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2018年
       

文艺作品 - 记忆犹新高门台儿
记忆犹新高门台儿

 
作者:大莲  加入时间:2018-5-21 21:42:19
    大凡人生最鲜明的记忆,都是第一次的经历……比如美食,第一次吃冰激凌,第一次吃团鱼,第一次喝啤酒,第一次吃小笼包子等等。鹤壁是一个移民城市,我们这一代鹤壁人因为长辈的原因,都继承了不同的餐饮习惯。但有一点相同,最早的“舌尖儿上的美好体会”大都来自高门台儿,咱们鹤壁的“第一家高档饭店”。
 
   大凡一个地区的老字号或者传统美食,一定要有时间作为基础,高门台儿饭店就是与鹤壁几乎同龄的“老字号”。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鹤壁市的中心刚刚从北部的中山迁来到大胡。这个新成立的城市百业待兴,全国都在人力物力上支援新鹤壁的建设,高门台儿饭店就是那个时期产生的,据说,第一批大师傅都来自美食名城开封和长垣。
 
    现在的高门台儿依旧在四完小的旁边,山城区委的对面。以前的老市委、市政府与高门台斜对面,这两座建筑都基本保持了原状,可以称作“文物”了,这样的老鹤壁建筑也只在山城能找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鹤壁出生的人,我们生活的“初体验”都停留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前后。中山的工农兵食堂、大胡的高门台儿、鹤壁饭馆、长红饭店等等,我们对美食的感觉和这些朴素的名字有着深切的关系。很多故事和记忆都和吃有关,高门台儿的包子炒菜、二所的芥末粉皮儿、长红饭店的散啤酒。八分钱一个的肉包子、三毛钱一大碗的肉卤捞面、一块钱一笼的小笼包子,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这些吃的经历都是纯粹的快乐。
 
    在大胡,谁没有一些关于高门台儿的饮食记忆呢?都有。
 
    那时候,能去高门台儿吃饭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走进台阶上的饭店,那种让人垂涎欲滴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那年月还是经历过“破四旧”的年月,老的餐饮习惯基本都“破”完了。但高门台儿还保留着“跑堂子”伙计的旧习俗。一进门,一位个头不高的服务员用响亮的声音喊起“来咧,客人三位了,里边就坐了。”“包子两笼,汤两碗,来啦。”就冲这一嗓儿,吃饭的情绪立马就提升。
 
   现在的饭店好像也喊,但全是乌七八糟的,叫什么文化主题餐厅。有表现江湖的,让孙二娘在门口,出来进去都保全叫好汉。有表现地狱的,掌柜的扮阎王,其余的都是小鬼儿,迎客送客皆鬼哭狼嚎,受不了。
 
   鹤壁高门台儿的灌汤包子是一绝,据说来自开封的灌汤小笼包,但要比他们好吃的多。高门台以豫菜为主,特别是大众菜,什么酸辣皮肚、木须肉、烧大肠、烧腐竹等,个个都色香味俱全。
 
   记得,我的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曾经在高门台儿吃饭,兴头上,竟然吃了 两个肘子、四笼包子,还有两碗汤。因为高门台儿的蒜薹炒肉特别有名好吃,一次,我们五个人在高门台儿吃饭,点了五盘蒜薹炒肉,一人一盘,两三天后满嘴还是蒜薹味儿。
 
    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高门台儿鹤壁灌汤小笼包子的传承人付景华,这个一辈子在饭店摸爬滚打的人在鹤壁的饮食业赫赫有名。岁月不饶人,70年代在高门台儿的时候,他还是个个子高挑的帅小伙,如今却是50多岁的人了。他告诉我,被称作高门台儿的鹤壁饭馆始建于1962年,第一个大师傅是从长垣县援鹤的王顺得,他除了拿手豫菜外,得意之作就是他独创的灌汤小笼包。1976年,21岁的付景华参加工作,成为了王顺得师傅的弟子,深得王师傅的真传。从那时起,鹤壁灌汤小笼包子的知名度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些年,鹤壁灌汤小笼包不仅在鹤壁如日中天,而且屡次参加全国、省、市的烹饪大赛,付景华被评为河南名厨,鹤壁灌汤小笼包也被评为河南名吃。
 
    鹤壁灌汤小笼包不同于开封小笼包,也不同于天津狗不理小笼包。除了皮薄馅大,灌汤流油外,它的硬砸软面,包子的梅花口都是独创。
 
    高门台儿的灌汤小笼包不留剩馅、不留剩面、不卖剩包子,让人等包子,坚持用高筋面粉、高汤鲜肉、上等小磨香油等原料,是保持灌汤小笼包口味的关键。他们几十年如一日, 制作灌汤小笼包必须站着包,这样,包子才能有提劲,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有韧劲。高门台的灌汤小笼包吃着好吃,但工序特别复杂,对面、馅的调制、包的过程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别说一般的家庭,就是普通的饭店,没有真传也做不出同样的味道。
 
    高门台如今还在老地方,老建筑如故,人却换了几茬。饭菜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有时候我们和朋友们还会到高门台吃一顿,饭菜的味道且不说,回忆和记忆的味道却很浓很浓。大家往往吃着吃着就吃哭了,甚至抱头大哭。因为时过境迁,因为青春不再,因为老友远去,或者因为再也找不到过去的那种味道。
 
   有时候,记忆也是一道不错的美味佳肴。其实,现在,吃不仅仅在果腹,是吃饱饭,更多的是要吃出一种感觉,一种品位与格调。
 
   高门台儿,老鹤壁人都会在这里找到过去的记忆。唉——高门台儿啊,记忆深处的美味,一个老字号,一个老的美食品牌,是品质、时间和岁月的融合,在高门台,过去的生活仍然有滋有味。
 
           于2018年5月8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