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2018年
       

文史资料 - 中原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2)
中原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2)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8-5-17 0:06:00
  四、由朝代更迭可知,中原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

  (一)五帝时期

  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九黎族开战,就发生在中原地域。颛顼始自穷桑(西海之滨),迁至商丘(河南省濮阳)定居,继黄帝的儿子少昊之后主政,号高阳氏,死后葬于濮阳,故濮阳又称帝丘,颛顼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帝喾是黄帝曾孙,颛顼的堂侄,生于穷桑,辅佐颛顼,封于有辛(河南省商丘),实住帝丘,得帝位后迁至毫邑(河南省偃师西南),死后一说葬于商丘睢阳区南高辛镇,另一说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河南省内黄今有二帝陵,一为颛顼,一为帝喾,位于内黄县城西南梁庄镇三杨庄村西北处。有人认为,内黄二帝陵实为二帝庙,真正的二帝陵在河南省浚县。《水经注•淇水》记载:“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者也。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东北迳帝喾冢西,世谓之顿邱台,非也。《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又北迳白祀山东,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纪》曰: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白沟、同山、白祀山位于浚县境内,郦道元先说颛顼、帝喾二帝陵在浚县境内,但同时又给于否定,肯定了内黄境内的二帝陵。同时也说明,淇河并不是今天的样子,古淇河流域比今天大得多。

  唐尧是帝喾的儿子,一说生于高辛(河南省商丘高辛镇),一说生于伊祁山(河北省保定顺平)。传说唐尧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刑法,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号有辛氏,死后实行禅让。虞舜,生于姚地(河南省濮阳),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虞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一说妫河位于北京延庆县,一说妫河位于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他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原籍姚地,《孟子》却认为舜是东夷人,而《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大禹治水成功后,虞舜去了南方,并将淇河岸边的斑竹带到了湘水之滨,娥皇、女英寻夫君虞舜无果,在湘水的斑竹之上留下千滴泪痕。

  五帝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域,成为华夏历史的源头,再一次说明中原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

  (二)夏代

  五帝后期全球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加之大河流域连天暴雨,洪水横流。由于治理黄河流域中原地域的水患,产生了伟大的人物禹。大禹治水的第二功绩是兴水利,他平了黄河洪水之后,行遍九州,画其疆场,作良沟浍,涝患可蠲,早亦获济。《诗经》中有“维禹甸之”,这是在追忆治水当年的大禹,其中的甸开夏、商、周三代井田制之基业,初始挖沟开治,把土地画成方块,而且还有伯益发明了凿井,这是战胜旱涝,发展农业的伟大创造发明,对于生产、生活都有重大意义。大禹结束了五帝时代,开启了夏,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世袭王朝。夏代政权所在地变更频繁,迁徙过很多地方,诸如阳城(河南省登封)、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阳翟(河南省禹州)、斟郇(河南省偃师)、帝丘(河南省濮阳)、夏邑(河南省夏邑)、原(河南省济源西北)、老丘(河南省开封陈留镇)、西河(河南省安阳东南)等,皆在中原地域内。

  (三)商代

  商起于北方,商先祖相土率部自北方迁至漳河流域。漳河流域也曾称商丘,漳河下游有一条河叫商河,唐尧时迁阏伯于此地的商丘。古称商者,除了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和漳河流域的商丘,还有濮阳,颛顼迁到濮阳时,号曰商丘,或谓帝丘。商灭夏前的商丘位于濮阳,西周初年微子被封于今天的商丘时,商丘并不称商,而是称宋。因阏伯被封为商君,死后葬于亳,其墓冢称为商丘,故亳地后世被称为商丘。商代并非因善经商而得名,反而是商业、经商得名于商族、商代。

  夏桀时黄河流域因气候转冷发生大旱,据说桀不顾旱灾给黎民苍生带来的苦难,为了转移人们的不满,不断对外进行征伐,引起各部落的反感和强烈反抗。约公元前1556年,游牧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域的商部落首领汤,借着干旱率诸侯国于鸣条山(河南省原阳)一战灭夏,在亳(河南省商丘)建立商朝。商代经历了数次迁都,迁往的地方大致有:北亳(河南省商丘,北汤)、南亳(河南省商丘东,南汤)、西亳(河南省偃师,西汤)、嚣(河南省郑州,仲丁)、相(河南省安阳西,河甲)、刑(河北省邢台,祖乙)、耿(山西省河津,祖乙)、庇(山东省郓城,祖乙)、奄(山东省曲阜,南庚)、殷(河南省安阳小屯,盘庚)等,皆在中原地域内。

