 

 在古驿道边,还有一座马王庙,也有村民称之为马牛王庙。村民原文生说,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搬运物资都是靠马驮牛拉,牛马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很重要。村民在古驿道边上建了此庙,游人和商队路经此处,都会进庙拜一拜,以求平安顺达。

 

庙里还有一通清光绪年间的石碑,记载着修马牛王庙的经历。“崇山峻岭间,期之径迷芳草食焉,足以资物牲涧……立牛马王庙,以召今时之灵。”另有一通古碑记载:“土门村本村四方亲友,止禁本(壹)上,永言不许牛羊占卧报,不许盘皂此地,不许赌博……”,古碑上的文字主要内容是要求土门村村民勤劳耕作。

 

马牛王庙前有一副对联:“牛似南山虎,马为北海龙。”庙内还有一副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添万载灯。”这副对联寄托着人们对牛和马的敬仰之情。

 

 “以前,村里养牛马的人比较多,谁家牛马下了小崽,都会到庙里祭拜,这里香火很旺盛。现在养牛马的人少了,来这里祭拜的人也就少了。”76岁的郑小花说。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是土门村马牛王庙的庙会。原水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还有不少年轻人走出山村,到村外工作生活,但每逢马牛王庙庙会,在村外工作的人都会赶回村子,马牛王庙庙会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药王虎口取刺的传说

 

 “因为土门村面向着五岩山,与药王洞临近,村里还流传着药王孙思邈虎口取刺、骑虎送药的故事。”66岁的原庙付说,土门村位于五岩山北侧,那里有一座小塔岭,小塔岭上有两处山洞,村民称为嘴窟窿,山洞外面有一处岩石平台,村民说这个平台就是药王孙思邈晒药的地方。

 

“药王精心研究百家著作,致力于医道研究,解除百姓的疾苦。有一天他骑着毛驴行医采药,毛驴被山中的老虎吃了,可老虎的咽喉却被骨头刺伤,药王从虎口中取出骨刺救了老虎性命。”原庙付讲得兴致盎然,说老虎得救后被药王收为坐骑。

 

从此以后,老虎就经常给孙思邈驮载药囊、药材,孙思邈的徒弟们有时在荒山遇见盗匪、猛兽,由于有这只老虎跟着,盗匪、猛兽也不敢前来伤害他们。孙思邈去给人看病,人们看见老虎来了都很害怕,后来孙思邈就让它离开,等到病人吃了药,老虎根据药渣的位置再来寻他。

 

“后来村里形成习俗,病人吃完中药后将药渣倒在路边,为的就是方便老虎寻找药王。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也表达了人们对药王孙思邈的崇敬之情。”原庙付说。


赶池与敬德追袍的故事

 

土门村东侧有一个大池子,村民称之为赶池,这个名字起源于敬德追袍的故事。“传说孙思邈为长孙皇后治好了病,唐太宗龙颜大悦,封孙思邈为药王。可是孙思邈辞谢了,唐太宗过意不去,就赐给孙思邈一件象征王侯身份的黄袍,让他穿着回去。”67岁的秦存生缓缓道来。

 

唐太宗赏赐黄袍引起大将尉迟敬德的不满,尉迟敬德就追赶孙思邈,想要回黄袍。当他追到五岩山附近,却追不上孙思邈,他问附近百姓,百姓说:“药王骑虎上山,你哪能追赶得上!”尉迟敬德抬头一看,药王骑着猛虎,消失在烟雾缭绕的山顶。“尉迟敬德长叹一口气,连声叫道‘孙思邈真乃药王也!’手中竹节钢鞭一挥,在地上打出一个大池子,附近百姓就给这个大池子起名为赶池。”

 

村中还流传药王的另一个故事。说药王得黄袍后返回家乡,想着自己在民间行医采药,如今穿上黄袍,哪还能给老百姓治病呢?孙思邈就将黄袍的里子反穿在外,变成了一件红袍。尉迟敬德追赶而来,看到孙思邈也并未穿黄袍,孙思邈问他为何追来,尉迟敬德只能涨红着脸,改口说是请孙思邈为他看病。他的胳膊因长年征战受了伤,现在抬不起来,孙思邈说:“我给你扎上一针,即刻就好。”此时尉迟敬德显出一脸的不屑,说:“那咱们就赌上一把,如果你能给我治好,我就为你站班听用,如果治不好,这件黄袍就归我了。”

 

果然孙思邈一针下去,立马让尉迟敬德的胳膊抬了起来,神奇高超的医术,为尉迟敬德解除了痼疾旧伤,让他又惊又喜,又羞又愧,忙跪下谢药王救治之恩,这才有了药王神像前敬德站班的塑像。


京娘谷与赵匡胤的故事

 

土门村南还有一条山谷名叫京娘谷,谷内树木茂盛。但这里的树与众不同,树干像麻绳一般扭着生长,村民称之为扭劲儿树。“山上最大的一棵扭劲儿树,两个成年人手拉手都抱不住,最小的扭劲儿树也有碗口这么粗。都像麻绳一样,一圈一圈扭着劲儿,你们说奇怪不奇怪?”原庙付说,关于京娘谷的扭劲儿树,村里还有一段赵匡胤送京娘的传说故事。

 

相传,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被称为赵公子,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曾记载:五代后汉时期,汴京好汉赵匡胤生性耿直,专打抱不平。一次,他触犯了皇帝,外逃避祸于太原清油观。闲游间,发现观中有一被强人掳来暂押于此的青年女子京娘。出于义愤,他不惧远途艰辛、强人出没,徒步千里,送京娘回到家中。后京娘遭兄嫂猜疑,含冤自尽。而赵匡胤不近女色,见义勇为的美名从此传遍天下。

 

“传说赵匡胤送京娘时在此处停留,赵匡胤坐在树下休息,他坐在哪个地方,树荫就扭向哪个地方,久而久之,树就扭了劲儿。”原庙付说,还有另一个传说是,赵匡胤在此停留休息,把马拴在树上,马不停地绕树转,导致这些树扭劲儿,成了扭劲儿树。

 

村民说京娘谷内也很少见到荆棘刺,相传京娘从此经过,荆棘刺破了衣裙。京娘娇声说道:“你们这些荆棘就不能不长刺吗?”后来,山谷中的荆棘竟不再长倒刺,也不再刺伤村民,便留下这个神奇的传说。

 

众所周知,五岩山传统中医药学文化氛围浓厚,药王孙思邈曾隐居五岩山采药炼丹、著书立说、治病救人,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美好故事和人文佳话。山上还有药王隐居处、炼丹处、著书阁、藏药库、晾书台、练功石、捣药臼、撵池、杏林等众多药王遗迹遗存,具有极高的中医药学文化研究价值,五岩山也因此被称为“药学圣地”。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