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2018年
       

评论探讨 - 汨罗江与淇河的文化联系
汨罗江与淇河的文化联系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8-6-13 1:04:59

 本帖最后由 秋雨李冰 于 2018-6-12 22:52 编辑

  每年的端午节,国人都会想起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湖北荆州市)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端午节这一天悲愤地投了汨罗江,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当人们得知是在打捞爱国者的尸体,他们冒雨争相划船进入茫茫的洞庭湖,汨罗江随成为爱国之江。

  南国有一条爱国之江汨罗江,北国也有一条爱国之河淇河,“爱国”二字成为联系汨罗江与淇河的文化纽带。爱国之江缘起屈原大夫悲愤投江,爱国之河缘起许穆夫人奋不顾身救援故国。前者被载入《楚辞》,后者被载入《诗经》。

  一、汨罗江与淇河
  (一)汨罗江

  屈原投江殉难处是河泊潭,潭水很深,位于汨罗江注入洞庭湖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每年端午节,沿江的人们都会在此处投放粽子给屈原飨食,另外还举行大型的民间龙舟赛。汨罗江属洞庭湖水系,发源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江西省修水县境内的黄龙山梨树埚,流经修水县白石桥,由龙门桥进入平江县,向西南流经长寿、嘉义、献冲、三市到大桥,折向西北,流经中县坪、横槎、金窝,再折向西南,流经平江县城关、浯口、青冲、黄旗塅,至新市进入汨罗市,流经长乐街、新市、汨罗、于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
  (二)淇河

  今天的淇河,属于海河水系。淇河流入西线运河卫河,卫河流入海河。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棋子山,流经山西省陵川县、壶关县,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鹤壁市淇滨区、淇县、浚县。历史上的淇河属于黄河流域,自淇门直接流入黄河。古淇河自太行山中流出,冲波逆折,砯崖转石,势同雷转。太行山中的淇河,两岸峰峦竞秀,千岩万壑。流出太行的淇河,流过了三皇五帝,流过了夏商周,而在商代创出辉煌,周代因《诗经》成为诗河。但淇河没有因许穆夫人的爱国之举而形成任何历史纪念活动,更没有形成任何纪念节日。

  二、屈原与许穆夫人
  (一)屈原

  屈原生活在大约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7年,是楚国国君同姓贵族。年轻时期的屈原深受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后因奸佞进谗,他失去了信任,只让其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秦国使臣张仪入楚贿赂楚国佞臣,破坏了楚齐联盟,楚怀王发觉后举兵攻秦,但战败失地。屈原临危受命,出使齐国修好,但因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出使未果,之后楚国接连遭受秦、齐、韩、魏攻击,危机四伏,因而屈原被第一次流放汉北。

  怀王受秦诱骗欲会于武关,屈原力劝无果,结果怀王被扣,三年后死于秦。顷襄王接位,楚秦邦交断绝,而顷襄王却与秦结为婚姻,以求苟安。屈原大义凛然,指斥佞臣,因而遭佞臣诋毁,再次被流放。

  被流放期间,屈原目睹了楚国江河日下,眼看自己的国家已经无望,悲愤交加之中,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屈原与楚国最高层的冲突,一是表现在外交方面,屈原主张与秦抗争,而怀王、顷襄王都不能接受他的主张,反而对他进行惩罚,今天看来,屈原的主张也是正确的;二是表现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蔑视贪鄙的贵族,要求改革内政,招致许多人与他为敌,如今看来,贪腐根深蒂固,很难根除;三是屈原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加上少年得志,因而缺乏在高层巧妙周旋的能力,这种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

  历史上这种文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造成了一代代文人的悲剧,但也造就了优秀的中华文学。有人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屈原是楚辞的主要贡献者,屈原是楚文化的象征。”

  (二)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原本姓姬,后因卫国而姓卫,出生于公元前690年,比屈原大夫早350年,是卫国国君卫惠公的女儿,卫懿公、卫戴公的妹妹,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人们忘记了她的名字,都尊称她为许穆夫人。

  卫懿公是卫国第19位国君,执政八年玩物丧志,不理朝政,荒淫腐败,平时除了养狗驯鹰好鹤外,还经常邀一帮公子哥游卫国浚地大伾山,戏水淇奥。公元前660年,直到北狄打入卫国境内,他才传令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荧泽一战中卫懿公军败身死,卫国都城被北狄攻占,真是好鹤失国,民心离散,致使卫国被北戎破国。卫国遗民不足千人渡过黄河,臣民整体逃难,宋桓公在黄河边接应,立卫戴公为君,暂时栖身黎阳津南的漕邑。齐侯使公子无亏率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漕。卫戴公执政不久而死,立卫文公。

  许穆夫人远在许国,她听到故国被北戎入侵的消息,已是公元前659年春夏之交,她闻讯后要星夜千里奔赴国难,但她的夫君百般阻挠。许穆夫人管不了那么多,她恨不得一步赶到卫国!

