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纣王殿风光 燕昭安 摄
作为在位52年又颇具个性的帝王,殷纣王留下了令许多史学家非常感兴趣的史实、典故,这些史实典故又无一不与朝歌联系在一起。比如殷末的《朝歌》之乐,微子出走,箕子佯狂,比干剖心,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鹿台自焚等等。
牧野之战的地点在朝歌城南40公里,武王伐纣打到朝歌就宣布胜利,并掳掠了商朝的九鼎国器班师回去了,这是诸多史料记载并有文物可考的。如果朝歌不是纣都,怎么会打下朝歌就宣布五百年大商帝国的终结呢?
周武王伐纣后,把在朝歌居住的所谓殷顽民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来统治。但他不放心,把朝歌以北的地方封作邶,以东封作卫,以南封作。周武王让他的兄弟霍叔、管叔、蔡叔分别封到这三地来监视武庚禄父所在的朝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诗经》中的《邶风》《卫风》《风》便是这些地方的民歌,而这些诗歌中有许多歌颂“乡”、“淇水”的诗句。如果朝歌不是纣都,那么所谓殷顽民、所谓三监统统没有了存在的基础。
西周至春秋中期,朝歌做卫国国都383年,这是历史记载非常详尽并有卫国古城墙、卫墓出土的青铜器“司徒”簋的铭文等文物佐证,没有什么争议的。而卫国就是建立在原商都。
有一些学者因为《竹书纪年》中“盘庚迁殷更不徙都”这一句话,怀疑朝歌为殷末帝都。殷纣王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殷纣时开始愈加丰富绚烂。如果否认朝歌为殷末都城,那么许多有关殷纣的史实将失去依托,这段早已深入人心、生动灿烂的历史文化,将一下子变得苍白乏味。
民国初年,我国历史学界有一股疑古之风,个别极端的疑古派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一概怀疑、一概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对新的考古发现随意发挥想象,以颠覆定论为能事。其实,中国古代学者有着优秀的传统,是忠实于历史事实的,是对得起文人的良心的,特别是史官,讲究所谓的史德,功利心比近代、当代学者要少得多。事实证明,许多疑古之风推翻的历史定论,后来又被新的考古发现证实,不得不重新回到原来的观点。疑古派对司马迁不相信了、汉书不信了,后来马王堆、汉简等等文物的新发现,又反过来证明了司马迁的正确。又如《尉缭子》一书,被怀疑为伪书,结果后来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残简出土,证实了《尉缭子》的真相,伪书之说不攻自破。还有姜太公的《六韬》等等,也均如此。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曾经这样讲:“从晚清以来的疑古思潮是进步的,从思想来说是冲决网罗,有很大进步意义,因为它把当时古史上的偶像全都踢翻了,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当然很好。可是它也有副作用。疑古派对古代的否定常常过头,特别是对古书搞了很多‘冤假错案’。我们把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结合起来,将能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
鲁迅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说:“其实,他(指疑古派)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认清纣都朝歌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历史文献和现有文物考古发现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大田野考古勘察的工作力度。近些年,对帝辛在朝歌做都城,在先秦史学界的争议在逐渐缩小,逐渐重新达成纣都朝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