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淇卫名人 - 孙徵兰晚年退隐家乡之谜
孙徵兰晚年退隐家乡之谜

 
作者:贾振君  加入时间:2017-6-19 10:58:27

 孙徵兰于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左右回到了故里,在朝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余年。在家乡,他东奔西走,行踪诡秘,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关于他返乡的原因,至今没人能说得清楚,民间流传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告老还乡,二是改朝换代,三是护驾崇祯。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多半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猜测和演绎的成分较多。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只有依赖历史典籍或考古发现了,但《明史》、地方志和野史中均无记载。据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孤本《孙徵兰诗文全集》,收录了孙徵兰一千一百多篇诗文。前些年,淇县民间文化学者王长安为了研究孙徵兰,曾自费在北京住了50多天,终于进入该图书馆,找到并手写摘录了其中的300多首(篇),这些都是研究孙徵兰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可惜的是,王长安先生于2013年因病去世,他费尽周折取回来的“真经”又被遗失了,好在之前《淇河晨报》记者陈志付、淇县文史专家岳武佐因撰写有关论文曾从王长安手中索要了几首,此外还有孙徵兰题写在家乡的多处摩崖石刻。如果我们深入解读一下孙徵兰遗留的为数不多的诗作文稿,或许能从中探寻到他的心路历程,理出一些蛛丝马迹,发现一个真实的多侧面的孙徵兰。


从孙徵兰的诗词或题写的摩崖石刻可以看出,孙徵兰的足迹遍及朝歌及周边地区,但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古灵山、武公祠、孙家寨、书房沟、云梦山、衡门、卫辉香泉寺等是他的常去之处或临时居所。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位于淇县城西南15公里的太行山东麓,在明、清《淇县志》中被誉为“青岩仙境”。千百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慕名而来,或创办庠序,或隐居修真,或寻幽探胜,在这里留下了锦绣诗篇。现存有元、明、清至民国各代的摩崖题记220处,碑刻33块。孙徵兰在云梦山水帘洞崖壁上题词:“天开道眼,山透玄心”,洞口石碑上刻有他的《仙洞偶笔》二首。
古灵山位于太行山东麓,距淇县城西北10公里,这里群峰竞秀,溪曲泉清,亭阁相映,景色迷人。历史上,无数文化名人为之倾倒,纷至沓来,留下许多华彩诗章。在古灵山东崖绝壁上,刻有孙徵兰的一首摩崖诗作:“山卓碧云插汉,泉滃绿玉飞花;三仁六七贤圣,灵杰千古同嘉。”还有《灵山幽致》、《游灵山后溪》等吟咏灵山的诗作传世。
武公祠位于淇县城西北15公里耿家湾的淇园旧址上,为纪念西周时期卫国德高盖世的明君卫武公而修建的的祠堂,建筑年代失考,明弘治七年(1494)知县颜颐寿重修,正德、嘉靖年间又重修三次,祠北山坡建纪念卫武公的“有斐亭”一座。武公祠北岸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处石窟,叫“仙人洞”,相传为殷太师比干之子林坚(又名林泉)出生地。孙徵兰在仙人洞周围的石壁上留下多处摩崖石刻,其中两处是联句:“山门不锁待云封,石洞无灯凭月照。”“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另有《题仙人洞遗迹诗》等三首诗。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