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2018年
       

淇卫名人 - “这是我战斗过的地方”——杨贵与鹤壁的情缘
“这是我战斗过的地方”——杨贵与鹤壁的情缘

 
作者:渠稳 张心致  加入时间:2018-5-11 15:27:17

 

 2007年杨贵回到鹤壁时在新世纪广场留影。
傅浩 摄

2007年秋天,杨贵第四次到淇县黄洞乡鱼泉村看望靳月英。傅浩 摄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我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历时10年修建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勘察、设计到施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人们称他是“红旗渠建设的旗手”。2018年4月10日,杨贵在北京去世,4月26日,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或许大多数人不知道,在修建红旗渠之前的1945年至1950年,杨贵曾经在淇县战斗、生活了5年,其间,还修过一条渠——民主渠,为当地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了缅怀这位老人,记者采访了他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采访了熟知他的好友、故人,一起追忆他在淇县的峥嵘岁月……


1947年3月的一场战斗,杨贵带领武工队击毙了10多个敌人

 

 2018年4月27日上午,淇县黄洞乡鱼泉村,95岁的靳月英老人正在地里种芝麻。“俺知道杨贵去世了!”靳月英对记者说,她孙子在县城听说的,回来告诉了她,她也想去北京送送杨贵,但离得恁远,去不了了。

“俺当家的叫冯清海,和杨贵都是武工队的。”70多年前的那场战斗中,冯清海为掩护杨贵而英勇牺牲。为了纪念牺牲的战友,前年秋收过后,杨贵专门来到淇县烈士陵园参加立碑仪式。靳月英的话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往事。

杨贵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汲县(现卫辉市)罗圈村,1942年参加革命。1945年5月,作为汲县一区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副主席的他,按上级党组织的安排,到淇县第五区担任区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

据《淇县县志》记载:1945年至1950年,杨贵一直在淇县战斗、工作,先后在当时的淇县五区(现高村镇、庙口镇一带)、二区现北阳镇一带)、六区(现西岗镇一带)担任区长、区委书记等职,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参加了解放初期的建设工作。

靳月英说,敌人对杨贵恨之入骨,贴出告示:谁要活捉了杨贵,官升两级,赏大洋2000块、小麦200石。

杨贵传记《巍巍山碑》(关劲潮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第一版)中描述:1947年3月的一天深夜,带领武工队与国民党保安团打了两天两夜游击的杨贵,正在淇县庙口镇北部的葛箭村的一间茅草房休息,县保安团发现了他们的行踪,派人将葛箭村包围了起来。杨贵当机立断,命令武工队员们立即抢占村西面的山头,占领制高点。

此时,敌人从四面包围过来,子弹像雨点一样向武工队员们所在的山头嗖嗖射来……面对多于己方十几倍的兵力,杨贵和战友们沉着应对,在制高点上奋力反击。他们以石头为掩体,向敌人猛烈开火,十几个敌兵中弹毙命。面对武工队的勇猛还击,敌人最终灰溜溜地逃走了。

“在那次战斗中,俺当家的和另外两个队员为掩护杨贵牺牲了。如果当家的还活着,现在快100岁了……”靳月英说,当时,她24岁,儿子才8个月。

此后的岁月里,靳月英在解放战争中组织带领群众抬担架、救伤员、送军粮、做军鞋;新中国成立后,又省吃俭用为部队送去了万余件总值10万多元的慰问品,捐资帮助20多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带领村民栽种10万余棵树木,绿化近千亩荒山……靳月英的事迹感人至深,先后荣获全国拥军模范、全国绿化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场战斗让杨贵失去了3名战友,在淇县黄洞乡黄洞村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杨贵望着悲伤的人群,擦干眼泪郑重地说:我们要牢牢记住烈士的英名,他们的血不能白流,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紧握手中枪,多多消灭敌人,解放全中国。”据《巍巍山碑》)

后来,武工队在杨贵率领下,参与了解放淇县县城、活捉伪县长汪秉钧等多场战斗,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年过6旬的傅浩是我市知名的摄影家,他的电脑中保存了杨贵的上千张照片。和杨贵多次接触,让傅浩更加了解了杨贵的事迹。

