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图穷匕见”源于一个历史故事,《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战国时,荆轲奉燕国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地图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地把地图展开,最后露出匕首。”故事中的主人公荆轲是哪里人?他魂归何处?“荆轲刺秦”这桩惊天大案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载:“荆轲旧居:在县境内,战国时刺客常居于此。”战国末期,荆轲出生在卫国朝歌(今淇县朝歌),自幼习文练武,长大后智勇双全,怀有一腔报国之志,人称他为荆卿或卫卿。当时正是秦王为称霸天下而四处发动战争的动乱时期,而一心寻求报国机遇的荆轲却始终未能得到卫国国君的赏识,怀有侠肝义胆的荆轲看到报国无门,于是从家乡出走游历四方,足迹到达韩、魏、赵、燕诸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荆轲结识了一批仁人志士,与他们切磋剑法,讨论天下大事。这期间,他也曾因政见不同而与一些人分道扬镳。
荆轲在列国中颠沛一段时间后流浪到燕国。荆轲在燕国广交朋友,燕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把他视为知己。这时期,秦国对外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已经暴露出要吞并列国的雄心,令各方诸侯日夜不安。一直留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国太子丹看到秦国恃强凌弱、燕国危在旦夕,他在忧虑之中偷偷逃回了燕国。此时韩国已被秦灭,赵国邯郸失陷,秦军一路北上直逼燕国,夺去了燕国的大片土地。太子丹对秦王恨之入骨,决意复仇。可是一心要向秦国报仇的太子丹一不操练兵马二不联络各路诸侯共同抗秦,却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了刺客的身上,为物色刺杀秦王的人,他甚至动用了全部家产。他找来大臣商量刺客的人选,大臣对他说,燕国有个深谋远虑且勇敢沉着的人名叫田光,可以召来商量大事。太子丹遂召见田光,田光已经年老体衰,他对太子说:“我已年迈唯恐耽误国家大事,不过我的好朋友荆轲来自卫国朝歌,是个贤勇之人,可以担当使命。”太子丹要求田光从中引见,并希望田光能够保守国家机密。
田光见到荆轲后说:“燕秦两国如今势不两立,太子丹决意要除掉秦王,我已经把你举荐给了太子,希望你能够为燕国出力。”荆轲看到是老友田光从中相托,便爽快地答应下来。田光又说:“太子专门告诫我不能泄露机密,说明他在怀疑我是不是一个有气节的侠客。你见了太子后说我田光已死,不会泄露国家大事了。”说到这里,田光拔剑自刎而死。田光以死来激励荆轲,荆轲自然明白他的良苦用心,这不免令他感慨万千。
荆轲见到太子丹后转达了田光的临终遗言,太子丹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太子丹说:“田光以死表明诚心,却不是我的本意。”太子丹便把荆轲挽留下来,尊他为上卿,在一起谋划刺秦大事,并和荆轲共同享用自己的车马、衣服和食物。太子丹对荆轲说,秦王贪得无厌,他要把天下占为己有,如今他占领了韩国,又在向南攻打楚国,向北攻打赵国。赵国一旦投降,燕国接着就要大祸临头,只有杀掉秦王,天下才能太平。太子丹说,秦国势力强大,凭燕国的力量和秦国硬拼只能是鸡蛋碰石头,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一名勇士以使者的身份去接近秦王,乘机把他杀掉。“想请上卿当一回使者,上卿以为如何?”太子丹问。
荆轲原本就有侠义心肠,对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甚为感激。荆轲对太子丹说,他自幼习文练武,立志报效祖国,可是国君一直没有看中他。尽管这样,他仍然惦念着自己的国家。哪曾想秦国恃强凌弱攻占了卫国,他在自己的祖国已看不到希望了,于是才离开家乡四处流浪。荆轲又说,如今寄居燕国,能够得到太子如此器重,让他终生难忘。秦国是大家共同的仇敌,更何况还有老朋友田光的以死相托,他一定助太子一臂之力除掉秦王,哪怕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太子丹见荆轲表了决心,便将向秦国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了荆轲的身上。
荆轲在老朋友田光以死相托的情况下,对有知遇之恩的燕太子丹承诺去秦国当一回刺客,他需要时间来精心筹划和准备。而太子丹害怕夜长梦多,催促荆轲抓紧时间动身。荆轲便说,既然是以使者的身份去见秦王,就应当带上信物,否则无法接近秦王。至于带去什么信物,荆轲说,秦国的将军樊于期现在逃到燕国避难,秦王正在用两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来悬赏捉拿樊于期,如果用樊于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当信物,他就一定能接近秦王,这样才有机会行刺。太子丹听罢说道:“樊将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投奔燕国,我怎么忍心杀他呢?希望上卿还是另想办法吧。”
随后,荆轲直接找到樊于期说:“秦王把将军的父母和同族亲人都杀害了,又悬赏要你的人头,请问将军打算怎么办?”樊于期仰天长叹,不知如何是好,他对荆轲说:“你有什么办法但说无妨。”于是,荆轲说:“秦王早晚有一天会杀掉你,如果我现在把你的头当成礼物献给秦王,趁着秦王接见我的机会杀掉秦王,这样,燕国以及你我的耻辱都可以洗刷了。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樊于期听罢,仰天大笑一阵后说:“果真如此,死又何妨!”说完他便自杀了。