  (四)周代

  公元前1046年,中国气候处于由暖明显转冷时期,地处西部的周人开始向中原进犯,经过多年精心准备,西岐周人姬发与商朝内部奸人里应外合,借商朝征西南,都城兵力空虚之际,延续“九世之乱”,阴谋发动了“牧野暴乱”,一举灭了商而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但同时又在洛邑(洛阳)建立陪都。

  公元前770年,寒冷的气候,加之西周内部腐败不堪,使得西周动荡,导致犬戎乘机南犯东侵,周幽王被杀,废太子宜臼与幽王之子余臣同时称王,前者称天王,后者称携王。携王被杀,并不具有合法地位的“天王”得以传承,死后谥平王。周平王时期,将都城自镐京移往陪都洛阳,后世习惯称为东周。东周逐步沦落,民族走向了分裂的边缘,至战国末期,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三代时期的诸侯国,到西周初年约有一千余个,在华夏大地布履星罗,生消不断。周初新增大大小小的封国有几十处,如周公长子伯禽在山东省曲阜建立鲁国,召公之子在今北京附近建立燕国,姬诵之弟叔虞在山西省翼城建立唐国等。西周平定“三监之乱”后,康叔封在淇河岸边归并了邶、鄘、卫,建起西周初年的第二个卫国。有同姓侯国,也有功臣受封的异姓侯国,如吕尚在山东省淄博建立的齐国,也有背商附周受封的侯国,如吃里扒外的微子在河南省商丘建立的宋国,以及后来的三家分晋等等。东周初年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五十个,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归并,进入春秋仍有一百多个国,到了战国,大国有“七雄”,小国若干,最后被秦统一,灭了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是朝代,仍处在东周时期,它们只是地方政治团体,相当于今天的省、自治区,或者相当于市、县、乡,其治所不能算作“几朝古都”里的“古都”。今天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各地纷纷号称自己是“几朝古都”,统计方法是将周代诸侯国的治所也算成了“古都”。假如三代时期的“国”之治所都可算作“几朝古都”里的“古都”,估计今天的河南省各市县政府所在地,甚至某些乡镇或者村所在地,几乎都能算作“古都”,这是很荒唐的事!

  因此,周代能算作“古都”的只有镐京(西安)和洛邑(洛阳)。

  (五)秦汉

  东周末叶,成百上千个小国家被整合,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从而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大幕。经过你争我夺的生死较量,中华版图上归并成了“战国七雄”。公元前249年,秦灭周后横扫天下。公元前221年,秦朝实现了华夏的统一,中华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秦始皇问世,建京都于咸阳(不是西安,就像洛阳、安阳、开封虽在河南,但不能说成郑州一样)。

  公元前209年,秦暴政激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在洛阳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公元前200年,西汉迁都长安。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公元23年,刘姓在当时属于南阳的蔡阳(湖北省枣阳)起兵,次年称更始帝,都于宛城(河南省南阳),后迁往洛阳,建立东汉。

  东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分化为五十五国。公元94年,西域诸国归属东汉。公元191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公元193年,李傕的部下送小皇帝回洛阳。公元196年,曹操收降黄巾军余部,迎汉献帝迁往颍川郡许县(河南省许昌)。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退位,汉亡,曹丕改号魏国称帝,都于洛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2年,孙权在建业(南京)称帝。

  因此,秦汉的“古都”有:咸阳、西安、洛阳、南阳、许昌、成都、南京。

  (六)晋南北朝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魏元帝退位,魏亡,西晋问世,京都洛阳。公元263年,蜀亡。公元280年,吴亡。汉代实行“容胡”国策,两汉与西北外族作战,把外族降部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东汉还用胡人为兵抗击黄巾。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为不利。西晋帝王不接纳臣子迁胡族于塞外的建议,形势已是积重难返。当时中国气候处于寒冷期,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阴山一带的牧场因低温干旱而逐渐退化,无法承载逐水草而居,且日益壮大的游牧民族,胡人顺着河西走廊南下关中,直取中原。匈奴、鲜卑、羯、羌、氐等胡人在北方野蛮地相互残杀,造成巨大的民族纷争。北方民族由于生存危机,纷纷向南侵犯,大批中原汉人无奈偏安东南,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次大分裂。

  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掳走怀帝,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南迁,带动了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的发展,经济文化中心由中原迁至江南。北朝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他们占据黄河流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几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导致中国历史可耻可痛的三百年!

