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的军事实力,舆论界争论得很激烈。有人认为明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甚至有人拿来和唐朝的军力比较,火炮武器先进等等。另有研究者认为,明朝是“三无”:无明君,无名将,五名仕;吏治腐败,军事没法提,乏善可陈,边疆始终不稳定。
按说明朝比北元实力强得多,为什么就稳不住西北边疆呢?这得从三个方面找原因。一是明朝缺乏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没有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康熙那样的皇帝。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整天窝里斗,哪有心思解决外患问题。可见只有自己强大、内部团结稳定,对外才可能主动、才能不吃亏。第二个原因是西北地区人口稀少,气候条件非常差,明朝的军队到了那里很不适应;北元人骁勇善战,北元的骑兵打一仗抢些东西就跑,稍有机会就又过来,很不好办。
解决不了边疆问题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皇帝始终对武官存有戒心,武官地位低下。边疆有事,离不开武将,但是哪位将军打了胜仗,功劳一大,就有人在皇帝那里告瞎状。这样造成功臣受迫害,有军事才能的人受窝囊气。
明朝几个对付外敌的名将,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最后被诬陷免职;威震辽东的熊廷弼,被阉党诬陷,关进大牢;民族英雄于谦,最后的下场是拉到崇文门外斩首。明末的名将袁崇焕,抗击清兵,和王越当初打北元时候一样,袁崇焕出面,立马打胜仗,袁崇焕不在,明朝军队就败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些会打仗的名将,都在皇帝那里遭诬陷,始终不得好报。在袁崇焕与清军作战最关键的时候,崇祯皇帝轻信谗言,把袁崇焕召唤回京,回到北京还不让进城门,在城外等候,最后坐着箩筐拉上城墙进城。在前线威震敌胆的大将,让人用绳子提溜着进入京城,这是什么待遇!最后,朝廷给袁崇焕安了个通敌叛国罪,凌迟致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要割肉3600刀!
明朝的很多著名将领并不是死在战场,而是被诬陷死在自己人手里。所以说最后满清入关明朝灭亡,是败在内部,败在自己手里。
王越和明朝其他名将的遭遇一样,他的一生也是很不顺利,一直是坎坎坷坷,仕途受阻,心情不顺。三十年里,王越遭受过六次弹劾,六次大的处分。朝廷的官僚们不断地打击他,压制他,诽谤他。但是国家又离不开他,又不得不用他,因为只有他能镇得住北元的侵扰。所以王越打了一辈子胜仗,受了一辈子处分,虽然也一路升迁,但是到最后终于郁郁而死。
骑兵下马,衔枚鱼贯而行
王越是明朝中期无人替代的著名将领,他三次赴任,长期在甘肃、内蒙、陕西一带镇守边防。那么,王越的智勇双全,他让北元将领闻风丧胆的军事才能,主要有哪些表现呢,他统领下的军队又是如何在内外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制服了北元强悍的骑军呢?
王越的对手是骁勇善战的北元骑兵,仗打得很艰难。正如曾任朝歌县长的东汉名将虞诩所说:“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呼?”不是那样的环境那样的顽敌,怎么能够显示出王越的军事才能呢?
元朝后期蒙古的军事力量一度衰败,被朱元璋打败。但是一旦回归到了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复了剽悍勇武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能征惯战的特点。北元对大明的进攻非常猖狂,曾经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土木堡事变”。土木堡在北京西北方向的张家口怀来,北元的瓦剌军队围住土木堡,大败明军,甚至活捉了皇帝明英宗。
王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去当大同巡抚,提督军务。王越到任之后,立刻修缮武器甲胄,训练士兵,修理堡寨,把大同防区重新建设了起来。三年以后,大同这边的防务恢复了元气,明朝就开始向北元发起进攻。
曾经有一次,王越和佩将军印的朱永带领一千多人出巡,前方骤然出现一大片敌兵。朱永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逃。王越说,不要跑,下令叫士兵按照平时训练的列阵排列整齐,和敌军对峙。敌人一看这个阵势,怀疑有伏兵,也迟迟疑疑不敢随意进攻。就这样僵持到黄昏之后,王越命令所有的骑兵下马,衔枚鱼贯而行,王越亲自带着精锐部队弓箭手殿后。衔枚就是每个人嘴巴里衔着根小木棍,不能张口说话,一张口小木棍儿就会掉下来,这样军队行军就会很安静,不会有大的声音响动。就这样借着夜色掩护,从容撤退到五十里外的明军城堡。
这次明军偶遇敌军,准备不足,兵力少,差一点被敌军端了老窝。幸亏王越临危不慌,胆略过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从此,王越的军事才能开始显露,威望慢慢树立了起来。北元的将领也逐渐知道,明朝这一回来了个厉害的军事统帅。
大同这边有了王越,北元不敢随意来大同一带骚扰了。于是北元就转移战场,往西边去,大规模地侵扰河套地区。河套地区东挨山西,西到宁夏,南面到延绥,现在的陕西榆林,北到唐代三座受降城(内蒙境内)。河套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比较好,水草丰美。北元就把牛马赶过来,在这里放牧。一时,河套告急,延绥告急。
延绥是明朝九个边镇之一。明朝为了阻止北元侵扰,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统称九边镇,有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延绥镇等等。延绥镇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延绥镇控制的河套告急,让谁来救火呢?选来选去,还是王越最合适。于是王越帅领军队前去支援。
下期淇园随笔072:
旗开得胜,却差一点被杀头(王越之三)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