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像戏台下看戏的乡邻,一个挨一个。五月闺女瞧娘刚停絮,天一踩六月边,姥姥又该给外甥、外甥女送羊了。
北方送羊的风俗已经久远,据说,汉代就有了外祖父、外祖母给外甥送羊的习惯。羊者,祥也。羊性格温顺,模样可爱,是农人喜欢的家畜。另外,羊羔吃乳眼望娘,双膝跪地感母恩,羊被民间视为不忘母亲养育恩的典型,这样看来,送羊的风俗,的确有深刻的寓意,是外祖父、外祖母、舅舅教育外甥、外甥女对母亲要尽孝道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古时,送的是真羊,后来,逐渐演变为送面羊,以面羊代替真羊。
我们这一带,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对夫妻,年过半百,方得一子。夫妻把孩子当成金疙瘩,娇生惯养。天热怕晒着,天冷怕冻着,噙在嘴里怕化了,搂在怀里怕丢了。好东西尽他吃,好衣服尽他穿。谁知道,娇来宠去,竟养出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孝顺的儿,气得老两口是老和尚的头----没一点法(发)。
一年六月,孩子的舅舅牵着一对大羊和两只小羊羔,路过外甥家门口,顺便拐到了外甥家里,在全家人陪舅舅吃饭时,两只羊羔也跪在母羊身边吃奶。看到这情景,想到不孝顺的外甥,舅舅指着羊羔对外甥意味深长地说:“你看那两只羊羔吃奶时还跪着,还懂得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要是人连孝敬父母的道理都不懂,那连牲畜都不如啊!”听到舅舅的话,外甥幡然醒悟,从此辛勤耕耘,孝敬双亲。
转眼到了第二年五月,外甥种的麦子丰收,粮食满缸满囤,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母亲感激孩子的舅舅的教子之情,便磨好新麦面,蒸了一篮白馍,带上孩子去看孩子他舅舅。舅舅看到外甥变好了,也非常高兴。为了让外甥牢记父母恩情,每年六月送给外甥一只大羊,两只小羊羔。这事后来被传开,于是,逐渐形成了六月给外甥送羊的风俗。
面羊分为生羊、熟羊两种。生羊是城镇商店里出售的,用小麦面粉,兑水,和成面团,然后由面点师傅捏成羊、猪、鸡、蛇、蛤蟆、等形状,在上面点上洋红、靛绿等颜色,晾干,摆在摊上买。生羊花花绿绿,模样栩栩如生,可以长时间保存,深受孩子们喜爱。然而,它的缺点是葫芦槟,中看不能吃,过去,住在县城的有钱人家,才买生羊。一般人家,图个不花钱,实受,就自己动手,用小麦面粉,发酵,捏成羊及各种动物的模样,上笼屉蒸。熟羊的模样不及生羊好看,也不能长时间存放,但能当馒头吃,这一点,是生羊比不上的。
六月,节令已经入了伏。日头像面烤红的大鏊,赖在天上,赶都赶不走,马知了在杨柳树上扯开嗓门,哧啦哧啦,拉刚锯似的叫唤。择个好,三六九,该给外甥、外甥女送羊了,姥姥起个早,在瓦罐里挖瓢面,加上老酵头,和好。等面发好了,就开始捏羊了。捏羊是个巧活,笨手笨脚的女人做不了这活。也有憨大胆的笨女人,不愿意求人,自己动手蒸羊,但面发不好,羊捏不好。上笼屉一蒸,羊蛋缩成个死面疙瘩,羊抽成只小灰老鼠,蛇蜷成毛毛虫;或者蒸出的羊胖得发肿,分不淸鼻子眼睛蹄;蒸出的蛇则膨胀成大蟒精,比胳膊还粗,送给外甥,让闺女、女婿笑得流鼻涕,外甥跑出家门满街喊,笨姥姥,来送羊,送的羊,像牤牛,送的蛤蟆像皮球。丢人丢到外庄了。
