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2018年
       

评论探讨 - 鹿台 鹿台寺 鹿台遗址 鹿台阁(下)
鹿台 鹿台寺 鹿台遗址 鹿台阁(下)

 
作者:燕昭安  加入时间:2018-7-29 20:12:35

 

淇县朝歌城西鹿台寺金皇统四年(1144年)古碑

通过金皇统四年的碑文,我们知道了位于朝歌城西的鹿台和鹿台寺创建的来龙去脉,以及历代修造情况。碑中把从西方传入东土的佛家思想,也与对商纣王的褒贬臧否联系起来。说商纣王“上下相凌,诸恶并进”,天下大乱,所以需要引来佛主如来,“渐使黎民颇归佛性”,并且认为那是从周朝开始的。

碑文对鹿台寺周边环境做了详细的描写,东至青龙山,南至黑石山,西至苍崖岭,北至天柱山;云岫万垒,珍水祥烟,殿阁廊庑,千景万状。

淇县朝歌城西鹿台四周群山苍翠

石碑还记载了这一带曾有过“定国山”的地名。定国山这个名字后世不知为何并没有沿袭下来,却在“鹿台乡碑记”中留下了珍贵的记载。商纣王在牧野之战兵败后,蹬鹿台自焚,周朝遂得建立,想必“定国山”的名字,与周朝立国改朝换代有关。

淇县朝歌城西鹿台天柱山

由于宋金以后,鹿台寺一带山区土匪盘踞出没,附近的孙家寨海拔米,是著名的老抬儿(土匪)窝。因此明清时期修订县志的时候,对这一带记述非常粗略,定国山及周边几个山峰的名字没有沿袭下来,而在“鹿台乡碑记”中,留下了珍贵的记载。

根据此碑记载,鹿台寺始建于梁武帝时期(公元502年);唐天宝七年(748)十二月初一,为了庆贺太子降生,皇上曾特地赐给鹿台寺刻有“鹿台之寺”的匾额。有了皇帝的赐匾,鹿台寺名声大噪,佛事鼎盛。碑文记载了当时鹿台寺的范围四至,以及当时盛况。

唐朝后期,佛教遭受扼制。中国古代政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又称之四厄,佛教界称“法难”)事件,其中“二厄”:唐武宗会昌禁佛、后周世宗大举限佛,都发生在此时。鹿台寺也未能幸免。碑文记载:“何期唐末,山衰道微,佛法讪毁”,当时有名的佛寺“十中绝九”,多数都被捣毁。而鹿台寺住持智升和尚到处奔走,据理力争,带领僧侣们情愿,先是到卫郡,最后直接把请愿书呈献到朝廷,终于在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十八日,获准保留鹿台寺。

北宋末年的宣和乙巳年(1125),鹿台寺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金天会十二年(1134)又开始重修,皇统四年(1144)五月十二日鹿台寺重建落成。

现存于鹿台寺的,还有一块石碑,刻于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石碑内容与金“皇统四年”古碑正好前后相互呼应。

朝歌城西鹿台寺石碑,雍正十年(1732)正月二十四日谷旦立

朝歌城西鹿台寺石碑局部:…淇治正西三十里有寺名曰鹿台乃古刹胜境也创建于皇统四年历明至清其间重修金……

鹿台寺清雍正十年(1732)石碑上记有:

    淇治正西三十里有寺名曰鹿台,乃古刹胜境也,创建于皇统四年,历明至清,其间重修……       雍正十年正月二十四日谷旦立

清雍正碑把金皇统四年作为鹿台寺创建之年,可见当时鹿台寺毁坏的程度比较严重,金天会十二年开始的那次修建幅度较大,堪比重建。此次修建历经11年,于金皇统四年完成。这块现存于鹿台寺的清雍正十年碑,与金皇统四年的《浚州卫县鹿台乡碑记》正好上下衔接。

雍正十年鹿台寺碑局部(“淇治正西去城二十里有寺名曰鹿台”……“创建于皇统四年……”)

雍正十年鹿台寺碑局部(雍正十年正月二十四日……)


数百年以后,清朝雍正十年再次重修,基本保持了原有规模。其后,寺庙逐渐毁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仅存残墙断壁和寺院石头台阶、大殿石头基础。

1996年版《淇县志》对鹿台寺的记载

本世纪初,当地村民在原址上再次重新修建。然而,虽然寺院大门仍然悬挂“鹿台寺”牌匾,但是,村民分不清“儒、道、释”,在其大殿正中间,却塑立了周文王的雕像。

淇县朝歌城西鹿台寺

 

  鹿台寺里面塑了周文王的像,让人五味杂陈。为什么商纣王的鹿台让周文王占领,佛家的圣地让儒家进驻?不少人摇头:殷商的地盘再次被周朝占领,这不是因应了郭沫若的一句诗“殷人鹊巢周鸠居(《观圆形殉葬坑》)”吗?