“在淇县百姓心中,杨贵率领的武工队是一支无私无畏、坚韧顽强的队伍。”傅浩说,杨贵曾跟他讲起,他一生中在两个地方工作时间较长,一个是淇县,一个是林县。他1945年春到淇县,在淇县工作5年,5年中打了4年的仗。4年中,他没有脱衣服睡过一次安稳觉,为了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荒山野岭、坟头野地都是他的栖身之所。

 

70年前杨贵组织修建的民主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在淇县庙口镇形盆村附近,有一条渠,名叫民主渠,附近八九个村的村民们饮水、灌溉都依靠这条渠。

“村里老人说,这条渠是杨贵在淇县工作时修建的,至今已近70年,用着渠里的水,村民们都会想到杨贵。”形盆村党支部书记和记平指着民主渠的取水口说,他小时候,经常在渠里抓鱼、游泳。

《巍巍山碑》中记载着杨贵和这条水渠的故事:1949年初秋,淇县遭遇大旱。作为淇县县委委员,杨贵望着干裂的土地、旱死的秋苗,脸上露出了愁容……

“让人民群众过上太平日子、富裕日子,是共产党人革命的最终目的。作为人民的勤务员,应该带领人民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让这里处处充满绿油油的生机和金灿灿的富裕……”(据《巍巍山碑》)面对严重缺水的局面,杨贵想到了淇河。

“要是能把淇河水引出来浇灌农田,不就能抵御旱灾了吗!”杨贵的想法得到了时任县委书记的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经过细心考察地形地貌,杨贵最终确定在淇县庙口镇形盆村东北边的淇河修建堤坝,抬高水位,引出淇河水,向东南方向修建一条水渠,浇灌庙口镇原本庙村以东八九个村庄农田的建设方案。

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天,杨贵带领干部群众一起斗酷暑、战严寒,劳动在工地上。当时只有21岁的他和群众一起摽(biào)着干、比着干,搬石头、开渠沟、推车运土……”《巍巍山碑》的作者关劲潮如此写道。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施工,一条20多里长的水渠竣工通水,沿岸八九个村庄的人畜饮水和3万多亩农田浇灌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大家给这条渠取名“民主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民主渠是杨贵组织修建的第一条水渠,工程量虽然不算很大,但却给杨贵带来了初涉水利建设的兴奋和感悟。

在淇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的杨金国说:“杨贵曾经跟我讲,水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发展经济、振兴农业,必须兴修水利,这就是为老百姓谋幸福。”

 

5次看望烈士遗孀靳月英

 

杨贵每次回到鹤壁,傅浩都全程陪同。

1950年秋天,杨贵离开淇县调任汤阴县委宣传部部长。杨贵回忆离开淇县时的情景,曾对傅浩说,过去打仗,和淇县老乡们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盆里刷碗,一起保家卫国,那个亲热劲儿,一辈子不会忘,八辈子也忘不了!

傅浩回忆:“杨贵生前数次回淇县,追忆他难以忘怀的岁月,寻找、看望故人,其中5次看望靳月英。”

1994年10月,首届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在淇县召开,杨贵在研讨会召开的前一天专程到鱼泉村看望靳月英。这是杨贵首次回来看望她。

傅浩说,时隔近五十载,青丝已变白发。见到老朋友,杨贵紧紧握住靳月英的手,久久没有松开。“老嫂子,你是我们的楷模啊!我要向你学习,如果冯大哥能看见,一定很欣慰。”“你建红旗渠的事我都知道,俺当家的为你牺牲得值……”几十年未见,杨贵和靳月英俩人你一句我一句,总有说也说不完的话。

1995年6月,杨贵离休后,再次到淇县看望靳月英。

1998年10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与杨贵一道翻山越岭采访靳月英。“纳呀、纳呀、纳军鞋,杨贵、杨贵、好区长,鞋壮、路长、打胜仗,保卫咱解放区好时光……”采访时,靳月英还给穆青、杨贵一行吟唱了战争年代淇县人民赞颂杨贵的歌。

