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2018年
       

文艺作品 - 红旗街上的童年记忆
红旗街上的童年记忆

 
作者:郝洪山  加入时间:2018-7-9 18:17:42

2018-07-07 02:29:15

红旗街,曾经是我们家乡这座城市里的主要街区和第一主干道,亦可以说是当年鹤壁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对于在红旗街上长大的我和我的同龄人,也可以说是对在红旗街上长大的鹤壁第一代人来讲,它永远是那么亲切那么刻骨铭心和那么难以忘怀……

 

红旗街:当年鹤壁的核心商业圈

 

我对红旗街50多年前的记忆,可以说是从当年的跃进塔开始的。然而,我这里说的跃进塔还不只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是指当年的整个核心商业圈。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以跃进塔为中心,由南向东依次转圈排开的有:糖酒门市部、冷饮店、土产公司、蔬菜公司、回民食堂、理发店、副食品商店(红旗商店)、红旗电影院、百货大楼(前身是纺织品公司)等等。可以说,上述这些地方在当年就是鹤壁的核心商业圈。这里的每一处,都留下了我的童年足迹、记忆和快乐。尤其是跃进塔和红旗电影院,更是盛满了我童年的欢乐。

 跃进塔,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仅从这3个字上理解就知道它是与一个时代有关的地标式建筑。当年的跃进塔占地也就有两三个篮球场那么大。在跃进塔的后面是一片绿化休闲区,石头圆桌、石鼓矮凳,灌木花草,绿树成荫。在跃进塔周围还有几个阅报亭。每到黄昏与周日,这里就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与跃进塔隔街相望的红旗电影院,当年也是或者说更是我们的另一个好去处。说心里话,我小时候对看电影兴趣不大的,总觉得电影院里的那种漆黑让人压抑。记得当年看《南海潮》苦菜花》等影片,我不仅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就是晚上做梦也常常会哭醒。

尽管当年不太爱看电影,我却喜欢去红旗电影院。那时,红旗电影院西侧是一个休闲小广场,是市里街头演出或举办宣传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个休闲小广场让我至今难忘的是小人书摊(我们小时候叫画书摊)。每到星期天,这里会摆满各种小人书摊,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里。

那时看一本小人书大概也就是两三分钱。看书的价格和小人书页数的多少、单本还是合集有关。在这里看小人书就是几分钱的事儿,但对于一个囊中羞涩的孩子来讲还是没有办法承担的。所以,我们更多采取的是“蹭书看”的办法。所谓“蹭书看”,就是在别人坐着看画书时,我们蹲在旁边“蹭书看”。“蹭书看”,那也是有讲究的:一是你要静观不语,不要影响主家;二是你还要跟上主家看书的节奏,人家快你快,人家慢你慢。有时几个小伙伴也会“众筹”,你一分、我两分地合起来租书,各自看完后再交换,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可以掏看一本书的钱看好几本小人书。

如果按当年红旗街由东向西的顺序说,红旗电影院过去应该还有人委、市委和鹤壁矿务局。从市委大楼由东向西的一段坡道被我们称为“红旗街大坡”。据说,当年建市选址时,市委是本着一不占煤田,二不占良田”的原则才将当时的市中心选定于此的。而且,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从市委院到四完小(今天的第四小学),来回都要经过“红旗街大坡”。所以,“红旗街大坡”是我童年里最重要的记忆之一。

当年的红旗街不仅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市中心,还是我们这座城市变化与发展的风向标和温度计。可以这样说,无论任何时候,这座城市的政治还是经济或者是各行各业所有的一切,只要能窥”红旗街上的“一斑”便可以知整座城市的全貌。

 

文化宫: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来惊喜和快乐

 

我小时候,正值新兴的鹤壁热火朝天搞建设,当年整个城市从上到下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我印象里,虽然那时的物质生活比较紧张,文化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至今我还记得曾经在博物馆看过书画展、恐龙化石展等展览。当年我就是在市人民公园经常举办的各种花卉展览上,认识了月季、认识了牡丹、认识了含羞草,看到了铁树开花。

 让我至今难忘的是小时候在文化宫看到的那些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演出。国家京剧院、东方歌舞团、中国评剧院、中国儿童剧院、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等都曾在文化宫演出过。还经常会出现多家剧团分别在大胡、中山和鹤壁集三地同时演出的盛况。

鹤壁老作家李志林的一段回忆记述了当年的情景:“1963年,这一年政通人和。人们一扫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当年全国各地很多剧团都来到鹤壁演出,而最值得载入鹤壁历史的是国家京剧院的首次莅临,全市一片沸腾,观戏热潮空前,一票难求。国家京剧院为满足鹤壁矿工的需求,一再加演。很多工友都是下班后骑车从最北边的龙宫、窦马庄赶到大胡,看完戏后再结队返回,来回几十公里,还不耽误第二天6时下井。那一年,京剧界的明星大腕都来了,有袁世海、杜近芳、李金泉等,他们演出的《贵妃醉酒》《九江口》等名剧,让鹤壁人民享受到了全国最高水平的京剧艺术。”

对那一次国家京剧院的演出,我还是有些记忆的。当然,小时候的我还不知道什么这个角儿、那个角儿,而且当年我最初对袁世海先生的认识和兴趣还是他演鲁智深时的那个大肚子。那时看他在舞台上扮演的鲁智深特别威风,而他那个能一动一动的大肚子更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记得第二天袁世海先生自己没有戏便和我父亲一起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演出,而正好是挨着袁世海先生坐着的我便不时地盯着他的肚子看。当袁世海先生得知了我好奇的原因之后,他还笑着让我摸了摸他的肚子。

记得一个假期,为帮助市豫剧团完成演出任务,母亲被派到剧团蹲点。我与同学加伙伴牛亚非(豫剧名丑牛得草之子)经常到文化宫或排练场看市豫剧团排戏。当年鹤壁市豫剧团有不少名角:名丑牛得草、老生王根保、女老包陈慧秋及陈敏秋等。我最喜欢看的还是牛得草先生的演出。

 每次看牛得草先生的戏,不仅让人笑得前仰后合,而且在开怀大笑中让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尤其是当年他的《做文章》《三不愿意》《拾女婿》等,更是让人在幽默中受启发。当年,他最著名的剧目《卷席筒》却是我小时候并不太喜欢看的一出戏。因为小苍娃的悲惨遭遇和坎坷命运总让我难过与揪心。

那时候,最有意思的是在剧团演出时我和亚非在后台看戏。因为演出任务繁重,市豫剧团一部分人会到外地演出、一部分人留在市里演出。剧团人手不够时,我和亚非也会在后台帮些小忙。比如:剧情里刮大风时,我们会拿着白铁皮在后面拼命地抖动制造效果;剧情里下大雨时,我们会拿起一个系满珠子的大蒲扇使劲摇,模拟出下雨的声。尽管说起来这些都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它给我的童年带来的那种见识与惊喜快乐,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