要想捏出好羊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面粉要好,必须是头白面,也就是精粉面,这样蒸出的羊才白、细,成色好。发面要恰到好处,不能不开,不开,蒸出的面瓷、扭;又不能开过,开过了,蒸出的羊虚、变形,让别人笑话。揉面要到,所谓到,就是把发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加干面,反复搓揉,直到把面条搓揉得柔如钢,硬似铁,光如镜,这样蒸出的羊才鼻是鼻,眼是眼,活生生的。捏羊就不是一般女人能做的活,要找老师儿。老师来了,主人打杂做粗活,备好面团、剪刀、木梳、花椒籽、吃色等。先捏主要的,送羊送羊,羊是主,捏双不捏单,一般是两对四只,也有三对的,四对的。然后就捏杂物儿。杂是根据个人的想象和爱好,可以随心所欲地捏,比方猪、狗、牛、鸡、蛤蟆、鱼、等等,再捏羊蛋。这些东西也不能是单数。剪刀用来剪羊的嘴、鼻子、眼、角、毛、蹄,杂物儿也需要剪刀。花椒籽用来安羊及其它小动物的眼睛。花椒籽不怕蒸,一蒸,花椒籽又黑又亮,眼活了,小动物们有了神采;花椒籽还有个好处,就是能散出浓烈的椒香,椒香能杀菌,延长羊的保质期。有的人家,一时找不到花椒籽,就用绿豆将就。绿豆一遇高温,容易开花,这样,蒸出的羊就成了瞎羊。所以,人们吃花椒的时候,总要留些花椒籽,宝贝似的,用棉布包好,放到干燥处,预备来年蒸羊。木梳是用来给蛤蟆脊梁上身上扎疙瘩的,给鱼,蛇,龙,身上扎鳞片的。老师儿一边捏,一边念叨:剪只羊,不忘娘;剪只白鸡挠墙根;剪只蛤蟆呱呱叫;剪只孬猴上树;剪只胖猪吃肉;剪只老牛拉套;剪条黄狗看门;剪只玉兔上天;剪只小鱼凫氺;剪条盘龙平安……捏好了,在它们身上点上花红柳绿的颜色,最后是上笼。蒸也糊弄不得,讲个火候时辰,这样蒸成的羊才看着乖,吃着甜。
羊蒸好了,就要送羊。按理说,送羊是男人的事,有姥爷、舅送。但六月天,正是服侍庄稼的时候,田里的活忙,男人们脱不开身,于是,就由姥姥带着个老生小,或者是拽个小孙子。送的时候,在柳条篮子里放进去羊、杂物儿,再放几根油条,也有的会放几颗白沙杏、红嘴桃,最上面用花毛巾,或者是桐树叶、苦楝叶盖住。换身干净的月白单衫,六月天热,手里攥把芭蕉扇,六月天无常,腋下夹把竹骨架黄油纸伞,屁股后随个小尾巴,就踏着歪歪斜斜的村道,顶着天上的大日头阳,向外村送羊去了。
噢麻喳,尾巴长,姥姥篮来送羊,外甥外甥啥饭,葱花鸡蛋捞面。一路风尘一身汗,到了闺女家,闺女早备好了红沙瓤西瓜,进门先开瓜,解了渴,降了温,姥姥掀开篮子,摆出羊、杂物儿,外甥高兴得又蹦又跳又拍手又叫,然后,找根线绳,拴只羊,系只狗,怀里抱只蛤蟆,撒着欢,到街上的树凉影下玩去了,玩腻了,玩饿了,就从羊身上拧只耳朵撕条腿,当点心把羊给吃下了肚子。家里头,闺女娘见面话把长,坐在院子里的椿树下,听着马知了叫,扇着清风,拉着体己话,不觉日头过了东邻的瓦房脊,于是,闺女一激灵,说,呀嗨,光顾说闲话,该做饭了。娘说不管啥饭,随便做点就妥了,不用费事。闺女说,轻易不来,你先在院子里凉快,我准备饭。说着,就到灶间,呯哩咔嚓忙活开了。日近西山,娘回家了,篮子里沉甸甸的,是闺女给娘回的甜瓜、面瓜。
现在,送羊的风俗在悄然变化。人们都嫌蒸羊太费事,就想花钱图个现成省事,做生意的人瞅准这个机会,于是,一种所谓的面包羊上市了。面包羊是依据面包的配料,做成羊的形状,在电烤箱里烤成的。酱紫色,胖嘟嘟的,没形没状,,像现代派画家画的画,你想象它是只羊就是羊,想象它是狗就是狗。它浑身油腻腻的,没有观赏把玩价值,只配吃。到了该送羊的日子,到商店买一些面包羊,再买箱酸奶方便面,条件一般的骑自行车、三轮车,条件差不多的骑电动车、摩托车,条件好的坐小汽车,顺着乡村宽阔的公路,一溜烟就到了外甥家,送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