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有些声名显赫,世人皆知,有些则藏于深山,默默无闻。但这些并不知名的古迹同样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同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印迹。
在豫北鹤壁市西南15公里的淇河之滨,巍然屹立着一座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代佛塔——玄天洞石塔。此塔所处地理位置极佳,正处于山腰处悬崖正中的台地之上,周围树木葱茏,群山环抱。石塔上依高峰绝壁,下临淇水碧波,隔河远眺鸡冠山、杨家寨,山水相映,风景秀丽,别有情趣。相传此处曾建有寺院,因为石塔以西约30米处还有一座七层密檐式砖塔,与石塔东西相望,故称为“双塔寺”。当年的殿宇楼阁现已无存,仅留下一座造型别致、装饰朴拙的门坊。
玄天洞石塔始建于元代,时名“天塔”。明正德七至九年(公元1512—1514 年)重建,称为“玲珑塔”。因塔西北30米处有一天然岩洞“玄天洞”,故此塔又称“玄天洞石塔”。这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座楼阁式石塔,也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青石塔,于1987年2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坐东向西,占地8.5平方米,高约15米,为四角楼阁式九级重檐建筑。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随着高度上升将每一层出檐深度都往里做不等量的递减,使塔的外形成为富有弹性的弧线,直至塔顶以高耸的塔刹结束,为这座石质建筑平添了几分美感。石塔坐落在束腰须弥座上,上枋、下枋纹饰均为减地平雕缠枝牡丹,线条复杂却流畅自然,上枭、下枭分别为浅浮雕的仰莲和覆莲环饰;束腰东、西两面转角处各有一尊力士浮雕像雄健壮硕、跣足袒腹,颈上系连背披巾,作下蹲按膝、背部扛塔姿势,看似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仍然十分吃力,生动表现出石塔的敦实厚重。两力士之间,并排镶嵌三块石板,每块都浮雕云海行龙图案。这些云龙图案位于须弥座四面,共计十二条龙,姿态各异、动感十足,仿佛正急驰于云海之中。圭脚已埋入地下,其上浮雕纹饰多风化剥落,难以辨认。
石塔第一层正面辟门,门内有方形塔心室,往上作阶梯形收缩。卷云形门楣上出有两枚方形门簪,上刻“圣境”二字。门楣上额还有两行刻字,上行为“天地盖载日月照临皇帝万岁太子千伙”,下行为“九重无影灵山宝塔千佛聚会诸神来朝”。门两侧各浮雕一尊身着甲胄的护法武士像,左侧武士双手持鞭,右侧武士双手按剑,两武士均肩搭披带,目光炯炯。门两侧武士与角柱之间,各嵌一块刻石,两块刻石文意相连。
塔一层四壁转角处各有一根滚龙角柱,共计四根,行龙昂首怒目,须鬣飞拂,四爪舞动,腾拿而起的姿态矫健勇猛,周围衬以卷云纹,雕工精细,堪称杰作。北、东、南三面每壁角柱之间,各嵌石柱二根;在角柱和石柱之间又分别砌有三块刻石,刻石上部及栏额上阴线刻有图像和佛名,有“南无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等,还刻有“造佛壹佰尊”“菩萨二十尊”“玉皇大帝四海龙王来朝”“地藏菩萨十地阎君来朝”等,以及施舍捐款建塔的题记、姓氏和地址,有“汤阴县六娄社窑头村”“安阳县辛安村”“壶关县”“汝州仪卫司校蔚庄村”“磁州场上迁”“山东济南府德州凌县”“山西潞州屯留县张店里”等。每壁分别有柱头铺作两朵,除正面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外,其他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皆为五铺作双下昂,其上均刻有款识。每层檐部都有兽面瓦当。
二层至塔顶均为实心体,自三层以上每层的东、西两壁的角柱上均浮雕有托或扛塔力士像,有的屈膝下蹲、双肩扛塔,有的一手叉腰、一手托塔,有的双手叉腰、一肩扛塔,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二层至九层每壁均砌有横向排列的壁龛。每层及各层的不同方向的壁龛数各不相同,少则一龛,多则五龛。令人惋惜的是,所有龛内的造象均已不知所踪。
石塔周围发现古代石碑多通,如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重修玄天洞记》碑和《玄天洞景致记》碑等。其中一通立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的《规矩碑》,碑文颇为有趣:“龙岩寺公议:共合地亩拾顷壹拾肆亩,五下(卜?)七公各村地亩许添不许去。若有人买地不上香、卖地卖香者,罚大钱五千文。不受者合社送官究治。”碑文明显记录的是当地的村规民约,从中推断,很可能是附近村民专门划出土地作为寺产,以之为寺中僧人的衣食之源,且规定不得以各种形式侵占寺产,否则或罚钱或送官治罪。
玄天洞石塔经历了500
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但在近年却遭遇了一次大变故。1998年,因为要在淇河上建设盘石头水库,为保证塔体安全,根据省文物局、省古建所和盘石头水库建设管理局三方协议,连同附近砖塔一并拆除,所有构件装箱存于玄天洞内。随着盘石头水库的竣工和正常使用,自2011年10月开始,开始实施玄天洞石塔复建工作,至2012年4月20日,复建工程完工,石塔又重新屹立在淇水之滨。
玄天洞石塔通体为石结构,造型玲珑别致,浮雕图案生动逼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建筑水平,具有一定的科学、艺术价值。同时塔壁多处刻有当时捐款建塔人的姓氏及其地址,这些题记是研究明朝正德年间历史的珍贵资料。
从石塔的浮雕、题记及碑刻文字等方面考证,可以看出此塔的修造应无官方背景,所需资金、施工匠人都来自民间,然而,正是这一纯粹的民间行为,却造出了如此精美的一座玲珑宝塔,可见,在当时,人们是怀着对佛国世界的无限敬畏,带着对苍天后土的无比虔诚来创作的。