2007年的秋天,靳月英因病住院,杨贵听说后从北京专程到淇县看望。看着躺在病床上的靳月英,杨贵动情地说:“你为家乡、为部队、为教育做出了这么大贡献,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2016年10月,淇县烈士陵园纪念碑落成,杨贵特意邀请靳月英参加立碑仪式。傅浩说,这已经是杨贵第五次看望靳月英了。

回忆起和杨贵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靳月英有些激动。“当时杨贵问我‘身体还好吧’,我说‘还行,天好了还上山转转’,他说‘我们年龄都不小了,要好好保重身体,以后还能多见几次面……’”靳月英说,站在纪念碑前,说到过去的人和事,杨贵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时不时摘下眼镜擦一擦。这一次见面,杨贵还带她到林州市参观了红旗渠。

 

每次路过淇县,杨贵都会深情地凝望着车窗外的一草一木

 

4月17日下午,在淇县县城西街的一个小院里,杨金国翻看着他与杨贵的合影,眼泪禁不住地流下来。今年76岁的杨金国上世纪80年代因为写《中共淇县历史》和杨贵相识,至今已经34年,多年的交往让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杨贵去世后的第3天,杨金国获悉了这一噩耗。他半信半疑,赶紧给杨贵的女儿打电话求证。“再也见不到杨部长了(杨贵曾任公安部副部长)!”杨金国叹了一口气。

“公事、私事,俺俩啥都喷儿。”杨金国粗略算了一下,他专程到北京去看望过杨贵两次,两人在我市淇县、淇滨区、安阳先后见过近20次,打电话更是无数。“杨贵身体好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通一次电话,后来他听力不好了,打电话需要保姆转述,电话就没以前多了。”

1984年在北京,杨金国拿着介绍信,敲开了杨贵办公室的门。“当时,我们正编写《中共淇县历史》这本书,需要采访在淇县战斗过的老党员。”杨金国说。

“老乡来了,今天啥都不干了,专门接待老乡!”看到杨金国,杨贵很高兴,兴致勃勃地用了一上午时间,用带着林县口音的河南话,详细讲述了他在淇县战斗的岁月。

没过多久,杨金国整理的文章在一家刊物上发表。一天,他突然接到杨贵从北京打来的电话:“金国同志,你写得不错……”得到杨贵的表扬,杨金国很高兴,表示要继续把那段岁月写下去。

就这样,杨贵每想起一件往事,就会给杨金国打电话,哪怕是深夜。随后,杨金国就会及时把整理好的文章寄给杨贵,请他校正、指点。

一来二往,两人渐渐熟络起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只要回河南,我们都会见面。”杨金国说。

多年之后,杨贵还会时时想念那些牺牲的战友,并委托杨金国向淇县县委转达了想为牺牲的战友在淇县烈士陵园立一块纪念碑的心愿。

2016年10月,纪念碑在淇县烈士陵园落成,杨贵专程参加落成仪式,在碑前缅怀战友并敬献花圈。“淇县是杨贵战斗、成长的地方,不仅有他至今思念的战友,也有他的青春年华。所以,他对淇县感情很深。”杨金国说。

杨贵曾在回忆录中写道,离开淇县多年之后,他还经常怀念着淇县人民、淇县的山山水水。每当他乘车路过淇县的时候,总要深情地望着车窗外的村庄、远山、河流,一草一木都让他倍感亲切。每一次听说或者看到淇县的发展变化,都让他满心欣喜。

2012年12月1日,鹤壁市林州商会成立,杨贵应邀参加成立仪式。这次来鹤壁,他参观了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盘石头水库,切身感受到了鹤壁的巨大变化。

在鹤壁市林州商会成立仪式上,面对鹤壁的新闻媒体,杨贵动情地说:“鹤壁如今的发展日新月异,实在令人欣慰和鼓舞。我与鹤壁有着不解之缘,鹤壁是我战斗过的地方。回忆过去,我心中想着这些山、想着这些水、想着这些人。过去村庄的样子,现在还在我脑海中清晰地呈现着。”

杨贵去世的消息传到我市,很多人也像杨金国一样内心十分沉痛。不少人找到杨金国,请他向杨贵的亲人转达哀思……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