  公元316年,西晋亡。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业(南京)建立东晋。华夏自此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存续,这是东晋之后建立在南方的四个朝代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均定都于建康(南京)。

  公元386/439年至581/589年,北朝存续,先后出现了十六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仇池、翟魏、宇文部、段部和蜀地的谯纵王国等,实际上共有近三十国,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他们分别是:

  1、成汉(304~347),建都四川成都。

  2、代(315~316),建都蒙古地区。

  3、汉(前赵)(304/318~329),建都成都、西安。

  4、后赵(319~351),建都襄国、邺城。

  5、前凉(320~376),建都凉州。

  6、前燕(337~370),建都龙城、邺城。

  7、代(338~376),建都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8、冉魏(350~352),建都邺城。

  9、前秦(351~394),自河南省浚县枋头城起事,迁都西安。

  10、西燕(384~394),建都陕西地区。

  11、后燕(384~409),建都河北地区、龙城。

  12、后秦(384~417),建都西安。

  13、西秦(385~431),建都金城 (甘肃兰州)、袍罕(甘肃临夏)、南安 (甘肃陇西东南)。

  14、后凉(386~403),建都凉州。

  15、北魏(386~532),建都平城、洛阳。

  16、南凉(397~414),建都西平 (西宁)。

  17、南燕(398~410),建都滑台(黎阳津南岸)、广固(青州)。

  18、西凉(400~421),建都敦煌。

  19、北凉(401~439),建都卢水胡、张掖。

  20、西蜀(405~413),建都成都。

  21、大夏(407~431),建都灞上。

  22、北燕(409~436),建都龙城(辽宁省朝阳)。

  23、东魏(534~550),建都邺城,辖今河南省汝南﹑江苏省徐州以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

  24、西魏(535~556),建都洛阳。

  25、北齐(550~577),建都邺城。

  26、北周(557~581),建都长安。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如果要号称“几朝古都”的话,南北朝上述治所可以算成“几朝古都”里的“古都”。

  (七)隋唐

  公元581年,隋朝问世,实行两京制,京都长安、洛阳。隋朝诞生于中国气候转暖初期,统一了华夏后,开拓了疆土,巩固了城防,重视外交,颁布法律,奠定了三省六部制度;开挖运河,发展贸易,发展科技;三教并举,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统一了文字书面声调,绘制地图,开创科举,开始了官修撰史。隋朝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精神开创科举,但却因开创科举和废除门阀制度,得罪了大地主阶级,加上自然天灾,由于大地主阶级主导的舆论,造成了全国义旗高举,致使隋朝的江山,连同创下的丰功伟绩,以及农民起义的果实,全部被李唐夺了去。

  公元618年,唐朝问世,建都长安。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公元705年,恢复唐朝国号。公元713年,迁都回归长安。唐朝开初出现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周时期”“开元盛世”,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但“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北方连年战乱,致使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唐朝逐渐没落,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公元907年至979年,属于唐末潘镇割据相互争夺的继续,史称五代十国,算不得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历史过渡期。五代十国时期各势力的治所,不能算成“几朝古都”的“古都”。五代是五个次第更迭的北方集团,指的是:

  后梁(907~923),定都开封;

  后唐(923~936),定都洛阳;

  后晋(936~947),都开封;

  后汉(947~950),都开封;

  后周(951~960),都开封。

  十国是指五代之外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十几个割据势力,主要有前蜀(成都)、后蜀(成都)、吴(广陵,即扬州)、南唐(金陵)、吴越(杭州)、闽(长乐,即福建福州;建州,即福建建瓯)、楚(长沙)、南汉(广州)、南平(荆州)、北汉(太原),统称十国。实际上除了十国之外,还有不少割据势力,主要有赵、北平、晋、岐、定难、燕、殷、武平、泉漳等,除定难、武平、泉漳外皆称王称帝,以晋、武平、岐占领的地盘最大,定难历时最长。

        因此,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古都”只有长安和洛阳,但唐末各主要政治势力多是为争夺中原而拼杀。

