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4
俗语说:“卫贤的石牌坊,朝歌的花戏楼”。
明清以来,朝歌戏事活跃,民众对戏曲兴趣极浓,欣赏能力颇强。戏曲演出的固定场所戏楼,也相应较多,仅城内就有五座,城外乡村更多。
戏楼多数与祠庙修在一起,但也有的不与庙联。同祠庙建在一起的,又分两种,一曰“庙前戏楼”,即建于庙前,舞台口与庙门相对;一曰“头门戏楼”,与庙直接相连,台口向里正对大殿,庙门在戏楼底部,穿门而过即入庙内。朝歌城内五座戏楼中,城隍庙戏楼、财神庙戏楼为头门戏楼;三仙庙戏楼、火神庙戏楼为庙前戏楼。衙门东戏楼为独立戏楼,不与庙联。
朝歌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戏楼,是城隍庙戏楼。城隍庙在城西南隅,乾隆十年《淇县志》卷之二“建置志”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后几经重修,“乾隆九年(1744年,引者注)知县劳经武创建头门戏楼......”。城隍庙原有房屋百余间,穿戏楼下的圈门,行数十步即为大殿。每年清明、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一)三节为城隍出巡日,每年四月初一、十五为其圣诞之辰,均有庙会,并有献戏者,异常热闹。另外,遇有大旱等灾害,也要在戏楼演戏祀神。该庙及戏楼于日本投降后拆毁,其址现为县第二机械厂。
火神庙戏楼又名骑河楼,是当年淇县最好的戏楼。火神庙原址在现县城红旗路中段。与庙门相对,骑环城河有一戏楼,青石砌基,极为坚固,楼柱亦用整石,刻有对联,台基约高六尺,宽约丈八,台口高约九尺,前台深约丈五。与前台一墙之隔为后台化妆室,深约丈二。楼顶前后两面,台基骑河而建,环城河从前台下面横穿而过。此戏楼音响效果极好,在此唱戏,声音清脆,宏亮,有水音,相传其音可达三五里外。该戏楼是按照汲县某戏楼图样修建,时间约在1860年左右。每年正月二十九日为火神圣诞,戏楼必唱戏。楼前扮演各种社火,为当时淇县首屈一指之盛会。一年四季中,常有庙会,唱戏频繁。平时也常有人趁台唱戏。
一般随庙而修的戏楼,台口总是朝北。淇县衙门东戏楼不与庙联,台口朝南。该楼在原县衙东墙外,即现人民医院住院部东边。该楼比较简陋,前台约宽丈五,后台很窄,演出常在台下化妆。该楼于日本侵略军进淇县后第三年(1941年)修建,是朝歌旧式戏楼中建造最晚的一座。1948年,反动军队王三祝部一千余人,分三路来淇扫荡,扫荡后在该楼唱戏杀人,唱的是所谓“文明戏”(时装戏),强迫群众去看,戏的内容是“跟着共产党走没有好下场”,唱到“节骨眼”时,演员用手一指,反动士兵就把扫荡抓到的人推到操场东北下坡把头砍掉。第一天就杀了12个民兵,共唱戏六天,杀了许多民兵和无辜群众。该楼是日军为搞反动宣传而建,王三祝又在此杀人唱戏,因此成为日军及反动派血腥镇压之见证。建国后,戏楼被拆除。
朝歌西部云梦山的水帘洞下面,有一座倚山而建的戏楼。戏楼背靠南山,暗台是一个石块砌拱的山洞,洞口阔约二点五米,拱高约三米,进深三米。演员化妆休息时,即在此洞。洞外为明台,五米见方。对面是上神庙,戏楼舞台与庙门、神门、大殿门、内殿门五门相照。戏楼上顶已损,舞台台基及后台山洞现尚存。
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演戏频繁,一些村镇新修建新式戏楼。这种戏楼比旧式戏楼舞台宽敞,建筑坚固,一般为水泥结构,水泥预制板平顶。台口宽九米以上,深五米以上,可挂幕,灯光、布景、扩音设备均与戏院相差无几。如高村乡剧院戏楼,庙口原本庙戏楼等。
好消息: “燕语书摊”现有燕昭安先生亲笔签名书《淇水三千年》!
数量有限,预购从速!
每套(上下册)优惠价100元(原价138)。邮购办法:
按住下面红色图案不放,弹出对话框,点击其中“识别图中小程序码”,就可以购买了。网上邮购,安全可靠,免邮寄费哟!
不习惯网上购书的朋友,可以电话订购,货到付款----
发短信给“淇水书摊”(电话13403928883、13033891155),写明姓名、地址、电话,书摊立即安排快递送书,二到三天即可收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