然而,细想起来,当初商纣王被逼上鹿台自焚,周族打下江山,建立起绵延八百年的周朝,把鹿台一带的高山取名“定国山”。从这个角度看来,此处塑周文王像,不也算是名正言顺的吗?

历史冷酷无情,帝辛商纣王始创的商朝国库,武王伐纣时被烧成废墟;从南朝大梁时期开始,被佛家“占领”1500年;没想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又被周朝杀了个回马枪,再次“进驻”了鹿台寺。

鹿台遗址

很多人疑惑:鹿台在朝歌城西,为什么“鹿台遗址”在淇滨区淇河北岸呢?那可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呀!

是的,2009年公布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遗址”,位于淇滨区钜桥镇刘寨与申寨之间。然而,这里并不是商朝的鹿台,不是帝辛登鹿台自焚的地方,它只是一处“文化遗址”,属于古代新石器人类聚落遗址。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淇河北岸“鹿台遗址”的来龙去脉。

1990年版《浚县志》中“鹿台遗址”条目下全文如下:

(鹿台)遗址在县城西24公里刘寨与申寨间,西、南濒淇河,面积100余亩。因年深日久,遗址被分割成六块台地,从东向西排列有序。

该遗址系新石器时期至两汉文化遗存。观其四周断崖暴露遗迹,可见文化层堆积,厚约3米。上层为两汉文化,次为周、商、龙山及仰韶文化。内含丰富,白灰石房基叠压数层,尚有灰坑、红烧土块等。地面散存陶片很多,均系红陶、黑陶、灰陶。纹饰以绳纹、篮纹居多,方格纹素面次之,附加堆纹极少。遗址中文物种类繁多,有石斧、石镞,石铲、石锛、石刀、石镰,彩陶钵残片、鼎足、鬲腿、骨锥、骨簪,骨镞、铜镜、铁钺、铁钩镶等。省、地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曾数次考察,采集了事物标本,一致认为是一处历史价值很高的古文化遗址。1980年文物普查时,二、六号台地被夷为平地,三号台地仅存667平方米,四号台地幸存2668平方米,唯有一号、五号台地保存完好

1990年版《浚县志》对“鹿台遗址”的记载


   据了解,“鹿台遗址”原本是一个很大的台地,年深日久,遗址被分割成六块面积不等的台地,老百姓就称这个地方为“陆(六)台”,后来又称为“鹿台”。六个台地中有4座在上世纪"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被严重破坏。作为新时期时期古聚落遗址,于2000年9月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古文献把这里称为“鹿台”。古《淇县志》和古《浚县志》对这处遗址也没有记载。清嘉庆《浚县志》“卷一·图”中“宫堂图”中,刘寨、申寨附近没有“鹿台遗址”,其位置标的是“龙王庙”。该地究竟何时开始称“鹿台”了呢?我们看到的最早资料,是1990年的新版《浚县志》。

清嘉庆《浚县志》中淇河北岸标注龙王庙


那么,这个“鹿台遗址”究竟该如何定位呢?遗址东三公里,就是今钜桥镇。钜桥是商纣王的大粮仓,但是目前尚未发现钜桥粮仓遗址。明万历《浚县志》、清顺治《淇县志》都记载了钜桥“殷纣积粟地”,却对这个大粮仓的具体位置均语焉不详。那么,淇河北岸100多亩大台地,会不会就是商代钜桥粮仓的所在地呢?这有待于后人进一步研究考证。

这样问题又来了,既然古鹿台不在此处,为什么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呢?为什么又把这个文物单位冠名“鹿台遗址”呢?换一个说法,省文物部门称这里是“鹿台遗址”,是不是证明此处就是古鹿台呢?