  (八)宋辽金元

  公元916年,契丹建立大辽,统治地域为海拉尔、克鲁伦河一带,后消灭了辽东的渤海国,向南攻陷幽州(北京)、涿州等地。公元937年,云南地区建大理国,公元1254年,大理国被忽必烈攻灭。

  公元959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京都开封。北宋王朝建立后,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南唐,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辽、金、西夏等国的并存,使北宋一直处于外族的威胁之中。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迫使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方腊、梁山等农民起义,严重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北宋时期,气候开始变冷,北方崛起的辽金由于气候寒冷,生存环境恶化,屡屡南犯,金消灭了辽以后,矛头直指北宋。

  公元994年,农民起义在成都建国大蜀。公元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宁夏银川)建立夏国(西夏)。公元1115年,女真族阿骨打在虎水(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建立金国称帝(金太祖)。公元1120年,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浙江清溪(浙江淳安)建立年号。公元1122年,燕京成为辽国的南京。公元1125年,金灭辽。

  公元1127年,金兵占领开封,赵构在河南省商丘即位称帝,史称南宋。公元1128年,金兵北退时在大名府(河北大名)把投降金兵的刘豫立为傀儡皇帝,建国号齐,统治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公元1138年,南宋皇室自建康(南京)迁移。公元1139年,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南宋偏安江南,适宜的气候,使得南宋在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开垦圩田,种植水稻,发展桑棉,致使偏居一隅的南宋富甲天下。

  公元1149年,金自旧都上京(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北京),改燕京为中都,后再迁汴京(开封),并改汴京为南京,改中都大定府为北京,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并存,中国气候也进入了严寒期。

  公元1206年,帖木真在鄂嫩河源建立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公元1227年,大蒙古国灭夏国。公元1234年,南宋助元灭了金国。公元1247年,吐蕃归附大蒙古国。公元1260年,忽必烈称皇帝。元代中国气候出现了短暂的温暖,但却没有使常年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得到恢复,反而导致了额尔古纳河流域纵横驰骋的蒙古人奏响了蛮族南侵的号角,转瞬间元人的金戈铁马横扫了从东亚沿海到多瑙河畔的欧亚大陆。温暖适宜的气候,加上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华夏的分裂割据,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局面。公元1271年,建立大元。大元京都先后位于上都(夏都,北方)、中都(北京,后改为大都)。公元1276年,元灭了南宋,赵天昰被拥立在福州称帝,后逃往广州。

  因此,宋辽金元时期能称得上“古都”的有:开封、成都、银川、北京、商丘、杭州、辽阳、大同,但逐鹿的依然是中原。

  (九)明清

  元末残暴黑暗,中国气候也开始转冷,红巾军起义爆发,元代狭隘的民族意识与粗犷的游牧文明,使之在转瞬即逝的辉煌之后不断分裂。公元1355年,小明王韩林儿在安徽亳州建国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当年退守江苏安丰。公元1356年,朱元璋将元朝的集庆改名应天府(南京),承认自己是宋国的副帅。同时称王称帝的有:汉阳徐寿辉和陈友谅、平江张士诚。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在应天府称帝,以开封为北京,凤阳号为中都,将元之残余驱赶到了漠北。公元1371年,元顺帝病死,其子在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称帝。公元1421年,明朝迁都顺天府(北平,改为北京,开封废北京称号),南京作为陪都。公元1544年,蒙古俺答在丰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建立统治。

  公元1616年,在辽宁新宾建立满洲人的金国(爱新),自号天命汗。公元1622年,山东郓城农民起义领袖徐鸿儒称帝,年号大乘兴胜,转战山东省境内。公元1625年,金国定都辽宁省沈阳。公元1636年,金国改为清国。公元1643年,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公元1644年,李自成以西安为都,宣布即顺王位,建国大顺,改元永昌。明末中国气候更加寒冷,闯王李自成农民军举义,势若燎原烈火,当年攻入北京,明朝亡,但明朝宗室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李自成攻克北京后,没有及时对山海关的吴三桂采取措施,农民军仅在北京驻扎四十一天,大顺犹如昙花一现。

  建州女真在辽东赫图阿拉悄然复兴,由于北方日渐寒冷的气候,正准备向南发展,明末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瘟疫,吴三桂于公元1644年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败退,清朝定都北京,结果中华成了满清的天下。公元1858年,太平天国兴起,占领永安州,后建都南京。公元1864年,清军攻下太平天国的天京江宁(南京),太平天国亡。公元1911年,清朝亡。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三千年的朝代更迭,能称得上“几朝古都”的城市有西安、洛阳、南京、安阳、北京、成都、开封等,可见多集中在中原,中原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五、由传统文化可知,中原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