  许穆夫人冲破许国的各种阻力,渡过黄河返回卫国奔赴国难,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不顾个人安危,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矢志不移。在她的祖国国难当头之际,她千里驾车奔袭,并在途中写下了《载驰》,呼吁大国援助,联合起来击退侵略者。

  三、楚辞与诗经
  (一)楚辞

  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的时候,长江流域同样也在孕育着自己的文化。春秋时代,楚国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与中原抗衡的力量,战国时期又吞灭吴越。楚文化的兴起略迟于黄河流域,主要是由于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另外巫教盛行。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对《楚辞章句》的补充《楚辞补注》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文辞华美多采,具有丰富的感情,多奇思异想和神话色彩,不同于《诗经》仅局限于人与事的范围,篇幅比《诗经》长,除《诗经》中使用的四言句外,五、六、七言句使用更多,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二)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黄河流域先秦文化标志,在古代被列为“六经”之一,而且高居六经之首,其中歌词语言精美,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教化的作用;多是抒情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具有情感教化的作用;内容丰富多彩,知识多样,具有文化教育的作用。《诗经》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重要的先秦文学古典,奠定了华夏文化,对于华夏诗歌创作、文学艺术、文化发展等影响巨大而深远。

  《诗经》中《风》《雅》《颂》得名来自音乐。《风》属于各地的民间小调,歌唱的是各地的风土民情,当然也有黎民百姓关心国家大事的歌谣。所谓国风,国指的是诸侯所统治的地域;风指的是民族歌谣之诗歌。《雅》是正的意思,属于宫廷之歌。雅与夏二字古代通用,远古的西安、洛阳均是夏地,后来先后成了西周和东周的京都,于是便有了夏乐,也就是雅乐。《颂》是赞颂商周先祖和君王的宗庙诗歌。周颂中多有言过其实的自卖自夸,甚至有历史造假的嫌疑。

  《诗经》中没有专门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写花鸟虫鱼和各种动植物,搬出景与物、宇宙银河星空、雨雪风云等等,皆是为了用赋、比、兴的艺术笔法陈述事物,目的并不是为了写自然风光。即使写到某地景色,也多是用的比兴手法,以物喻人,以环境抒发情志,用以歌颂、鞭挞、讽刺、同情、哀伤某事某人,寄托理想、期盼、喜怒、感叹诸多内心世界等。

  似乎人们已经达成共识,认为《诗经》收集了约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600年,也就是西周初年至春秋前期的三千篇诗,但这种认定不一定准确。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诗经》,其中《商颂》或许是传承于商代的甲骨文字,多数认为是周代宋国人和微子的作品,《商颂》祭祀了商汤,涉及商之列祖,歌颂了商代汤武、高宗武丁;《周颂》歌颂了生活于夏代的周人祖先后稷,以及生活于夏、商时代的周人先祖公刘、亶父、季历、姬昌等;余者收录的是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颂》中的作品不一定均是创作于周代,某些诗篇很可能在西周之前已经问世,经口头或者甲骨文字流传到了周代,也许在“诗三千”的时候,《颂》的内容还不止这些。从内容而言,《诗经》应当是收集了自帝喾之后到春秋前期的三千篇诗歌。

  今天多认为《诗经》共三百〇五篇,多忽略了《小雅》中的六篇笙诗,六篇有曲无词,虽然没有词,但应该有曲,就像今天的钢琴曲,可惜曲也已经遗失,因而今天看到的《诗经》总篇目应为三百一十一篇。《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也就是歌词、音乐、舞蹈三位一体,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一说法。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鲁国时,看到了这种歌词、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表演,其中就有“十五国风”和《小雅》《大雅》《颂》,季札对其还进行了评论。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季札访问鲁国时孔子只有八岁,说明在孔子之前《诗经》已有蓝本。

  (三)楚辞与诗经

  秦汉实现了华夏一统,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开始融合,但《诗经》与《楚辞》,已然是华夏历史上两种不同文学的典范,前者属黄河流域文化,后者属长江流域文化。《诗经》被用于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政治性与道德性;《楚辞》被用于效仿使用美丽的语言,抒发奔放自由的情感。

