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评论探讨 - 到底是“淇奥”还是“淇澳”(附留言)
到底是“淇奥”还是“淇澳”(附留言)

 
作者:牛子社  加入时间:2017-7-20 9:24:28

原题: 从《诗经》刻本说开去

    这几天,我一不小心挣了个学者的头衔。欣喜之余,跃跃欲试,总想摆摆学者的臭脸孔。学者总得研究点学问,那就说说《诗经》的刻本吧。

    说到yu的写法,某先生断言,古刻版《诗经》皆写作"奥"字,这我得代表大家谦虚一下,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被称为"今本",是由清人阮元校勘付梓的,能把古刻版"皆"读遍的必是奇才。

     遇高人不可失之交臂,我想请教两个问题:一,你所读到的版本敢保证是孔子教授的原本吗?二,那个(或那些)版本比许慎看到的版本更原始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诗经》本来叫诗或诗三百,从汉代起,儒学家将之奉为经典,始有《诗经》之名。据最新考证,我国现存最早的《诗经》古本是阜阳汉简(西汉)诗经,最早的经传合一古本是吐鲁番写本(始于东汉)。而我们所读的今本主要源头是东汉灵帝在洛阳太学所立的鲁诗石经,该石经曾毁于董卓兵患,宋代有残字出土,不足200字,后来收集的残碑逐渐增加,成为今本辑佚的重要支撑。有人会问,汉以后宋以前就没人研究《诗经》吗?有,奈何中国典籍和这个民族一样多灾多难,研究成果大多毁于战火,直到上世纪初发现敦煌卷子,从六朝到初唐写本很多,其中的《毛诗传笺》有与今本不同的大量异文,奈何校勘今本的阮元无福消受。近年来,关涉诗经的出土文物越来越多,我们发现的古本与今本差异也越来越多,从《战国楚竹书》中我们竟然发现,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分类"颂、大雅、小雅、国风"当初写作"讼、大夏、小夏、邦风”。

     诗经传承古有毛鲁齐韩"四家"之说,《汉志》在四家之外又加后孙两家,现在新的证据证明比"六家"还要多,传播源越多越不统一,况古人教书多以口传心授。孔子的传本早在战乱中灰飞烟灭(有伏生故事为证),汉儒们传承下来诗经即使没有后来的断续,又有几分是"原生态"呢?

    再说第二个问题。从《说文解字》转录诗经句子可以证明,许慎是读过诗经的。许慎是大儒,以传播儒家经典为己任,被汉儒列为五经之首的诗经,他焉能不读,对出自诗经的淇yu他焉能不考。说文解字正文以小篆为主,收录了9353字,又收古文、籀文等异体字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说文中被其训为"水之弯曲处"的有澳隩等字,他为何把奥仅训为"室之西南隅”?许慎是东汉人,他以小篆作字头进行训诂富含深义。其一,小篆是当时唯一被规范过的汉字(书同文);其二,从秦至西汉末长期盛行;其三,当时儒家经典多用小篆完成。小篆的奥字是屋顶下面双手托禾麦,形象表达了人们在室之西南隅敬神的情景,哪里与水之弯曲处有半毛钱关系。一个仅仅读过今本的博客写手,非要推翻一个研究古文字的大儒对奥的训诂,岂不可笑。

    据专家说,他们目前已搜罗汉以后诗经版本数百个,把其中的孤本丶珍本、善本择机选印已大有可能。我们将有更多机会去印证古籍用字用词的妙处。但即使这些书全把澳印成奧,我也有自己的坚守一一汉字音义的正道和权威是工具书,而永远不可能是所谓的"古版本"。

留言选:

“淇奥”的“奥”字与水之弯曲有“半毛钱”关系
     
                                      郭长敏
 
    有的人说话太满,太绝对,太张扬,有居高临下、舍我其谁的感觉。你就是专家学者,也要记住“谦虚”二字。不要盛气凌人,把别人说成“博客写手”,你自己以“学者”自居。可笑的应该是你自己。
    比如《诗经》里有首“淇奥”诗,是写卫武公之德的。
    “淇奥”的“淇”是河流名称,即淇水(淇河),在卫国(今河南省境内鹤壁);“奥”,在此读音为“郁”,《正韵》说:“隈(音微)也。水内曰奥(音郁)。与‘澳(音傲)’、‘隩(音傲)’通。”这里的“隈”是指山水曲折之处,“澳”是水岸弯曲,“隩”是海岸弯曲。
    从“水内曰奥”来说,就有水弯曲之意。再联系“奥”字本来是指屋内的西南隅,《说文解字注》说:“室之西南隅,宛然深藏,室之尊处(音触)也”。而“淇奥”的意思是说,淇水在“曲径通幽”的“幽隐”之处,以此来说,《淇奥》则是赞美卫武公内心之美德。
    德在于内,众人所不能见,但是,“诚于中,形于外”,内有德,则必形之于言行。换言之,言行之美,根于内在之德,然后“意诚”而“心正”,内外一致,犹如“根深叶茂”。这就应该是此诗以“淇奥”为题的原因。
    牛子社写文说:“小篆的奥字是屋顶下面双手托禾麦,形象表达了人们在室之西南隅敬神的情景,哪里与水之弯曲处有半毛钱关系。一个仅仅读过今本的博客写手,非要推翻一个研究古文字的大儒对奥的训诂,岂不可笑。”
     而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参阅上文,淇奥的“奥”字与水之弯曲有半毛钱关系。
 
秋雨:
十分同意@淇奥书院 关于"奥'字的说法!为名人老乡打击别人抬高自身的非说理论证之文字内容感到羞愧!但也感动于老乡执着研究精神,敢于挑战今本的统一规范印刷用字!只是觉得太固执己见了。我连个网络写手的称号都没资格,只是一吃瓜者,也大胆说几句“奥”与“澳”:
拿不出写为“淇澳”的古本《诗经》,说再多,再进行理论证明,就是说破天也是废话。此事不需要引经据典论证,没那么复杂和深奥,也不需要气势汹汹不文明,文字用语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围。只需要拿出写有“淇澳”古本《诗经》就行了。否则,就是有千种理由可以用“澳”字,但写为“淇澳"亦然是错误的,因为无出处,没有源本。就是鹤壁官方靠行政手段统一成了“淇澳”,红头文件不可能下发全国,更不可能下发全球,相信国内学界不会认可,国际学界更不会认可!
本人再不说此事了,小百姓惹不起权势者!学术问题也要靠权势定正误吗?!

附:相关链接:“淇奥翠境”公园的“奥”最好不要再写作“澳”(上)

                             “淇奥翠境”公园的“奥”最好不要再写作“澳”(下)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