  (一)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崇拜多神,讲的是无为而治,人就是自然人,最终愿望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道家鼻祖是老子,出生于河南省鹿邑,他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奠定了道家思想的基础。老子的思想集中在《老子》一书中,也就是后世的《道德经》,据说老子骑青牛东来,行至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挥笔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古函谷关有两个地方,一个位于河南省灵宝,一个位于河南省新安。

  老子思想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影响极其深远。西汉初年,为了缓和各阶层之间的矛盾,需要休养生息,实行社会安定的国策。而道教倡导的正是无为而治,归于自然,于是西汉初年采用了以老子《道德经》为治国之术,将道教定为西汉圣教。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从此道家失去了统治地位。

  到了唐朝,因李姓的原因,唐高祖建老子庙,下诏给三教排列先后,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后。唐高宗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追赠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后又升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玄宗以后,肃宗、代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等不少皇帝都继续崇奉和扶植道教。由于天灾人祸不断,“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避祸南迁,长江流域文化兴起,人们思想活跃,理解力较高,道教无法在那里盛行;黄河流域文化反而出现衰落,道教在黄河流域发展旺盛,大得统治者的尊信。

  后来由老子思想发展出许多学派,诸如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杨朱之学、道教之学、新道家等。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成了“老庄之学”,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黄帝与老子思想构成了“黄老之学”,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主张因俗简礼,与时迁变,除衍存简,休养生息。杨朱创始“杨朱之学”,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人,隐士。道家弟子张道陵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结合黄老方术发展为“道教之学”,成立了道教组织。道教组织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道、德和太上老君作为最高的信仰,祈求长生不老。今天的“新道家”,为了能与儒家和佛教抗衡,吸纳了佛教和儒家等的不少精华,造出了道教经卷,但也吸纳了不少糟粕。

  (二)佛教
佛教是外来的,东汉永平十年(67)引入中国,在洛阳建起了第一座佛教寺院,因经卷由白马驮运而来,故将寺院命名为白马寺。之后,佛教自白马寺向着中国各地广为散布,各地纷纷雕塑佛像,建立寺院。

  佛教人向善,启迪人的大智慧,开初不是宗教,属于教育,直属皇帝管辖,而儒家教育归丞相管辖。佛不是生而知之者,他叫阿弥陀,生于印度,是人而不是神。他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类苦恼的方法。据说阿弥陀在印度河边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类的根本道理。因而佛就成了真理的觉醒者,简称觉者,讲的是觉己、觉人、觉他,佛教有佛法三藏,也就是经藏、律藏和论藏。佛坚信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人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得正果,人人皆可成佛。佛认为自己不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教派只承认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

  佛教本在凡间,不在神界。佛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由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决定。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某人以解脱,只能教导某人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没有人可以把哪个人送上并不存在的天堂,也没有人可以把哪个人推入并不存在的阴间地狱。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灵。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使地球人类乃至群伦真正平等,因而在中国封建等级严酷的社会背景之下,佛教被引入中国后具有很强的召唤力,迅速被接受广播,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但佛进入中国后却发生了变异,被中国神学所同化,最高理想境界成了追求进入极乐世界,也就是涅槃,在民间演变成了迷信,与神学混在一起,大多数民众分不清什么是佛教、什么是道教、什么是神学,这是很遗憾的事。

  汉朝和唐朝时期是华夏佛教极盛时期,佛教含有神秘又丰富的哲学,具有修行证功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成为统治华夏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教派。然而中国历史上却出现过四次大的灭佛运动,认为佛教只是把自己生死作为大事,背弃君亲,灭绝天理;不娶不嫁,断绝人类;不耕不织,废业人事。专心于死后之事,一切新型知识以至于山河大地都看做空无所有,善恶、是非、人情世事全被毁灭。尤其是轮回之说,以为父母只是今生偶然相遇,死后各投轮回,不再相见,因而儿子不必爱亲行孝。又设天堂地狱荒唐怪妄的谬谈,欺惑人心,藐视国法、官人品级,所以认定变异了的佛教是异端,因而历史上很自然地就发生了数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