  自先秦开始,个人被群体压得抬不起头来,前人所创立的封建统治理论,成了历朝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社会准则。《诗经》是黄河流域文化,具有周朝文化的特点,有着浓厚的封建(甚至奴隶)道德和政治色彩,理智而克制情感,其政治思想就是一种扬群体压个人的思想。

  那个时代个人总是处于群体的从属地位,克制自我,不能让个人喧宾夺主,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诗经》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直到屈原时代,楚文化在注重群体的前提下开始适当重视个人,并且突破了人与事范围的局限。自《史记》之后,直到元明时期才有戏曲小说问世,就是那个时代压制个人的结果。其对诗歌也有影响,抒情诗虽很发达,但早期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不多,只有曹操、李白和杜甫等少数人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特点。

  四、屈原与许穆夫人的爱国诗篇
  (一)屈原的爱国诗篇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敬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文人作出了示范。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而《离骚》更具有宏大篇制,其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诸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

  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魂兮归来!(招魂)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招魂)

  (二)许穆夫人的爱国诗篇

  许穆夫人的爱国诗篇代表作品是《诗经·国风·鄘风·载驰》,原文是: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许穆夫人得知故国被北狄所破,星夜赶往千里之外的故国,一路奔走呼号,最终抵达漕邑亲自练兵,经过卫文公和许穆夫人的共同努力,在齐桓公率诸侯发兵的帮助下,卫国得以复国。因漕邑不宜建都,卫国迁都楚丘。《载驰》这首千古爱国诗篇,字里行间充满着许穆夫人对故乡卫国强烈的爱,读后震撼人的心扉,堪夸绝世红颜敢迎淇奥风雨,当赞舍死忘生挺身奔赴国难。也因这首诗篇,许穆夫人被誉为华夏第一位女爱国诗人。

  《诗经》中除了《载驰》,还有许穆夫人的《邶风·泉水》和《卫风·竹竿》。那是许穆夫人对自己少女时代的留恋,她留恋故乡淇奥山水,思念养育自己的先辈,思念自己的卫国故土。许穆夫人多想能驾车飞驰在故国原野,宣泄她心中的乡愁,但她如何能自由来去,只能任由淇水东逝,日日夜夜,永永远远。身在异国的许穆夫人对故国家园梦绕魂牵,故乡总在她的梦中。《泉水》原文是: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竹竿》原文是: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许穆夫人写的《泉水》《载驰》《竹竿》三首诗歌,表现出忠于卫国,不忘故土,那种“有怀于卫,靡日不思”的爱国情怀,那种“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的乡愁和执节不移,凸显出许穆夫人的忠贞烈女形象,不愧为中华第一位女爱国诗人!笔者敬仰这位淇河之魂,为这位女先人写一首《淇河泪》:

  思不尽哀伤梦断人消瘦,唤不回春怨秋悲满目愁。

  锁不住淇河烟雨霜寒露,抹不去心头上眉头。

  时不再远嫁悲离空泪流,恨不完山河破碎忆回首。

  想不该的难休,离不归的别后。呀!

  满目这春不再的秋风阵阵,流不断的淇水滺滺。

  五、橘颂与竹颂
  (一)橘颂

  屈原作品《九章》中有一章《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诗人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因为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兮”,而且它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诗人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譬如它的“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前后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的形象是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这也是诗人志向的表达。《橘颂》原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二)竹颂

  橘精色内白,文章烂兮,而淇竹则是有斐,虚心,凌云持节。湘妃斑竹很有名,其实该竹原生在淇河岸边,是随着舜帝南巡移植到湘江一带的。钟山风雨中的绿竹,其祖籍也在淇河岸边。《西游记》里的“拂云叟”,说的也是淇竹。《诗经·国风·卫风·淇奥》堪称是一篇“竹颂”,《红楼梦》里有“淇奥遗风”,出处就是这篇《淇奥》,诗篇以淇河两岸的淇竹起兴,歌颂了卫国第十一代国君卫武公的美德,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淇竹因此而名传天下,誉满华夏古今,真可谓“淇竹传《诗》,”“问华胄,名淇澳”,绿竹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各朝各代文人都在追思着淇竹,成就了淇竹文化。淇竹文化是《诗经》关于淇河卫地所独有的特色,不单单说的是淇竹,内里含着廉政文化,闪现着君子的身影。作为君子,应该首先完善自我,陶冶身心,涵养品性,不仅“有斐”,还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铁先要自身硬”,《淇奥》与《橘颂》可谓异曲同工。淇竹文化中包含着廉政、爱国、爱家乡、忘我奉献、努力奋斗等,内涵丰富,因此说淇竹是淇河之魂。追溯华夏竹文化的源头,竟是起自淇河岸边,《淇奥》开创了淇竹文化的历史先河,也开创了中华竹文化的历史先河。《淇奥》原文是: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六、屈原作品与淇河卫地诗经诗篇部分映照
  “卫风”中的《载驰》《泉水》《竹竿》,可以用“爱国”的纽带,与《楚辞》中的爱国诗篇诗句映照,还有《淇奥》与《橘颂》也可以映照,以及《相鼠》也可以比喻成楚国的奸佞,《硕人》可否与《湘夫人》映照?除此之外,“卫风”与《楚辞》中还应有多篇可以映照,有心的读者可以继续探讨。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其中《九歌》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在汉族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原指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种图案:一曰龙,二曰山,三曰华虫,四曰火,五曰宗彝,六曰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黻。后来泛指多种图案,也指古代行军时用以指挥军队行进的九种旗章:日章、月章、龙章、虎章、鸟章、蛇章、鹊章、狼章、韟章。九章也即九筹,箕子著有《洪范》九筹。也指《九章算术》,相传为黄帝时隶首所作。也指《九章律》,汉萧何著。屈原所著《九章》包括9篇作品,分别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