出现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大家对“古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命名规则的不了解。

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几大类别。有古城邑遗址,比如“卫国古城”、“宋国遗址”等;有古建筑遗址,比如圆明园遗址、大明宫遗址等等;有古代手工业遗址,比如鹤壁窑遗址等等。这几类文保单位的冠名,无疑显示的是古名,“宋国古城”即是古宋国所在地,“大明宫遗址”无疑证明此处是古时的大明宫。

但是另一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和“新时期时代聚落遗址”,这类遗址冠的名并不是古名,反而是发现古遗址或者命名古遗址时候的“今名”。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夏鼐先生的《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中讲:文化遗址“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迹的小地名为名”,比如仰韶遗址,“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绝对不是6000多年前的地名,而是上世纪初时候的地名;“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市的大汶口村,1959年公布为国保,新石器时候并没有大汶口这个地名。

鹿台遗址即属于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而不是古建筑遗址。此类“遗址”的冠名,是今名而非古名。新石器时期这里叫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既然现在把“陆(六)台”叫成了“鹿台”,申报文保单位的时候,报上“鹿台”的名字,遗址就公布成了“鹿台遗址”。换言之,认定遗址的专家们,论证的是出土的石斧、石镞,鬲腿、骨锥等等文化遗存的价值,而不需要考证这里是不是商朝时候的鹿台。

   2000年9月25日公布的《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里面公布的内容是:“(遗址名称:)鹿台遗址,(时期:)新石器时代,(地址:)浚县巨桥镇王寨村南、刘寨村西”。

由此可见,淇河北岸的鹿台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聚落遗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但是冠名的“鹿台”是所在地现地名,它并不是商代鹿台古建筑遗址。

无独有偶,河南省还有一处以“鹿台”命名的新石器至周代的古文化遗址,“鹿台岗遗址”,位于杞县裴村店乡鹿台岗村,该遗址价值更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鹿台遗址”相隔不远、同在淇河两岸、同为省保单位的还有“花窝遗址”、“石河岸遗址”、“古城遗址”等等,都是以今地名命名新石器时期的聚落遗址。“花窝遗址”做过放射性同位素鉴定,距今已经7160年了,7千多年前肯定没有“花窝”村名。更极端的是淇县的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址“农科所遗址”,“农科所遗址”显然不证明四千年前那个地方是农科所,而是因为它位于淇县城北十里许的思德村西农科所果园地。

鹿 台 阁 

2016年,在鹿台遗址上,修建了“朝歌文化园”。文化园占地380亩,总投资3.3亿元,其中主体建筑鹿台博物馆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采用商代“四阿重檐、茅茨土阶 、泥墙木骨”的高台建筑形式,高38米,分上下5层,是以殷商故事为文化渊源而修建的群众性、开放性公共文化旅游场所,具有游览、娱乐、休闲等功能。鹿台阁不在鹿台但气势不凡,它承载了厚重的殷商历史,成为古老鹤壁的地标性建筑。鹿台阁与美丽的淇河美景相映衬,与同时修建的古朴典雅的“朝歌里”人文小镇比邻,离“淇奥翠境”游乐园不远,成为老百姓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

鹿台阁

2016年开始,盛况空前的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会址移到鹿台阁。作为鹤壁市的文化名片,朝歌文化园鹿台阁揭开神秘面纱,喜迎八方宾朋。如今,各地的游客乘坐高铁经过鹤壁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巍峨的鹿台阁。到了晚上,华灯齐放,映衬着潋滟的淇河水,真的美不胜收。

鹿台阁夜景

终于,进入祖国繁荣昌盛新时代的时候,规模宏大的鹿台阁,为古老的殷商文化展现了新的形象,赋予了新的内涵,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南一北,两处与“鹿台”相关的遗址,一处供奉了周文王,一处修建了鹿台阁;一处交回了三千年前的周朝,一处融入到现代化的都市……

参考书目:

1、夏鼐: 《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

2、司马迁:《史记》,上海书局,1988年1月版。

3、《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2月。

4、《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

5、清顺治《淇县志》,淇县史志办藏影印本。

6、明万历《卫辉府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7、清顺治《河南通志》,大象出版社影印本,2016年8月。

8、清乾隆《淇县志》,淇县史志办藏手抄本。

9、清康熙《浚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14年9月。

10、清嘉庆《浚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4月。

11、《浚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12、《淇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13、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0年9月25日公布。

14、郭沫若:《观圆形殉葬坑》

15、燕昭安:《淇水三千年》,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7年2月。

文章已于2018-07-28修改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