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舍生取义者大有人在。早荆轲近二百年还有一位义士叫豫让,也是一位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传奇人物。他为了给主子智伯报仇,发誓刺杀赵襄子。赵襄子也就是曾迁都中牟(今鹤壁市鹿楼牟山附近)的赵献侯的父亲。为了刺杀赵襄子,豫让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到最后豫让也没有能够得到刺杀赵襄子的机会。到最后他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还拔出宝剑跳起来击刺赵襄子脱下的衣服,仰天大声吼叫:“我可以到阴间去向智伯回报了!”然后伏剑自杀。
得到樊于期的首级后,荆轲将太子丹早已准备好的一把匕首用燕国督亢地图包起来,就带着一名助手上路了。太子丹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等人均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将荆轲送到易水边,大家十分清楚荆轲此次行动是深入虎穴,凶多吉少。这时,高渐离敲打着乐器,荆轲放开喉咙慷慨激昂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收起长剑,仰面呵气,直冲霄汉,立即化作一道白虹,横贯天空。他又高声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然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腾身跃上马车,扬鞭策马飞驶疾去。荆轲就是这样带着燕太子丹的重托,老臣田光的忠魂,秦将樊於期的人头,携燕地壮士秦舞阳一同踏上不归路,慷慨赴难。
到了秦国之后,荆轲用重金、珠宝打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关节,使秦王同意在咸阳宫接见荆轲和秦舞阳。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嬴政。秦王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嬴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嬴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胸口直扎过去。秦王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嬴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嬴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秦王抓住佩剑,可是佩剑是看样子的,剑身很长,拔不出来。秦王绕着柱子躲避,荆轲持匕首追赶。眼看就要追上,左右的人喊“从背后抽剑!”提醒秦王从背后向上抽出鹿卢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嬴政扔过去。秦王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见荆轲手里没了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最后荆轲连中八剑,手指也被削去三个,仍然倚柱而笑,大骂秦王“恃强凌弱,吞并诸侯”。气绝而死后,仍然双眼圆睁,吓得秦王心颤目眩,半天缓不过气来。
后来,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为了替友报仇,乘机接近了秦王,他用乐器击打秦王,结果没有击中,反而也被杀死。
荆轲的行动非但没有打消秦国攻打燕国的念头,反而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荆轲刺秦王”发生六年后,秦王便以“始皇帝”的身份君临天下。
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列传》,全文5000多字,记载了六位刺客,而写荆轲就占了3000多字。司马迁向来惜墨如金,这样的处理,太例外了,可见司马迁对荆轲的看重。这一历史上少见的激烈雄壮的场面,千百年来一直令人唏嘘不已,震撼着后人的心扉。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来到朝歌,写了一首感怀神勇荆轲的诗:“淇上风日好,纷纷沿岸多。……采繁忆幽吹,理棹想荆歌,郁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诗人陶渊明为此写诗叹曰:“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一直以来,荆轲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几年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让两千多年前的荆轲更是名扬天下。
明清《淇县志》载:“荆轲死后,淇人敬而收其尸,葬于朝歌城南三里许。”荆轲殉义后,故里朝歌的百姓费尽周折将义士的尸体和他曾佩过的古剑运回朝歌,在家乡淇县南关村建造墓冢,春秋祭祀。不想两千年后,义士的墓冢竟被人盗伐。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一天早晨,有人发现两丈多高的荆轲墓被挖开,三尺见方的石门洞开,冒着幽幽的寒气。盗墓者是淇县师范学校校长李道三,但未找到金银珠宝,只获得一支绿锈斑驳的古剑。文革期间荆轲墓冢再受洗劫。
2015年,荆轲冢得到家乡政府的修复,现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