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评论探讨 - “三仁”不仁
“三仁”不仁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7-9-18 22:44:04
“殷有三仁焉”是微子的后裔对他先人的粉饰之词,也是孔子对他先人的罪过,设下的“弥天大谎”之计。
 
“三仁”是指商末帝辛身边的微子、箕子和比干三位大臣。《论语·微子》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因为有孔圣人的评价,后世也就不问青红皂白,将微子、箕子和比干树立成了后世的学习典范和楷模。
 
其实,按我的评价:“三仁”并不仁。理由如下:
 
先说比干。“三仁”中的比干是商王太丁之子,帝辛的叔叔。史料记载说:“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他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认为君王有过错而不指出就不是忠臣,于是强谏三日不离去。帝辛非常生气:“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真的是这样吗?”于是杀比干来观察他的心,比干死。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我看了一些资料,非敢苟同。
 
比干作为一个商王朝的股肱大臣,又是帝辛的叔父,在辅佐商王时,理所当然地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运筹军国大事等大政方针上。但从《史记》特别是《封神演义》和有关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比干却是听信了别人对帝辛的流言造谣中伤后(特别是商王的私人生活方面),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凭着一时的感情冲动,就轻率地去找帝辛发难。“强谏三日不离去。”弄得帝辛毫无办法,就是当今任何国的国王也难于接受。
 
再说比干的死因,基本上出自于《尚书》、《史记》、《封神演义》记载。矛盾百出,多生疑窦。
 
在春秋时期,关于帝辛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了,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说他是被剖开了心。到了汉朝,刘向更进一步说帝辛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到了晋朝,皇甫谧这位喜欢写历史书的医生干脆说,商王在妲己的怂恿下,除了剖开比干的心外,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想看看胎儿的形态。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鲁迅先生就批评造谣者《封神演义》说“其根柢,方士之见而已”(《鲁迅全集》1987年版第八卷)。
 
追根索源,这些流言都源自帝辛的政治反对派微子启、箕子等人。他们说,帝辛自成为国君后,昼夜酗酒淫乐,不听别人的劝告,近女人,远贤臣,滥杀无辜。这样下去,我们殷商就要完蛋了!
 
如果当时比干理智、清楚、不糊涂,他很快就能够辨别出这是一种不利于君臣团结的诽谤之言,是不能轻易相信的,为什么呢?就拿酗酒来说,殷商时期,农业发达,酗酒是一种时尚。“君子有酒,旨且多”(《诗经直解》,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专家考证说,那时的酒的浓度并不高,人们饮酒多数是为了解渴。因此说帝辛淫乐,纯系诬陷之词。这怎么能说比干“仁”?
 
再说箕子。箕子,名胥余,也是帝辛的叔父。年龄略长于微子。说起来箕子是很有才华的,可谓商末周初学界泰斗,通晓天文地理,精于琴棋书画,集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于一身,堪称华夏文化第一人。
 
不过,后世儒者继承孔子的衣钵,编造出“箕子目睹帝辛挖比干之心后,便披发佯狂”;又说是“箕子佐政时见帝辛进餐必用象箸,而看出帝辛的奢侈败落,箕子屡谏帝辛无果,于是箕子离去。”
 
箕子隐居不一定是真的隐居,也可能是丢下国家大事不管啦。但从《诗经·小雅·白驹》中发现,疑似箕子与周人早有来往,关系甚好,说明他“身在殷商,而心在周”,与周勾结,吃里爬外,属于汉奸行为。也不能说“仁”吧?
 
不过,箕子还算好点。商灭之后,武王为了笼络更多的商人,就将他封于朝鲜。箕子带着去国离乡的无限伤感前往朝鲜,开启了朝鲜的古代文明。这也只能说箕子在最后关头,还能保留一丝商人的傲骨而已。
 
微子就更不能提啦!他是帝乙长子,帝辛长兄,本名开,汉时称启。“微”是微子的封国,原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后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有微山县、微山湖、微山岛。微子这个人,吃里爬外,与西岐里应外合,是一个不顾朝廷大局,只顾个人私利的汉奸卖国者,殷商的毁灭微子立了大功。微子口头上讲的是爱国,实际上是卖国,口是心非,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尽搞阴谋诡计。
 
如周灭商后,微子持祭器来到周人军营门前,脱去上衣,反缚双手,跪着前行,活像一条断了脊梁骨的跳梁小丑。在周人面前奴颜婢膝,终于感动了周人姬发,保他地位如故,仍为卿士。约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封微子国于宋,微子成为宋国的国君和始祖。寿终后,葬于今山东微山湖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
 
汉代匡衡题有“殷微子墓”四字,横额为“仁参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显然是在弘扬孔子的“三仁”。《诗经·周颂·有客》写的就是微子在周人那里做客的事情。在微子心目中,国家利益还不如他的个人私欲重要,微子吃里爬外,人在商心在周,里通敌方,不顾大义,怎么能配得上“三仁”称谓呢?
 
为什么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按照周人的政治标准,因为他们三个人都反对帝辛。比干、箕子,以长辈自居,指责帝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阻碍政令畅通,弄得帝辛无法开展工作,属于帝辛王朝革命、改革的政治反对派。微子就不一样了,没继承王位,怀恨在心,不仅反对帝辛,而且还吃里爬外,甘当汉奸,伙同周族搞政变,投周叛商。
 
而孔子呢?一句话说完,“出于私心”。周公的儿子时封曲阜为官,意识形态依然是周人的意识形态,他又是微子的直系后裔,周公旦的铁杆粉丝,大树特树“三仁”就不奇怪了。即便是孔圣人,也难逃出历史的局限性和隐藏极深的私心杂念。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