  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灭东方五十国,尽收原卫、邶、鄘之地,将原来武庚掌管的商都周围地区和商遗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封迁徙至今河南省鹤壁市淇水岸边,在朝歌建立卫国。因此,采集自卫地的《邶风》《鄘风》《卫风》均属于《卫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孔子之前的吴公子季札已经把《诗经》中的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卫风》。其中《邶风》19篇,分别是: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鄘风》10篇,分别是: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卫风》10篇,分别是:淇奥、考槃、硕人、氓、竹竿、芃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

           除了采集自邶、鄘、卫三地的39篇“卫风”诗歌以外,与淇河卫地有关联的诗歌还有:《王风》中的《君子于役》《扬之水》2篇,《豳风》中的《东山》《破斧》《九罭》3篇,《小雅》中的《青蝇》《宾之初筵》《白驹》《巧言》4篇,《大雅》中的《抑》《大明》《荡》《云汉》4篇,《周颂》中的《我将》《时迈》《振鹭》《有客》《小毖》《酌》《赉》《桓》8篇,《商颂》中的《烈祖》1篇,共计22篇。这样算起来《诗经》与淇河卫地有关联的诗歌共计61篇,真可谓《诗经》天赐淇河卫地。

  有心的读者可以用《诗经》中的上述61篇,与屈原的作品,或者与《楚辞》进行对照,继续探讨南国汨罗江与北国淇河因爱国建立起来的文化联系。

  七、纪念活动的不平衡
  (一)对屈原的纪念活动

  汨罗江两岸粉墙村舍,桃红柳绿,民风淳朴,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岸边今有屈子祠、骚坛、屈原墓群等古迹和遗迹。每年端午节,全国人民吃粽子,汨罗江畔的百姓总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对许穆夫人和卫武公的纪念活动

  卫武公被历朝历代文人歌颂,成为古代廉政君子的化身,充实了华夏竹文化。许穆夫人情系故土,怀着一腔乡愁,成为华夏第一位女爱国诗人,比爱国诗人屈原早300多年。卫武公和许穆夫人,连同淇竹成为淇河之魂,成为民族之魂,当受到后人敬仰纪念!如今的淇河两岸也很美,然而淇河岸边却没有几处纪念淇河之魂的古迹和遗迹,甚至连两尊像样的许穆夫人和卫武公雕像也没有,岂不悲哀!像吃粽子、赛龙舟那样盛大的纪念活动,就更不敢奢望了!因而,建议家乡为淇河之魂塑造大型雕像,并设立专门的文化纪念活动。
留言择登:
淇河痴:
    为秋雨老师重大的发现和创见点赞 !
 
秋雨:
    感谢@淇河痴 老师鼓励!
 
古柏文化—占江13939297819
    李冰老师,每年没有龙舟,但有粽子和诗会活动,原宣传部常务部长现为咱文广局长刘炳強同志多次参加过,我也参加了两次。也有几尊许穆夫人及其它小型雕塑在淇河边上。
 
秋雨:
    谢谢@古柏文化-占江13939297819 !我说的是为淇河之魂——卫武公和许穆夫人——雕造两尊像样的塑像,淇水万泉湖很快就有许穆夫人的大型雕像了,但不能算是鹤壁的,后悔没同时建议他们也为妇好雕像,那里是妇好的娘家。我说的是设立专门的纪念文化活动,指的不是端午节文化活动,完整意思表达在《汨罗江与淇河的文化联系》一文中。再次感谢!问好远握!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散文随笔.《我是谁?》
下一篇:致远方的你 (13)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