另外,你别看这座身处荒郊深山的玲珑小塔,却隐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这就是有关明朝朱元璋之孙——建文皇帝的谜踪问题。
建文皇帝的下落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一个疑案。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久,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入南京,这时候,皇宫里大火烧起,燕军派人在宫里到处搜寻,宦官、宫女死的死逃的逃。燕军搜寻的人是谁?就是要找建文帝在哪儿。结果什么人没找着,在瓦砾当中拖出两个尸体来,有人说这个就是建文帝的尸体。
这里要问,这个是不是建文帝的尸体呢?建文帝到哪儿去了呢?明朝的史书中对于这段历史记载也是模模糊糊。
明朝的百姓似乎并不相信深受他们爱戴的建文帝就这样被大火烧死,从此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民间流传起各种各样的传说。
第一是焚死说。如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说葬了建文君,备礼葬之,坟墓在哪?没有。因为《明实录》是明朝人说的,很多学者研究,实录不实,实录的记载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他要给官府和皇帝打掩护,他们做的一些事情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不写进历史。
第二个说法叫“归来说”,说建文帝回来了,什么时候呢?是在正统五年的时候。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有一个和尚年90岁,从云南来到广西到了思恩府,到了大堂上说我就是建文帝,我就是建文君。这个知府一听很害怕,这个知府叫做岑瑛,说建文君从建文四年就失踪到现在一直没找着,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是真是假呀?赶快报告宫里,就把这个自称建文君的和尚送到北京的皇宫里,当时的首都就已经从南京迁到北京了。结果要派大臣去审问,一审问这个人说了实话了,他说他自己90岁了,建文君活着的时候,如果建文君活到现在也不过是五六十岁,你怎么90岁了,没有这么大岁数。再一问,这个人是河南钧州人,叫做杨应祥。这一审问都是假的,于是就把杨应祥这个人处死了。
第三种说法,叫做出亡说。燕军进入南京宫中火起的时候,建文君没有死,而是从地道逃跑了,那么民间传说,说建文帝的逃跑是让国,是逊国。为什么要让?为什么要逊?他们不愿意说朱棣是篡位,说朱棣当了皇帝是人家让出来的,人家不当了,那么朱棣自然当了。我想这种说辞显然都是后来编出来的,朱棣明明是要打到南京,篡夺皇位,怎么出来让国、逊国?
第四种说法是在穹隆山为僧说,在穹隆山为僧说的相关记载记载在《明史·姚广孝传》中,这个穹隆山在哪?就在江苏吴县,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苏州市。建文帝逃出去为僧,曾经得到一个僧人的帮助,这个僧人叫做宗泐,宗泐是谁,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时不论亲王还是皇帝都有一个给他做法事的一个最重要的带头的僧人,(建文帝)的僧人就是宗泐。《明史》上怎么记载呢?说姚广孝到永乐十六年的时候已经84岁了,姚广孝是当年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和尚,最早朱棣打天下,是姚广孝给他出的注意。姚广孝在84岁的时候已经老了,他在见到朱棣的时候说我有一件心事你要帮助我,说什么心事啊,说当年都怀疑建文帝逃跑是宗泐和尚帮的忙,这个宗泐和尚被关起来一直关到现在,希望你把他放了。那么这件事确实吗?是不是宗泐帮忙,然后建文帝最后藏到江苏吴县就是现在苏州的穹隆山上呢?据说穹隆山上有佛塔,是建文皇帝的墓,这个确切吗?明史没有肯定。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派郑和下西洋去找建文帝,我们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按照他自己的理想去建立天下秩序的一件壮举,绝不会派两万多人、几百艘船到非洲的东海岸去找建文帝。如果说郑和下西洋,顺便打听打听建文帝是不是跑到海外,可能。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建文帝,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明末清初有一本很著名的历史书叫做《罪惟录》,这个作者叫查继佐,他在他的书里面开列了有关建文帝谜踪的23种说法,结果没有一种说法是对的。
近年来,在我们鹤壁弓家庄,也有一种说法,说:“建文帝来到了鹤壁双塔寺。”因为他们就住在双塔寺旁边的村庄里,离双塔寺不到一里,对这座塔很有研究。理由说了一大堆:(1)我们孙氏来自德州,祖上原是建文帝的护卫军;(2)建双塔寺的主要投资人就是我们孙家,有碑文佐证;(3)双塔寺门楣上额有两行刻字,上行为“天地盖载日月照临皇帝万岁太子千岁”字样。“皇帝万岁”是指的建文帝。(4)
弓家庄发现有建文帝出入的地道,遗迹尚存;(5)在双塔寺发现一块碑,刻有“法王我为僧”字样。法王——明朝时是指讲法的高僧。我为僧——是说:“我出家啦”的意思。很可能指的是建文帝。(6)淇县庙口乡有个花庄村,庙里敬的就是建文帝像。说明建文帝来过鹤壁,等等。
不管弓家庄人说得对不对,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对建文帝抱有同情态度,希望他没被那场大火烧死!希望他来过鹤壁。
我们说建文帝是生是死,下落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目前历史学家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信的答案。也许谜底就出在我们鹤壁双塔寺。
104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