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华夏故里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 2018-05-08
在汤河旅游“一线多点”的链条上,大胡村李尚书府绝对是一个闪亮点。在大胡村2000多年的历史中,李鐩绝对是一个关键的人物。而今,大胡村李尚书府经过文保修缮和初步布展,越来越多的进入山城汤河旅游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们到大胡村尚书府游览,但是,极少有人了解李鐩的身世和事迹,他在他的那个年代所经历过的惊心动魄的遭遇,他与宦官刘瑾你死我活的斗争绝少被提起。
李鐩是汤阴人士,出身贫寒,后娶汤阴郑家的女儿为妻,岳父郑润是汤阴的富豪商人(汤阴郑家是鹤鸣湖郑沟的祖先),他十分欣赏李鐩的才华,加以扶助。后李鐩中进士,官居工部尚书,曾经辅佐三朝皇帝。关于李鐩生平,明朝正史和野史都鲜有记载。据说李鐩曾主管河道河运,到山西赈灾,监工设计了明十三陵,还参与过北伐。正德初,李鐩与宦官刘瑾交恶,遭受迫害。已经60岁的李鐩不愿与宦官同流合污,便辞官退居故里。五年后,刘瑾被正德帝诛,李鐩又被招还,恢复工部尚书职务。嘉靖改元,李鐩年已75岁,便告老还乡。史记,他迁居汤阴县鹤壁集南25里大胡村八年,除春秋祀祖外,便“静座观书,不出户庭,不宴饮,不音乐,天性节约,至老不渝”,卒年83岁,谥恭敏。李鐩去世后,葬于汤阴县西三十五里的李家坟茔(即今石林镇李家坟村)。之后,除李鐩墓葬在此地外,他的长子李继光、次子李继先、三子李继充、孙子李汝也葬在这里。李鐩墓冢当年规模很大,有铁梁悬棺、神道、石人石马等,总体上呈“器”字形分布,如今遗迹犹在。
李鐩为官清廉,为人低调,生性耿直,刚直不阿。他为官的那些年月,正是明朝宦官当道,横行一时的时候。所谓锦衣卫、东厂、西厂等传奇性组织大行其道,宦官刘瑾和李鐩等清官曾经有过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汤阴李鐩的老家五陵镇镇抚寨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刘谨是个孤儿,本姓谈,从小被李鐩认养,他小时候经常跟随李鐩上朝,羡慕太监宦官的生活,就认了一个宦官为父亲,改姓刘,长大后也成为了宦官。《明史·列传·卷第一百九十二》:刘瑾,兴平人。本谈氏子,依中官刘姓者以进,冒其姓。武宗即位,掌钟鼓司,刘谨得势,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并以旧恩得幸,人号“八虎”,而瑾尤狡狠。
刘谨很在乎李鐩领养他的这一段历史,一直找机会迫害李鐩,想除掉他。但李鐩为官清廉,深得朝野拥护,刘瑾恨之入骨但不好直接下手杀他。刘谨掌握大权之后,百般迫害异己。他建立了“内行厂”特务组织,钳制东、西厂的权力,“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瑾复立内行厂。”李鐩两次到大胡村,60岁时就是为了避祸,暂时逃避刘瑾等宦官的迫害。75岁时,李鐩告老还乡,精通风水的他选择了大胡村这处风水本地定居,并建设了李尚书府。
关于诛杀刘瑾的历史事件,正史、野史、民间传说和传统戏曲都有记载,这些历史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明朝南直隶镇江府丹徒(今属江苏)人,祖籍云南安宁。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李鐩和杨一清都是同朝大臣,两人都特别有才华,都拒绝与刘谨同流合污,所以,都是刘谨的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欲除之而后快。李鐩和杨一清也联合了许多正义之士,密谋除掉刘瑾。
1510年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叛乱平定之后,在向武宗报告战况时,杨一清与李鐩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结果发现了印玺、玉带等禁止百姓和私自拥有的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当年八月,刘瑾被处以凌迟刑,即千刀万剐,共行刑三天。原来受过其害的人家纷纷用一文钱买下刘瑾已被割成细条块的肉吃下,以解心头之恨。
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至于他的财产,据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载,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其它财产和珍宝细软无法统计。
宦官刘瑾和李鐩、杨一清等清官曾经有过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李鐩和杨一清等一起诛杀了刘瑾,这段历史对于李鐩后人一直是避讳,主要来源于李家后人的传述,是家族的秘密,外人难以得知,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
作者简介
饶箭声,河南省鹤壁市人,原籍河北唐山。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有诗歌1000余首,散文、小说等近百万字。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络。有诗集《小巷先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